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孩子人生的3個叛逆期,父母最好的成長期!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7-19 04: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魚爸

  來源:養育男孩(ID:breedboy)

  編輯:慈懷讀書會(ID:cihuai_dushuhui)

  今天我們談談孩子的叛逆期,這是很多父母為之頭疼的問題。

  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準備,足夠的了解。那麼,面對叛逆期的孩子,我們不會那麼慌張,不會那麼焦慮,不會那麼容易生氣。

  可以說,孩子人生必經的三個叛逆期,是父母最好的成長期。

  因為當我們陪伴孩子渡過這些叛逆期的時候,父母必須去學習,在這種激烈的成長期,父母跟著孩子成長的步子一起成長著。

  從個體心理發展來看,孩子從幼年到成年,都會經歷3個特別的時期,期間都會表現得很逆反——當然,因為孩子的成長環境和個體特質不一樣,父母可根據自家孩子的年齡特點區別對待,本文只提供一個參考意見。

  

  若父母能夠讀懂孩子叛逆行為背後的心理需要,學會尊重孩子,親子衝突就不再是必然的結果了。

  「叛逆期」是心理學家們的一個說法,代指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發展,對獨立、自主、自由有了迫切需求。

  

  叛逆期的三個階段

  2-4歲       寶寶叛逆期

  6-8歲       兒童叛逆期

  14-16歲   青春叛逆期

  其實很多父母都知道青春期叛逆期這個概念,而對寶寶叛逆期的認識是不足的。比如我以前跟朋友們聊天,談到兩歲多的小小魚有點叛逆。

  就有朋友打趣說,這麼小就叛逆啊!他們覺得是不可能的,因為一般人認為只有青少年才叛逆,這是一個誤區。

  

  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小怪物」

  (2-4歲)

  孩子從兩歲的時候開始就會形成自我意識,這個時候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世界,去展示自己的力量。

  於是總是說「不」,他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加個「不」字來回應。

  比如:「睡覺!」「不去!」「去吃飯!」「不吃!」「叫叔叔」「不叫!」等等,有時甚至懶得回答,直接甩頭就走。   

  而且在這個階段,孩子有一個明顯的行為就是「打」人,記得那時候小小魚就經常動手打奶奶,因為他覺得奶奶是軟柿子吧,反正打了也沒事。每次我看到了會進行一個干預引導,但是過幾天又犯。   

  後來我就覺得無法禁止孩子這樣做,那就改變大人。我要我媽也適當反擊,拍他幾下重的。

  讓他知道被打是很疼的,打人和拍桌子是不一樣的。就這樣,慢慢地改變了。在這第一個叛逆期內,孩子非常需要表達自己。  

  如果你不理解他的意思,他就會氣急敗壞。有時候他們盡自己所能跟你講一件事,但是父母沒有聽懂,要麼搪塞過去,要麼不理睬,這樣只會讓孩子著急上火,於是吵鬧。   

  很多父母覺得這是孩子無理取鬧,非打既罵,企圖逼孩子就範,完全沒有去顧及孩子的想法。  

  因為孩子才剛剛開始說話,辭彙量有限,發音又不標準,所以要表達一個概念好難。 有時候我都為孩子捏一把汗。   

  有一次小小魚跟一位阿姨介紹自己的恐龍。他提到了「副櫛龍」,這種恐龍不如霸王龍有名氣。所以大人一般都不知道。

  他當時說了很多遍,我在隔壁房間是聽懂了的。  

  但是不管怎麼講,阿姨還是不明白,他急得像猴子一樣蹦了起來。甚至撩起自己的袖子,指著自己手臂上的痣,說「痣」,「是副櫛龍」,因為二者同音。

  最後還是我幫忙解釋才搞清解圍。   

  所以面對這個階段的孩子,家長必須有足夠的耐心,需要平時多留心觀察,去了解孩子的一些特點。這樣能避免很多的衝突了。

  

  幫助孩子渡過這個叛逆期,就要了解這個階段幾個主要的敏感期:

  詛咒敏感期 2-4歲

  特點:它發生於出生后2歲到3歲,孩子在這時發現語言和肢體語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現力量的話語就是罵人的話。

  比如小小魚也會說「把你咬碎吃掉」、 「你就是屎巴巴」,還有一些跟他差不多大的娃也會在一起就放狠話:「打死你」、「把你踢死去」,這些聽上去既不文明又有些可怕的言辭,出現的頻率是相當高。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很快發現一句話能表達一個意思,這個發現又使他開始重複說一句話。

  語言的秘密何止於此!很快,兒童又發現語言本身是有力量的,一句話有時候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效果,或者像一把劍一樣能刺傷別人,詛咒的敏感期來了。

  建議: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忽略、淡化!不要在意孩子的語言,因為這並不是他真的想表達的,慢慢等待這個階段過去。

