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猶太人中為何精英超常湧現?

[複製鏈接]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6-29 03: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典型的猶太人家庭中,有一個習俗是在孩子開始識字時,把蜂蜜滴在《聖經》石板上,孩子們一邊朗讀,一邊舔掉石板上的蜂蜜,留下甜蜜的味覺。在猶太教中,勤奮好學是敬神的一個組成部分。

  也許從這個習俗開始,你已經慢慢開始思考猶太人的聰明才智來自何處。全球100萬猶太人,佔世界人口的千分之二,卻取得了29%的諾貝爾獎。而且傑出的猶太人不限於金融家和富商,也不限於科學家和發明家,而是分佈在文明的各個領域:大衛·李嘉圖、卡爾·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畢加索、卡夫卡、卓別林、門德爾松、普魯斯特、茨威格、基辛格……

  猶太人傑為何超常湧現?

  文/石涵月

  >>>> 視學習為敬神的宗教觀念和崇學尚智的文化傳統

  猶太民族創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猶太教,認為自己是上帝的「特選子民」,應信守與上帝的立約,認真學習上帝的律法。而猶太人在歷史上遭受的種種「放逐」正是由於他們違背了上帝的誡命,犯下了罪孽才受到的懲罰,但他們最終還是會得到解救回到上帝的「應許之地」,這就是「加路特」和「苟拉」的宗教觀念。猶太教的教義和律法本身就十分強調人與上帝的立約和溝通,認為不熟悉教義、不研讀律法,就會失去精神信仰的支柱,也就失去了日常宗教活動的基石。認真學習《聖經》,從小接受宗教教育,是猶太教的題中之義,也是每個猶太人的責任和義務,「學習就是敬神」。

  《舊約箴言》6第1章第7節中說:「最高的善乃是信仰和求知」,「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敬畏主,便是邁向智慧的第一步;敬畏主,便是豐富的智慧;敬畏主,便是智慧之花;敬畏主,實乃智慧之根」。「智慧即是律法,這律法實際上也就是至高上帝的聖約,由摩西向我們頒布,成為以色列人的傳家寶。」

  12世紀猶太哲學家邁蒙尼德主張:「每個以色列人不管年輕還是年老,強健還是羸弱,都必須鑽研《托拉》,甚至一個靠施捨度日和不得不沿街乞討的叫花子,一個要養家糊口的人,也必須擠出一段時間日夜鑽研…..」一位希伯來語啟蒙作家在其自傳中寫道,在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期的一個小城裡,「一所國立或公立的世俗學校也沒有,基督徒都是文盲,而猶太人卻辦起了大量的學校…大約有二十座初級小學…一個猶太人為了能夠送孩子上學不惜傾家蕩產,不少窮人為了交納學費賣掉自己最後一個枝形燈架或者僅有的枕頭」,這使當地猶太人除去一個獃子外,「沒有一個文盲,即使那個低能的水夫也多少懂得些禱詞,能夠一字不差地背誦對《托拉》的祝詞」。

  

  可以說,失去家園的猶太民族正是依靠虔誠的學習,把學習視為敬神的一部分,在注重學習與教育的文化傳統中,在矢志不渝的宗教信念中,維繫了民族的紐帶,固守了自己文化的疆域,「流而不散」,「散而不亡」。

  猶太民族崇尚智慧,褒揚學習,認為耶和華以智慧立地,以智慧定天。《聖經》以各種方式強調智慧的功用和獲得智慧的重要性。「得智慧、得聰明的,這人便為有福。因為得智慧勝過得銀子,其利益強如精金,比珍珠寶貴,你一切所喜愛的,都不足以比較」;「智慧的人大有能力,有知識的人力上加力」。

  《塔木德》也頌揚崇尚學習的美德:「無論誰為鑽研《托拉》而鑽研《托拉》,均值得受到種種褒獎;不僅如此,而且整個世界都受惠於他,他被稱為一個朋友,一個可愛的人,一個愛神的人;他將變得溫順謙恭,他將變得公正、虔誠正直、富有信仰;他將遠離罪惡、接近美德;通過他,世界享有了聰慧、忠告、智性和力量。」

