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波蘭騎兵真會傻到去砍德國坦克嗎?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7-8 06: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硨磲大爺 於 2016-7-8 06:02 編輯

  柴祥 軍武次位面

  

  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這場戰爭中德國首次使用了「閃擊戰」這種新式作戰方法,大規模的裝甲部隊集中使用,空中力量、步兵、炮兵和後勤通信部隊與裝甲部隊緊密配合,向世界展示德國軍隊在新裝備和新思想下表現出來的驚人戰鬥力,這場戰鬥震撼了整個世界,擁有百萬大軍的中歐大國波蘭在德軍進攻下且戰且退,9月1日發動攻擊,28日首都華沙即告失守,到了10月初,殘餘的波蘭軍隊也宣布投降,德波戰爭到此結束。

  

  ▲向波蘭進攻的德國摩托化部隊,作戰理論和

  作戰方法的改變有時就足以改變整個戰爭形態

  後世的各國歷史課本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波蘭軍隊在二戰之前裝備落後,陸軍中仍然保留了大規模的騎兵部隊,而這些騎兵部隊在面對德軍的機械化部隊時,懵然無知,以為對面的這些鋼鐵怪物只不過是覆蓋了一層紙板的汽車而已,結果,這些騎兵部隊手持長矛馬刀等冷兵器向坦克部隊衝鋒,最後的結果自然是慘敗。這種說法流傳甚廣,不但是中國的各種版本的歷史教材中大量使用,西方的中小學教材中也經常引用,甚至在一些二戰研究著作中也對此加以採信,似乎「波蘭騎兵」的愚昧無知已經成為了公論。

  

  ▲一副廣為流傳的波蘭騎兵照片,手持

  長矛的波蘭騎兵似乎已經成為了落後的象徵

  

  但是,如果我們靜下心來,翻開相關歷史,仔細思考之後就會發現,這種說法雖然看起來煞有介事,其實漏洞百出,這個故事更像是某些好事者的捏造與附會。今天我就為大家尋找整理材料,力求還原真實的歷史。

  

  ▲二戰開始時真實的波蘭騎兵形象

  

  首先,與大家的一貫想象不同,二戰雖然是人類大規模機械化作戰的開端,各種新技術新武器層出不窮,但是一些「舊時代」的裝備和編製仍然保留在軍隊中,其中騎兵就是典型的一例。

  

  ▲古代騎兵衝鋒

  不必說二戰中的小國窮國,美國、蘇聯、德國等幾個大國均保留了騎兵部隊。蘇聯的騎兵規模最大,整個戰爭中一共使用了超過350萬匹馬,騎兵集群經常保持在軍或師一級的龐大規模,雖然戰爭中後期開始,蘇聯騎兵已經鮮見這樣的巨大陣容,但是騎兵由於其自身優勢,仍然在巡邏、偵察、突擊等任務中頻頻出鏡,特別是由於蘇聯道路交通質量較差,同時國土廣闊,所以有時騎兵的機動力反而高過坦克。

  

  ▲在高加索山區巡邏的蘇聯騎兵,這種缺少

  鋪裝道路的崎嶇山地,正是騎兵大顯身手的舞台

  

  德軍雖然開創了自稱為「裝甲擲彈兵」的現代機械化部隊的先聲,但是這種裝備250和251半履帶裝甲車,與坦克緊密配合的部隊在當時德軍中其實是少數,大部分德國軍隊其實是一支標準的「馬背上的部隊」。

  

  

  

  ▲德軍運輸部隊,在二戰中,大部分德軍的裝

  備都是被這種馬車而不是汽車拉到前線的

  

  