  最差的方法就是反應強烈,有些甚至還為此打孩子,覺得是孩子不聽話。

  因為孩子在這個階段發現了語言的力量,而且他們最能表現力量的話語就是詛咒,而且成人反應越強烈,孩子就越喜歡說。

  另外就是建議不要總是跟孩子大吼大叫或者威脅孩子,這樣孩子會將你的行為方式用來對付小夥伴或者對付你。

  

  秩序敏感期 2-4歲

  特點:這個敏感期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比如為什麼我們的孩子一定要把杯子放一個固定的地方,為什麼一定要先穿左邊的鞋子,為什麼一定不準爸爸睡他的右邊而要睡左邊?為什麼門一定要他來開?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這是孩子任性,其實不是的,這個敏感期對父母的挑戰非常大!

  大部分孩子3歲至4歲進入秩序敏感期: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身邊每一件事得按照他的想法,否則情緒就會產生劇烈變化,發脾氣,哭,鬧。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執拗的敏感期,可能來源於秩序感。在建構秩序感這一特殊品質時,兒童的過分需求常常被認為是「任性」和「胡鬧」,兒童在這一時期常常難以變通,有時會到難以理喻的地步。

  目前還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兒童的心理活動一定是有秩序的,當他沒有超越這種秩序時,就會嚴格地執行它。這個是每個父母都應該認識到的。

  建議:孩子會因為秩序產生自然的快樂,也會因為秩序錯亂而亂髮脾氣。對於正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來說,只要物品離開了它們應該在的位置,他就會很快發現,並且要求把物品回歸原位。

  因此,家長需要耐心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關鍵要理解和變通。理解並幫助孩子秩序感的發展。

  

  佔有敏感期  3-4歲

  特點:孩子強烈地感覺到了佔有、支配自己所屬物的快樂。並且對你的大道理一概不聽。

  比如有一次,一個小傢伙要玩小小魚的滑板車,他不準,兩個人差點打起來。

  我把他帶回家后問他:

  「你覺得那個小弟弟怎麼樣?」

  「好玩。」

  「那你想跟他一起玩嗎?」

  「想」

  「那他的玩具你喜歡嗎?」

  「喜歡」

  「那你的滑板車可以借他玩」

  「不行,那是我的」

  ……

  不管怎麼樣都繞不過去。

  我也還是尊重他的選擇。

  因為心理學認為:孩子只有在完全的擁有物質並可以自由支配時,才可能去探索物質背後的精神,才可能超越於對物質的佔有。

  而當這些物品的所有權完全屬於孩子自己時,交換就開始了,而這要靠孩子的自覺,家長不要過早地進行干涉。可以給予引導,慢慢讓孩子進行人際交往。

  建議: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意願,不要覺得孩子是老大就一定把玩具從孩子手裡搶走送給那些小的。在這個問題上,年齡和面子都不應成為傷害孩子的利器。

  給孩子提供一個獨立的空間,比如一個屬於孩子自己的房間或者區域。在你進入他的房間或者區域時,一定要徵得孩子的同意,尊重孩子的空間。

  

  第二個叛逆期:敢於反抗的小大人

  (6-8歲)

  當孩子進入小學之後,思想在逐步走向獨立,特別是小學二、三年級的孩子們,此時已經有強烈的獨立的思想意識,於是行動也開始獨立。他們會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

  於是這個「小大人兒」就會極力地去掙脫父母的掌控,希望凡是自己說了算。

  於是處處喜歡跟大人「唱反調」。既然孩子成長變化了,父母的教養方式就得跟著變!

  孩子期望父母的認同

  這個階段是孩子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如果你給予孩子正面管教的力量。肯定孩子的優點,給予他鼓勵和正面暗示,會對孩子非常有幫助。因為孩子通過周邊人的評價來感知自己,確定行為方向。

  如果得到了認同,他們就會強化那些好的行為,力求自己變得更好。

  但是也有很多的父母喜歡貼標籤,導致「好孩子」往往會成為「問題孩子」。「搗蛋」,「嬉戲」,「胡鬧」,「吵架」往往是孩子的自我自發性的體現,不能一味地進行打擊,反而需要父母的接納。

  當孩子只是在行為上沒有控制好,在道德品質方面並沒有出現什麼問題時,完全通過引導就能改變,千萬不要打上標籤,將孩子推得遠遠的。

  錯誤的教育方法只會讓孩子走向錯誤的成長方向。

  我就記得我們小時候,有一個本來很優秀的小夥伴,就因為當時偷偷花了學校退回的課本錢,被父母反覆打罵和埋怨,後來他乾脆自暴自棄,讀完小學就當小混混去了。

  因為父母一直的否定,只會讓孩子認為自己在父母眼中一無是處,反正我沒有什麼好的,隨便你們說什麼好了,於是便真的破罐子破摔了。

  所以,父母一定要理性地告訴孩子,應該怎麼辦,那些優秀的品格我們還是要教給孩子,比如善良、謙遜、誠實勇敢等。

  