  這種為學習而學習,認為知識的獲得就是目的的實現,學習便是智慧、美德的本源的文化觀念,使猶太民族成為一個律法的民族、倫理的民族、智慧的民族、理性的民族,信仰虔誠,勤學不輟,自強自立,知識成為猶太人在流散生活中剝奪不走的財富,可以隨身攜帶的財富,「通過自幼就開始的各種學習,成為所在居住國中文化教育水平較高,團結守紀,多才多藝的階層」。

  即使到了近代啟蒙時期以後,猶太人從宗教學習涉入世俗學問,但重視教育、崇學尚智已成為一種人生觀、世界觀,成為一種民族習慣和文化傳統而深深紮根於猶太人的生活中。信仰和知識以及由知識和求知而生成的智慧,成為猶太民族最大的資本,他們紛紛成為金融、商業、教育、醫學、法律、科技、藝術等領域中活躍的人才。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猶太人的職業構成中,專業性、技術性、經營性工作所佔的比重,男子為70%,女子為40%,而同期全美平均(水平)卻分別只佔28.3%和19.7%。在最為靈活而收入最高的兩大行業,醫生和律師,猶太人的比例更是歷來奇高。」這明顯地反映出猶太人對知識的偏好,他們選擇腦力勞動職業的比例遠遠高於非猶太人。

  仍以美國猶太人為例,「教育仍然是通向成功的途徑,他們求知的熱忱雖然古已有之,但在美國更加蔚然成風…猶太人迫不及待地投入了美國的免費公共教育體制。就猶太人的福祉而言,最大的恩惠莫過於開放性教育」。身為外來移民的猶太人竭盡全力使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隨著一些猶太知名人士在哈佛大學、哥倫比亞等大學廣泛設立各種獎學金,猶太人的入學率大幅度提高。…1937—1938年的《美國猶太年鑒》統計表明,猶太人只佔美國總人口的3.5%,但在美國高等教育機構中的猶太學生卻佔到9.1%。1955年猶太青年讀大學的比例是62%,而其它群體僅為26%。在當今的美國,猶太人早已成為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社會群體。猶太人的受教育水平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已遠遠超過了非猶太人,不少人獲得了學位,成為高級專家」。今天,美國猶太人在美國政治、經濟、文化諸領域發揮著巨大影響,其卓越的成就和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正是猶太民族崇學尚智觀念的最好體現。

  >>>> 以家庭、會堂、猶太中心為基礎的教育實踐

  早期猶太教育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宗教思想是猶太教育的主旨,也幾乎貫穿於整個猶太歷史。「猶太民族始終把律法、教育、技藝當作兒童成長必不可少的條件。」

  猶太教育的主要教材有以下幾種。

  

  

  《托拉》(Torah,又譯作「妥拉」)

  為最基本的教材。《托拉》,廣義上泛指上帝給以色列人的教導或指引,狹義上指《律法書》或稱《摩西五經》。《托拉》在猶太教《聖經》即《舊約全書》的三部分《律法書》、《先知書》和《聖錄》中,被視為最重要的部分,以道德訓誨為主要特色;後來《托拉》甚至就代表猶太人的《聖經》;再後來,把口傳律法與成文律法的評論與解釋即《塔木德》等也保括在內,泛指全部猶太律法、習俗和禮儀。

  《舊約全書》

  是猶太民族的聖書,它既是宗教經典,又是教育傑作。在公元1—2世紀正式集成為正典之前,在長達一千多年的口頭流傳過程中,《舊約全書》事實上成為猶太民族探索世界的本源與人類的起源、人與世界的關係及關於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思想觀念、倫理規範、生活習俗、生產技能和自然知識等等的綜合教科書。《聖經》在當今世界還被推崇為十二本自助書之首,它極大地激發了從小在《舊約全書》營造的氛圍中成長的猶太人綺麗、深邃的想像和智慧。「猶太人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無一例外都從《舊約》中選錄有關內容作為教材,一些祭司、拉比、學者還專門為《舊約》或其部分篇章加寫註釋,以便於各種學校教育的需要,有些研究《舊約》的專著則成為拉比學院或聖經學院的教材。」

