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借貸寶亂象叢生,線上熟人借貸其實是個偽命題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6-7-10 22:05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轉載:騰訊網

繼「裸貸」風波后,打著熟人借貸旗號的借貸寶,又被曝出平台上存在「空手套白狼」的連環借貸模式,不少套利者背上巨額債務。與之前「角色錯亂」的問題P2P平台相比,借貸寶堅持純平台定位,看著守規矩,為何也總是亂象叢生?

1過去線下民間借貸的教訓,國外線上社交金融發展的失敗,表明借貸寶的「熟人借貸」的模式是個偽命題。
2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金融,核心是風控,平台不該推脫責任。

雖主打「熟人借貸」,但「熟人」概念已有名無實

撮合民間借貸雙方,扮演「信息中介」的角色,這就是P2P平台的模式。借貸寶也是個P2P平台,但它有特別之處,主打「向熟人借款,人脈變錢脈」,即無論借款還是投資,都是在朋友之間。因為熟人之間雙方對彼此總會有一定的了解,借貸寶就將信用判斷交給用戶自己,平台本身不對借款擔保。這樣的模式看起來沒什麼問題,熟人借貸的情況在平常生活里一直都有,現在不過是把「熟人圈」移植到了一個互聯網平台上,而且單向匿名模式(借款人實名,出款人匿名)避免了熟人間金錢往來的尷尬,借錢的不用不好意思,出錢的人還能心安理得賺一份利息。然而,網路人際關係的開放性太強,使得網路熟人借貸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危險遊戲。所謂「熟人」借貸,其實借錢的往往都是陌生人。比如,「裸貸」事件中,那些貸款的女大學生和借款人完全是陌生人,他們通過社交平台聯繫溝通上,往往是條件談好后再在借貸寶上互相添加為好友。

澎湃新聞報道里一個借貸寶的用戶現身說法,「江揚登錄賬戶后發現,自己並沒有好友在使用借貸寶借錢和放貸。本想棄而不用,但是頁面上推薦了一些『可能認識的人』,並標註『關注即可增加投資機會』,「在『資深玩家』的指導下,江揚在淘寶上查找『借貸寶好友』,花8塊錢買了200好友,同時加入了40多個借貸群。」如此「互粉」,早已不是簡單的熟人關係。

基本熟人圈不能滿足平台需要,而一旦「人脈」超出一定範圍就會出問題

可以說「熟人」概念的異化是必然的。這很好理解,想想平時生活中,朋友圈裡「熟人借貸」發生的頻率並不高,而且開口借錢的一般都是「救急」用,出錢的人礙於情面也不會計利息。

但是,對於一個撮合「熟人借貸」的平台來說,它一要保證有用戶,二要保證有交易,最基本的熟人圈子滿足不了這兩個要求。因此,所謂的「熟人借貸」,真正存在於聯繫較弱的人際圈子中。事實上,借貸寶的營銷手段,就是利用熟人之間的關係網路,從某個人開始一圈一圈往外發展用戶。按照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論,最多通過六個人的鏈接就可以認識一個陌生人,互聯網又大大提高了陌生人之間發生「聯繫」的效率,但這種「聯繫」是不帶人情味的,和「熟人關係」差了十萬八千里。

借貸寶現在的商業模式,並沒有超過傳統的民間借貸的範疇,即相對於銀行、金融市場而言所謂的「非正規金融」,這種模式在超出「熟人」的範圍後會產生種種亂象,比如2012年浙江省高院曾發布研究報告,指出浙江的民間借貸已經從過去的「熟人交易」向「以錢炒錢」方向發展,呈現出典型的資本化和商業化特徵,從而使得民間借貸越來越複雜,「高利貸」、「資金掮客」等問題嚴峻,而這兩個問題正是如今借貸寶平台上出現的問題。

經濟學家林毅夫曾研究「非正規金融」模式,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非正規金融依靠某種民間的約束機制,其信息獲取也依賴於其與借款人之間的地緣、人緣關係,在一定的地域、人際範圍內,這是非正規金融的優勢,但超出這種範圍后,這些優勢便成為制約其擴展的劣勢。」
線上「熟人借貸」在國外的嘗試並不成功,只因「人脈變錢脈」反人性

「熟人借貸」這種模式也被稱之為「社交金融」,即是基於朋友圈關係的金融互助行為。實際上,國外多家互聯網金融平台,也有對此模式的嘗試,事實表明,單純讓用戶風險自擔的「熟人借貸」模式並不成功。

美國「教父級」P2P公司Lending Club(以下簡稱為LC公司)在初創時期,為了對平台進行推廣,利用熱門社交網站Facebook開展業務。公司用一套系統,幫助用戶建立一個熟人的信貸圈,並迅速發現之前不知道的關係,使他們在有信任基礎的人群中借貸資金。這種「熟人借貸」的模式確實給LC公司帶來了不少用戶,但僅過了6個月,公司就調整戰略,擺脫社交網路的桎梏,而連接更多社交平台以外的用戶。事實證明,這樣的調整促成了LC公司的快速發展。

LC公司對最初的「熟人借貸」模式並不認可,一位前聯合創始人蘇海德在訪談中直言,利用社交網路去做金融是錯誤的,因為「金融是一件非常隱私的事情」。它拋出了兩個從人性出發的關鍵問題:「如果你要向人借錢,你真的希望你的朋友們知道你在借錢嗎? 」「如果你要賺錢,如果你要借給別人錢,你真的希望借給你的朋友嗎?」在中國,熟人之間產生金錢往來一向是件「傷感情」的事,想要利用熟人網路讓「人脈變錢脈」是反人性做法。

種種亂象下,平台理應做好風控,而不是推脫責任

不論形式有何創新,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永遠是金融,核心是風控。既然已無「熟人借貸」之實,借貸寶平台存在的金融風險,和那些「陌生人金融」的P2P平台別無二致,如果還讓用戶風險自評、風險自擔,則有推脫責任之嫌。平台初衷主打社交金融確實是創新,但如果風控存在問題,比如出現放高利貸的放款人,或者出現資質差的借款人等,不單單用戶的利益會受損,平台累積的風險也會越來越高。

在國內業界看來,美國P2P行業的健康發展起著標杆作用,基於美國完善的信用體系P2P巨頭們都採取了嚴格的風險控制措施。然而,美國的監管部門可不這麼看,今年5月,美國財政部發布了歷時九個月製作的一份白皮書,對P2P的商業模式發出警告,並稱,P2P行業需要針對借貸雙方加大信息透明度,並應接受來自聯邦監管機構的監督。而恰巧在這個節骨眼上,Lending Club出現了一次致命的信用危機,原CEO被曝違規出售貸款,以致於股價暴跌,7天跌幅近50%,負面影響波及整個P2P行業。Lending Club遭遇的危機是給國內互聯網金融行業提了個醒,發展如日中天,不代表平台不存在危機,P2P商業模式本就存在諸多風險,平台理應把好關守好門。

結語

互聯網金融不缺噱頭,「人脈變錢脈」只是看上去很美,當商業模式由單純的熟人借貸,延伸到陌生人範疇,平台必須重視起防範風險。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23: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