  ▲德軍騎兵部隊在馬上射擊,除了運

  輸部隊之外,德軍也保留

  了相當數量的騎兵用於戰鬥

  根據美國軍事情報機構在1943年11月的估計,322個德國國防軍與黨衛軍的師級單位中,只有52個實現了較為完整的摩托化,可以脫離馬匹等畜力,剩餘的陸軍師中,每個師都要保留大約5300匹馬,而這些部隊中,摩托車有430輛,從桶車到歐寶載重卡車的汽車加起來也只有950輛。最重要的是,隨著戰爭後期,德國的石油儲備逐漸枯竭,德國軍隊也從羅馬尼亞等石油產地退出,汽油等燃料顯得更加珍貴,馬匹的作用反而突出了。

  

  ▲古代騎兵衝鋒

  比較特別的是英國,英國軍隊雖然一直以來給人以保守和古典主義的印象。但是在二戰中的各個國家反而是摩托化實現的最早的,不過箇中原因更像是一種無奈:1921年英國在愛爾蘭戰爭中失敗,愛爾蘭獨立成為共和國,而這個地方在之前的上百年裡一直是大英帝國最主要的軍馬產地,失去愛爾蘭之後,英國從1928年開始逐漸減少馬匹在軍隊中的數量,到了1939年,終於趕在德國進攻波蘭前的幾個月時完成了摩托化。

  

  ▲電影《戰馬》中的英國騎兵衝鋒,由於戰

  爭形態的變化,和愛爾蘭獨立,這種盛況

  在二戰中已經消失了

  美國雖然是毫無疑問的二戰中軍隊現代化水平最高的國家,但卻在世界騎兵的歷史上創下了一個記錄,那就是最後一次古典式的騎兵衝鋒,正是由美國軍人發起的:1942年1月的菲律賓戰役中,駐守在菲律賓的美國第二十六騎兵團,在巴丹半島向對面的擁有輕型坦克的日軍發動衝鋒,並且獲得了勝利,成功的打亂了日軍的進攻部署。

  

  ▲美國騎兵用馬刀和柯爾特手槍向日軍陣地

  發動衝鋒,雖然沒有改變整個菲律賓戰場的形

  式,但還是打亂了日軍的一部分進攻計劃

  

  而在這之後,美軍雖然取消了大部分的騎兵部隊,但是仍然在亞太地區保留了一些小規模的騎兵編製,執行偵察、巡邏等任務——當然,大部分被取消的騎兵部隊雖然沒了軍馬,但是仍然保持著騎兵的番號與榮譽,一些久經沙場的光榮部隊今天依然保留在美軍的現役編製之中。

  

  ▲戰功赫赫的美國第一騎兵師的標誌,仍然

  保留了一個馬頭向自己的光榮歷史致敬,不過今

  天這些美國騎兵們騎的是一種叫做M1A2SEP的現代戰馬

  

  我們再把眼光轉回到波蘭戰場上來,具體的觀察當時的波蘭騎兵部隊,根據記載,當時的波蘭騎兵大都被編為旅級單位,一般分為三團旅和四團旅。以三團旅為例,全旅6100餘人,擁有裝甲車65台,輕機槍89挺、重機槍81挺、反坦克槍66挺、46毫米迫擊炮9門、81毫米迫擊炮2門、反坦克炮14門、75毫米火炮12門、40毫米高炮2門。而四團旅的重武器則更多。這個重武器編製其實與波蘭的步兵師相差無幾。並且,雖然名為騎兵部隊,但作戰方法也與步兵差不多,馬匹對他們來說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只一種在戰場快速機動的交通工具,大規模的騎兵衝鋒只有在戰場形勢對己方極為有利的情況下才會發生。

  

  ▲在一次軍事演習中的波蘭騎兵,照片上由馬

  匹牽引的火炮證明了波蘭騎兵的裝備並不落後於時代

  而且不要忘了,此時的德國坦克大都是一號、二號、三號、35(t)、38(t)等輕型坦克,短管炮四號這樣的中型坦克在德軍裝甲部隊中只有不到300輛,參加入侵波蘭戰事的四號坦克一定是只少不多。日後聞名沙場的虎豹們此時甚至連設計圖還沒影子,在這種情況下,波蘭騎兵部隊所裝備的反坦克槍和輕型反坦克炮,其實就完全可以正面擊毀德國的大部分坦克了。