  《塔木德》

  (Talmud)在希伯來文中原意為「學習、教導」,是一部猶太人各種成文和口傳的宗教法、民法和道德法及其釋義的彙編,反映了巴勒斯坦和巴比倫猶太人在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6世紀之間一千年文化、宗教生活的歷史演變。其內容包括聖經訓誡、神話傳說、詩歌寓言、律法禮儀以及天文地理、農事建築、醫學算術等等,因而它不僅是一部詮釋、評註聖經律法的權威法典,也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塔木德》無疑是當時猶太學者集體智慧的結晶,因而與《聖經》一起構成了猶太教育的藍本。「如果說《舊約聖經》是猶太人永恆的聖書的話,那麼《塔木德》則是猶太人實際生活的指南。它給流散中的猶太人提供了宗教生活的禮儀準則以及為人處事的倫理規範,對於鞏固和完善猶太教律法,維護和加強猶太流散民族同一性發揮了不容低估的影響,以致1948年以色列建國后,有人曾提出要將《塔木德》定為國家法典。」

  猶太民族流散時期主要以家庭、猶太會堂、猶太中心為其實施教育的基地。當時最小的相對來說也是最穩固的社會單位是家庭,當整個猶太民族失去家園之時,其民族文化的傳承,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家」來實現,各種宗教禮儀、節期和每日的祈禱都以家庭為主要活動場所。

  「猶太居室的門上都貼有寫著經文的mezuzah(經文楣銘),有的在朝向耶路撒冷的牆上,還釘有圖畫或標記。人們進出之時,或者用手觸,或用嘴吻mezuzah。」正是在這個空間里,教節和教規得到遵守,孩子的宗教和文化教育得以進行。

  《約書亞記》第1章第8節中說:「當兒童在街上玩耍不上學時,即是聖城耶路撒冷被毀之日。請讓農民的孩子受教育吧,因為他們是使科學進步的人。那些教育自己的兒子的人,還應該教育兒子的兒子,以及子子孫孫。」因此,每一位猶太人都是其子女的第一任教師,甚至在孩子剛開始學說話時就教他們背誦《托拉》,孩子從幼兒開始就隨父親識字,誦讀《托拉》,父親也向子女傳授生產技能。

  猶太會堂(Synagogue)原意為「會集之所」,第一聖殿被新巴比倫毀掉,猶太人淪為「巴比倫之囚」之後,就逐漸以「會堂」這種空間存在形式代替作為民族宗教精神象徵的聖殿。即便在波斯滅亡新巴比倫,允許猶太人返回故土重建了第二聖殿之後,會堂這種形式在巴勒斯坦以外的地方依然存在。當第二聖殿又被羅馬人毀滅,猶太人從此開始長達1800年之久的浪跡天涯的流散后,會堂就更成為猶太人以這種「非地域性會集」方式對失去聖殿的一種有效補償。

  根據猶太教規,只要有10個行過成年禮的猶太男子就可以結成會眾,設立自己的會堂。散居的猶太人一般在達到20來戶人家時,就會集資建造會堂,延請拉比主持會堂事務。猶太人在會堂中學習《托拉》、祈禱或行其他聖事,並討論解決集體問題。所以「在會堂里,流散的民族聚攏了起來;在會堂里,作為民族傳統的代表的拉比行使著精神的權威;在會堂里,種種猶太事業,從教育到慈善都投入了運行!維繫猶太民族生存的全套機構在會堂這塊小小的物質空間內,發揮著它們全部的作用!一個非地域的民族找到了自己最為節約而高效的地域性存在的方式!」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6-29 03:51 | 顯示全部樓層
  猶太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猶太中心。猶太中心一般是猶太人聚居較多且經濟、文化較繁榮的地方,也是猶太民族的精神文化中心,主要的有巴勒斯坦中心、巴比倫中心、西班牙中心、德國中心、法國中心、東歐中心、美國中心等。這些中心形成一個猶太文化教育輻射網,可以說影響著相當多的猶太人。在這些猶太中心裡,猶太人的教育制度日益完善,波蘭著名的烏龍琴經學院還於19世紀第一次開設了世俗課程。