  給孩子真正的選擇自由

  不要總是跟孩子說,我尊重你的選擇,但最後孩子的選擇永遠以落空而告終。

  在這個階段,父母的一言堂絕對是殺傷性武器。

  涉及到孩子自身的事不妨多與孩子商量,也可試著逐步將自主權交還給孩子,並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時候,幫助和引導孩子朝向正確的方向前進。

  比如對於閱讀習慣的培養,孩子不喜歡文學名著,那麼媽媽可以和孩子商量:是不是有別的愛好?然後沿著孩子的興趣方向培養,孩子高興,媽媽也輕鬆。

  比如喜歡漫畫的孩子,父母和可以跟孩子商量,讀一些健康地漫畫何嘗不可?關鍵是保持孩子的興趣,增強他閱讀的動機。

  先打開了書本,然後再加以引導,涉獵更廣泛才有希望。

  如果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過分地加以強制,往往會讓孩子心情壓抑,不能感受到來自於父母的愛,最終反而讓孩子人格形成發展受阻。

  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

  很多孩子一到了這個階段就變的「不聽話」,而且學習也提不起勁兒。

  很大的一個原因是缺少真正的陪伴。

  很多人的觀念認為只要給予小寶貝親密的愛與陪伴,等孩子上學了就可以放鬆一下了。

  於是父母開始把重心又轉移到事業上去了。所以留守兒童以這個階段的為主。父母的缺位,導致親子關係緊張。孩子把精力都用來對抗父母了。

  其實,孩子在這個階段,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

  

  第三個叛逆期:青春期的成長痛

  (14-16歲)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身體初步成熟,而心理卻未成熟,於是經常會遭遇各種挫折感,心情鬱悶煩躁!所以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像一座座行走的火山,煩著呢,等著噴發。

  而這個時期,因為孩子已經渴望像一個真正的大人那樣生活,那樣做自己的決定。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和期待。

  給孩子一些積極地引導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遠離家庭,走入社會,有自己的社交圈子。

  他們通過社會來重新認識和定位自己。孩子們有自己的社交,擁有自己的朋友,或者是有自己尊敬的長輩等,這些都有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

  當然父母不要想著去干預孩子的社交圈,只能盡量給他一個健康的社交氛圍,比如給孩子一些忠告,帶他出去接觸接觸不同的人,讓他自己去感受。可以帶孩子去高校學府感受。

  給孩子自己的空間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很多父母是一無所知的,於是有父母去翻看孩子的日記本,偷偷翻看孩子的手機、QQ等。

  最後往往導致孩子對父母沒有信任,更加不跟父母交流。

  父母如果此時強行干預,效果肯定是適得其反。所以一定要試著跟孩子做朋友,真正理解他,尊重他,才能正確引導他。

  而且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事物的能力,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已經基本形成,但是孩子們的世界和父母的世界還是有很大的區別。

  不要怕代溝限制了交流,但是更不能因為唐突干涉孩子,侵犯孩子的個人空間而產生矛盾和衝突。

  

  父親需要積极參与

  青春期的孩子正值生理髮育的高峰期,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分泌旺盛。這種生理特徵讓男孩兒和女孩兒們身體內充滿著躁動和不安。

  有時候他們自己都無法控制自己。

  比如感情的變化,注意力的轉移,敏感焦慮等問題,往往導致孩子們過於偏激。

  而這時,家長必須充分地了解孩子心理和生理特點,積極地做好親子溝通,在說話的語氣上、事情的選擇等方面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

  不要什麼事都給孩子安排好,因為你眼裡的世界和孩子眼裡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千萬不要包辦一切,而是要盡量多溝通,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孩子。

  在這階段,孩子更喜歡跟一個理性的男性溝通,而不是一個嘮叨的女性。所以父親的理性和信任感此時更能贏得孩子的內心,比焦慮的母親溝通起來要簡單許多,所以在孩子青春期,父親一定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

  總之,不同的孩子每個階段的心理發展都不一樣。所以父母一定要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據孩子的實際特點調整教養的方式。

  不要孩子出了問題就怪孩子,要先從自己身上,從家庭找原因。有一句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有一定的道理。在孩子最初的成長階段,父母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所以要抓緊這做父母的有效期。

  始終記住:越用心的父母養育的孩子,叛逆的問題會越少,而孩子人生的3個叛逆期,父母最好的成長期!

  而這就是生命和成長的意義!

  END

  *作者:魚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的80后奶爸,童書編輯,閱讀推廣人。公眾號養育男孩,ID:breedboy 。(一個最有愛的公眾號,面向家長群體,每天原創分享親子養育常識、親子閱讀推廣、家庭關係建造知識,以男孩養育為切入點,分享有趣、有愛、有信的內容!)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05: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