  

  ▲1938年接受檢閱的德國裝甲部隊,裝備

  的都是一號和二號坦克,這些輕型坦克也

  是入侵波蘭的德國主力坦克

  

  

  

  ▲波蘭騎兵中的反坦克槍手和裝備的WZ35反

  坦克槍,這種武器在300米距離上可以擊穿15毫

  米裝甲,足以應付德國的大部分坦克

  更重要的是,波蘭軍人即使手中沒有反坦克武器,也不可能不知道坦克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因為此時的波蘭經過了從19世紀中期開始的產業革命,已經建立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國內工業體系,對於軍工至關重要的現代鋼鐵、冶金、化工等工業門類有了一定的規模,不但槍支彈藥可以自主設計製造,而且坦克和飛機等現代重型裝備也有所發展。

  

  ▲波蘭空軍的主力——PZL P.11戰鬥機,在一個

  多月戰鬥中,德軍被擊落285架飛機,大部分都是被

  這種戰鬥機創造的,這也從側面表現了波蘭軍工的出色實力

  特別是從1926年,波蘭的畢蘇斯基將軍發動政變,建立獨裁政權之後,為了防備來自東方的蘇聯威脅,大力發展軍事工業,發展出了TK、TKS、7TP等輕型坦克,其中7TP,這種輕型坦克在當時世界範圍來看,質量都是相當不錯的。而其他比如WZ29、WZ34、M39等裝備了機槍或輕型反坦克炮的輪式裝甲車輛,更是直接裝備到了騎兵旅附屬的部隊中。在這種氛圍下,波蘭騎兵對於坦克一定是不陌生的,更不可能像書上說的那樣,以為坦克裝甲是紙板的偽裝。

  

  ▲波蘭的7TP輕型坦克部隊,依靠坦克、反

  坦克炮和反坦克槍等手段,波蘭在戰爭中擊

  毀了上百輛德國坦克

  那麼,這樣一個結合歷史,仔細思考之後就自攻不破的謠言是如何誕生的呢?

  這就要提到一位跑得快的西方記者了——印德羅·蒙特烈里(IndroMontanelli),此公是義大利人,是一位專業的戰地記者,曾經親臨前線,報道了包括義大利入侵埃塞爾比亞、西班牙內戰、德國入侵波蘭等眾多戰爭,他的戰地報道經歷之豐富堪比羅伯特·卡帕,而且蒙特烈里本人極為正直,在墨索里尼獨裁時代參加義大利反政府游擊隊反抗法西斯統治,用自己的筆作為對抗暴政的武器,甚至曾經被缺席審判為死刑。

  

  ▲報道西班牙內戰時的印德羅·蒙特烈里,由於

  他在長期戰爭報道中的偉大貢獻,義大利政府在

  1995年授予其義大利共和國勳章

  言歸正傳,蒙特烈里在1939年參與了德國入侵波蘭的前線報道,而就在戰爭打響的第二天,他與一名德國的戰地記者和另外一名義大利的戰地記者,來到了一個波蘭小村莊附近。前一天在這個地方,發生了一場被稱為克羅加提戰役的戰鬥,在這場戰役中,波軍第18波美拉尼亞槍騎兵團發現有小股德軍步兵在兩條鐵路的交叉口附近的森林邊休息。騎兵團的團長卡昔米爾茲·馬斯塔爾基(Kazimierz Mastalerz)上校發現,敵人非常鬆懈,完全可以來個奇襲。於是他命令第一分隊的指揮官尤尼茲·思維希阿卡(Eugeniusz Świeściak)在下午7點時發動一次騎兵衝鋒,參加戰鬥的人員大約有250人。

  