  在猶太中心,初級教育在小學中進行,小學可設在會堂內,也可設在會堂外,主要培養兒童識字、讀書的能力。早在公元前3世紀,猶太會堂就開始開辦學校。耶路撒冷元老院的大法官西緬本蔡奇在公元前75年頒布了世界上最早的推行義務教育的法令,規定猶太社區必須資助公共教育,家庭必須送兒童入學。《塔木德》甚至對具體的上學年齡都做出規定:「五歲學習《聖經》,十歲學習《密西拿》,十五歲學習《塔木德》。」而對於青年、成人的教育,則由多在拉比住處形成的學經堂(後來發展為經學院)承擔。經學院也是研究機構,學習、討論、註疏、闡釋、編撰經典。

  猶太民族的所有經典就是由那些身處逆境、15世紀前連薪水也沒有而是靠自己掌握的其他技能謀生的拉比們完成的,他們一代一代以高度的獻身精神承擔著延續民族命脈的事業。猶太經學院培養的人才分散至世界各地的猶太會堂、學校中,成為猶太民族精神的火種,因而「拉比不僅是會堂的負責人,還是學校的校長和教師,還是律師、醫生、法官、各種儀式的見徵人,是代表所有猶太權威的權威,而其最重要的權威是作為教師的權威」。

  凡是有猶太人的地方,就有猶太教育,即使在中世紀時境遇最悲慘的歐洲猶太中心,「猶太社區中的慈善或救濟機構也儘可能設法讓青少年有機會學習。在東歐還有一種窮學生—吃日子.的形式:為了讓他們讀完學業,允許他們在一周內分別到各家作客用餐。在一份17世紀波蘭的年鑒上記載道:每個猶太社區中都要撫養年輕人,並提供他們去拉比學院學習所需的經費;社區還要支持每個年輕人輔導兩個小孩的費用;如果社區由50個家庭組成,就至少要撫養30個青年和兒童,使他們潛心學習5托拉6等猶太律法,這被視為猶太社區的教育理想」。

  以家庭、會堂、猶太中心為基礎的教育實踐,構成實施猶太教育的基本網路,成為猶太民族流散生活中的文化方舟,帶領猶太民族走向民族復興之路,也孕育、培養了一代代猶太人傑。

  >>>> 開放的民族心態,兼收並蓄的文化機制

  猶太民族可以說是與其他民族交往最頻繁的民族,它之所以能成為中東文明的集大成者,是因為猶太文化自誕生之日起,就在與迦南人、埃及人、亞述人、腓尼基人、巴比倫人的相互接觸、碰撞、融合中,吸收、整合了外部文明的種種特質及要素,豐富了自身的底蘊與內涵。

  比如在「巴比倫之囚」時期,猶太人就在很多方面學習了巴比倫人的生活方式及教育體制。在希臘化時期,雖然有反對宗教同化的「瑪喀比起義」這種「閉合性」的例子,但猶太民族還是在融合了古希臘哲學與古希伯來哲學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種新的哲學—「猶太希臘化哲學」,這反映了猶太民族的開放心態,這一思想也深刻地影響了後來的西方文化。

  基督教文明是猶太民族進入大流散時期后,在與希臘文化、羅馬文化的長期交往中,希伯來文化與希臘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它是西方文化的源頭之一,並藉助於基督教的傳播,潛在地影響了西方文化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耶穌這位基督教所信奉的救世主被永載史冊。

  

  而猶太文化與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主要在伊比利亞半島的融合,則孕育了猶太文明的一大瑰寶,即活躍於8—13世紀的塞法爾迪文化。塞法爾迪文化不僅豐富、發展了猶太宗教、哲學、文學和自然科學,「而且在中世紀初葉之末也滋潤了歐洲文化這塊貧瘠的土地」,推動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為中世紀後期歐洲文化的繁榮創造了條件」。

  猶太文化與日耳曼及斯拉夫文明的交融又產生了猶太文化的另一瑰寶—意第緒文化。「這種以意第緒語為基礎的文化在隨後近七個世紀里發展為歐美地區猶太人文化生活的主要內容,並構成中世紀中期以來猶太離散民族文化一個影響最大的組成部分」,其突出成就表現在意第緒語文學的創作方面,「在保存、傳播、發展、繁榮猶太文化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

  18世紀的猶太啟蒙運動是猶太民族兼收並蓄文化機制的又一生動體現。猶太人打破民族文化的藩籬,以「重築猶太教」、「培養科學精神」為口號,「普遍掀起了學習歐洲文化的熱潮,並在教育內容與教育體制上廣泛吸取了近代西方教育的先進經驗,從而大大提高了猶太人的文化素質」。一個崇尚知識、熱愛學習的民族,永遠不會落在時代的後面,「這一時期的猶太教育培養了一代融傳統文化與現代潮流為一體的猶太人。歐洲各地的猶太社團普遍出現了文化繁榮的景象,在哲學、自然科學、文學、語言與文化藝術等領域湧現出了一批傑出的猶太精英」。

  近、現代以來,隨著猶太人在一些國家取得公民權,猶太文化適應了現代化進程。在美洲大陸,猶太人通過對自身的調適與改造和對異質文化的吸收與揚棄,形成了頗具特色的美國猶太文化。而當今的以色列國民文化,可以說是一種聚合了數千年的歷史滄桑、裂變又重生的新型文化,是那些汲取了居住國文化的世界各地的猶太移民,在懷著對本民族的信念重返家園后,對各種文化「回爐重鑄」的結果。

  猶太人傑的超常湧現與猶太民族的開放心態和兼收並蓄的文化機制有著重要的關係,否則,一潭死水怎能激起千層浪?沒有豐富養料滋養的貧瘠土地怎能結出累累碩果?猶太文化正是因為「海納百川」才成為一種真正具有「世界性特質」的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

  「我們的詞典里那些最美好的辭彙,諸如創新、探索、驚奇;獨特、個性、個人、天命;時間、歷史、未來;自由、進步、精神;信仰、希望、正義等,凡此種種,都是猶太人給予我們的禮物。」這正是猶太文化「閉合性」與「開放性」完美結合的表現。

  用劉洪一先生的話可以很好地概括猶太人的這種「超常」:「作為猶太人,他們的』超前』優勢恰恰在於生活在不同文明、宗教和民族文化的交界線上,他們誕生和成長在不同時代的交替點上。他們的思想成長在最為撲朔迷離的相互溝通、相互滋養的文化影響之中,他們生活在他們所居住的國家的隱蔽處和偏辟角落。他們中的每一位都既在其社會之中又超然其外,既屬於它又超乎於它,正因為如此,才使得他們創造了超越其社會、超越其國家、也超越其時代和同代人之上的思想,才使得他們的精神能遨遊在寬闊的地平線上,遨遊在遙遠的未來。」

  >>>> 備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經歷所激發的民族意識

  猶太民族源於古代兩河流域的閃米特人,大約公元前18世紀,在其族長亞伯拉罕的率領下從兩河流域的烏爾地區遷向迦南。後來由於旱災和飢荒,在公元前17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之交,整族移居埃及。後來受到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殘酷奴役和迫害,便在上帝預言的「救世主」摩西的率領下成功逃出埃及。

  傳說,在西奈山上,摩西接受上帝頒布的十誡及其他律法,與上帝立約,使猶太民族成為「上帝的特選子民」,確立了猶太教的基本信仰體系。經過40年的沙漠之旅,最後在約書亞的率領下終於回到迦南。經過士師時代,又經過掃羅、大衛的統一王國時期,到所羅門王在位時,猶太—以色列王國達到極盛。之後,由於兄弟鬩牆,統一的王國分裂為南、北兩國。

  

  猶太先知摩西,米開朗基羅雕塑作品

  公元前722年,亞述國滅亡了北方王國,北方王國的10個支派被亞述王流放到亞述各地,成為「丟失的十個支派」。而南方王國於公元前586年被新興的新巴比倫王國所滅,耶路撒冷聖殿被毀,猶太民族淪為「巴比倫之囚」。公元前538年,波斯成為猶太人的新統治者,不過波斯王居魯士還比較寬容,允許猶太人重返耶路撒冷,重建第二聖殿。公元前330年,希臘亞歷山大帝國滅亡波斯,巴勒斯坦又成為亞歷山大帝國的領土。亞歷山大帝國瓦解后,分裂成的以埃及為中心的托勒密王朝和以敘利亞為中心的塞琉古王朝又相繼統治猶太人,猶太民族進入希臘化統治時期。羅馬帝國興起后,公元前67年又佔領了巴勒斯坦地區,第二聖殿被毀,猶太人又一次淪為異族的臣民。在對殘暴的統治所進行的英勇抗擊最終失敗后,倖存的猶太人最後喪失了猶太民族繁衍、生息了一千多年的家園—迦南地,被迫開始了大流散,流落到北非、西亞及歐洲各地,而這一流散就是1800年之久!