  ▲指揮參與克羅加提戰役的波

  蘭騎兵上校卡昔米爾茲·馬斯塔爾基

  衝鋒的行動相當成功,德軍步兵單位被打散,波軍佔領了該空地。然而令波蘭騎兵始料未及的是,幾輛德國裝甲偵查車從森林中駛出,對波蘭騎兵以機槍掃射,波軍完全暴露於炮火之下,立刻開始往後方山丘撤退,尋求掩護。

  

  ▲克羅加提戰役的雙方兵力活動形勢

  這場戰鬥的結果是,波軍指揮官思維希阿卡陣亡,60到80名波蘭騎兵陣亡或負傷,德軍則有20人死傷。雖然德軍損失少于波軍,但由於這場戰鬥打亂了德軍的部署,延遲了他們的進攻計劃,這個間隙讓附近陷入苦戰的波蘭軍隊得到了寶貴的機會,得以從苦戰中撤出。

  

  ▲在戰鬥中犧牲的思維希阿卡,而他的

  副手馬斯塔爾基也在試圖救他時不幸陣亡

  蒙特烈里於戰鬥結束后的第二天來到了這裡,德軍指揮官向他指明了戰場發生的位置,並讓這三位戰地記者為波蘭騎兵與戰馬的屍體拍照,不過並沒有詳細的敘述戰鬥的整個過程。於是乎,蒙特烈里虛構了一場並未真正發生的戰鬥:波蘭騎兵面對著強大的德國裝甲部隊,毫不膽怯,勇敢的衝鋒,用手裡的長矛和馬刀向敵人進攻,可惜雙方實力差距過大,騎兵們在坦克面前毫無招架之力,損失慘重。

  

  ▲1939年戰爭爆發時奔赴前線的波蘭騎兵,可以

  看到士兵們身上背的是步槍而非長矛,宣傳照

  片中的長矛其實只是一種用於懸挂軍旗的儀仗用品,

  並非用於戰場

  蒙特烈里本人的報道雖然與事實相差很大,但是他的報道是出於對弱小國家和人民的同情,並不是一心要搞個大新聞。但是當他的報道公開發表之後,德國宣傳雜誌《國防軍》(Die Wehrmacht)發現了這篇新聞報告,如獲至寶,將其添油加醋之後在9月13日的雜誌上發表,這篇文章除了保留原作者「騎兵向坦克衝鋒」這個錯誤之外,又加上了波蘭騎兵愚昧無知、波軍領導層讓前線官兵白白送死等新內容,這些內容與現在我們看到的故事極為相似了。德軍宣傳已經與蒙特烈里的報道大相徑庭,變成了對波蘭軍隊的諷刺與嘲笑。

  

  ▲根據戰鬥發生時,附近德軍的構成編製,我們

  可以知道當時當地應該是沒有坦克的,向波蘭騎

  兵射擊並將其擊退的很有可能是這種裝備了MG34機

  槍和20毫米機關炮的八輪裝甲偵察車

  

  原來如此,通過對整個相關歷史的考據,我們已經可以解釋這個謠言是如何誕生的了。但是最後一個問題就此產生了:為什麼在二戰中以及戰後,不管是德國還是波蘭,雙方都未出來澄清這場戰鬥的真相呢?仔細分析,我想,起因應該是一種「周瑜打黃蓋」式的默契:波蘭人需要用這個故事讚美自己的英雄主義精神,塑造一種「殉道者」式的悲劇形象,以博得來自其他國家的同情心。而德國人則用它來宣揚第三帝國「閃擊戰」的威力和對手的弱小與愚昧。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斷章取義乃至偽造的「證據」被加入進去,真相逐漸被淹沒乃至忽略,一個人造的現代神話故事就此誕生。正如義大利現代歷史學家克羅齊所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書寫者必然會受到自己的時代與立場的影響,原本客觀真實的歷史也就這樣發生了不同程度的異變,波蘭騎兵砍坦克的故事,也許可以作為這句話最好的註腳。

  

  

  ▲最後奉上中國的騎兵衝鋒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7: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