  中世紀,流落各地的猶太人作為一個寄居的民族所遭受的辛酸是不言而喻的,而歐洲猶太人的歷史則是猶太民族流散史中最悲慘的一頁,各國驅猶、屠猶事件時有發生,「在不到1000年的時間內,猶太人從西逃到東,又從東逃到西。1183年到1394年,在200年中,法國曾六次驅逐猶太人」;「對猶太人的迫害在1096年到1270年十字軍東征期間達到了頂峰……一些宗教狂熱分子肆意掠奪和殺害歐洲各地的猶太異教徒」。

  猶太人能在歐洲各地居住總是被視為居住國對猶太人的一種恩准,猶太人總要繳納可觀的款項、承受特殊的稅率才能獲得一定期限的居住權,而有些統治者還把驅逐猶太人、剝奪其財產或者先將其驅逐走、提高稅額后再將其招回來作為斂財的手段。

  猶太民族在歐洲各國遭到的歧視還有:必須佩帶具有恥辱性的標記,如黃腰帶、尖皮帽、黃布條等等,以區別於「高等」的本國人;必須集體居住在狹小的給猶太人劃定的特殊區域—隔都里;在猶太人從事的職業等方面也有嚴格的限制。另外,無端的誹謗也時常伴隨著猶太人,例如對猶太人從事宿主褻瀆、血祭誹謗、投毒播病等類的指控一直層出不窮,而每一次指控都會導致對猶太人的殘酷迫害,如驅逐、屠殺等。

  到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佩帶恥辱性標誌、隔都等這些中世紀的野蠻產物在「文明」的歐洲大陸再次出現。佩帶黃色大衛星、被趕進隔都的猶太人,每天被強迫勞動,並遭受折磨或被處死,甚至集體被送進集中營、焚屍爐。納粹德國在二戰中屠殺了600萬猶太人,其中包括150萬兒童,被屠殺的猶太人占歐洲猶太人的二分之一、世界猶太人的三分之一。納粹分子的罪惡罄竹難書。

  猶太民族是靠什麼力量在種種迫害中修復自己、發展自己的?應該說是信仰的力量。對錫安山的深切懷念,對「流著奶與蜜」的故土的渴望,在每天有聲或無聲的祈禱中,在濃濃的宗教教育的氛圍中,在貫穿於生活的宗教教規、節期的遵守中,在崇學尚智的文化傳統所給予的力量中,「他們從未喪失作為猶太人的文化認同感,從未丟棄猶太教的本質,從未失去作為猶太人的意志」。依靠宗教的力量,流散的民族有了凝聚力,弱小的民族有了忍辱負重的能力,從未間斷的反抗鬥爭、英勇起義雖然被鎮壓,卻譜寫了一曲曲猶太民族頑強不屈的讚歌。

  記得一位西方哲人說過:「痛苦如一把犁刀,它一方面刺破了你的心,另一方面卻掘出了你生命的新的源泉。」夾縫中求生存的際遇,並不能扼殺猶太民族的聰明才智,較高的文化素質、規範有致的倫理傳統、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使猶太民族在時代的進化中永遠與科學、智慧同行。

  正如喬治伯爵1925年所說:

  「你盡可以訴說你一直在遭受壓迫和迫害——可這正是你的力量,你已經千錘百鍊,這是你從不斷裂的原因之所在。」

  從中我們可以領悟猶太人傑為什麼能夠超常湧現:「越是遭受壓抑,越要尋求精神上的奮揚和超越」。

  以上為節選,原文刊載於《世界民族》 2004年04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16: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