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高考動圖:數學篇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6-6-8 23: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馬甲與小號 發表於  昨天15:29

  又到一年高考時,考完語文大家熱烈討論一番作文題,下午一考數學就沒人說話了?沒關係,讓動圖幫你回憶高考數學吧~

  (好消息是,相比其他動圖,數學動圖比較不費流量)

  橢圓為何是橢圓

  「橢圓」是什麼?小時候,我將它直觀地理解成一個「壓扁」或「拉長」的圓。因此,當我第一次在解析幾何課本中看到橢圓的定義的時候,感覺世界觀被顛覆了:平面上到兩個定點的距離之和為一定值的點的軌跡……這是什麼鬼?

  接下來,課本就從這個定義出發,推出了橢圓的方程:我們熟悉的

  

  。這個方程和圓的方程很像,非常符合「拉長的圓」的感覺。方程推出來,自然是對的,但推導的過程不太直觀,結果也有點反直覺。我還是會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呢?

  直到我看到了一張類似這樣的圖片(當然,當年看到的不是動圖):

  

  圖片來源:Zachary Abel's Math Blog

  怎樣得到一個「拉長的圓」?很簡單,找一個圓柱體,然後斜著一刀切下去。接下來,我們從斜面的上方和下方分別塞進一個球,它們與圓柱相切,同時也與截面相切。我們把球與截面相切的兩個點分別記作F1和F2——這兩個點也就是橢圓的兩個焦點。於是,如圖,由於F1X和AX是X這個點到藍色球的兩條切線,因此它們的長度也相等。同理,XF2=XB。因此,F1X+XF2=AX+XB=AB,而AB的長度是一個定值。就這樣,我們把課本上橢圓的定義和「拉長圓」的直覺理解聯繫了起來。

  而且,如果把這裡的圓柱換成圓錐,這一點也同樣成立:

  

  圖片來源:Zachary Abel's Math Blog

  不過當然,圓錐的截面變化就更多了。在酷炫動圖(十三):數學篇中已經提到,隨著角度變化,在圓錐上可以截出圓、拋物線、雙曲線、兩條相交的直線、兩條重合的直接,甚至縮成一個點。因此,橢圓、拋物線和雙曲線都被稱為圓錐曲線。

  

  圖片來源:mathgifs

  光線與焦點

  上高中時,我們沒少對著橢圓做計算,而它的光學性質也很有趣:如果從橢圓的一個焦點發出光線,再經過橢圓的反射,最終光線還會匯聚到橢圓的另一個焦點上。當然,把光換成聲波、小球或是別的什麼東西也可以。

  

  圖片來源:MathGifs

  在圖中我們還可以看到:這些小球同時以同樣的速度向不同的方向出發,又同時匯聚在另一個焦點。這說明它們走過的路程是一樣的。為什麼?想想橢圓的定義吧。

  別的圓錐曲線也有獨特的光學性質。比如說,從雙曲線的一個焦點處發出的光線,經過雙曲線的反射后,看起來會像是從雙曲線的另一個焦點發出來的一樣。再比如說拋物線,在它的一個焦點處發出的光線經反射後會變成平行線:

  

  圖片來源:MathGifs

  把拋物線繞對稱軸旋轉一圈,我們就得到了拋物面。這個拋物面也有同樣的光學性質,於是我們就可以用它來把平行的光線匯聚到一點,或者把從一點發出的光線變成平行光。這個性質被應用在天線、望遠鏡、話筒、燈光設備等各種不同的地方。奧運的聖火也是通過拋物面匯聚的太陽光來點燃的:

  

  希臘演員Eleni Menegaki點燃2010年青年奧運會聖火。圖片來源:Wiki Commons

  球體切片

  還記得課本上是怎樣推導球的體積公式的嗎?一個常見的方法是祖暅(gèng)原理,下面的動圖解釋的就是它:

  

  

  

  圖片來源:Hyrodium's Graphical MathLand

  祖暅原理,在西方叫卡瓦列里原理(Principio di Cavalieri)。它說的是如果兩個幾何體在每一個相同高度處的截面積都相同,則它們的體積也相同。從上面的圖中可以看出,如果把底面半徑為r、高為2r的圓柱體挖去兩個高為r的圓錐,再把剩餘部分與半徑為r的球體進行逐層比較,可以發現二者在每個高度上的截面積都是相等的。這樣一來,用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公式就可以推出球體積公式了:

  

  。

  學過高等數學的同學可能會發現:這不就是說二重積分能夠通過逐次積分來計算嗎?的確,這可以看成是微積分的一個「前奏」。在17世紀上半葉,義大利數學家卡瓦列里提出了這條原理,並用它計算了一系列幾何體的體積,而在17世紀下半葉,牛頓和萊布尼茲發明了微積分。

  祖暅提出同樣的原理是在公元5世紀,比卡瓦列里早了一千多年。祖暅是祖沖之的兒子,他是在求球的體積公式的過程中提出這條原理的。但他還不是第一個算出球體積公式的人。早在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的阿基米德就給出了球的體積公式。他用一種奇妙的力學方法,算出半徑為r的球體積是半徑為r、高為2r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二,並用窮竭法給出了證明。阿基米德的方法已經有了微積分思想的雛形,不過沒有用上祖暅原理。

  阿基米德的成果並沒有傳到中國。早期的中國數學家也研究過球的體積,但沒能得到正確的結果。到了南北朝時期,祖暅終於提出了這條重要的原理:「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

  祖沖之、祖暅父子在這條原理的基礎上,還得到了「牟合方蓋」的體積公式。咦?牟合方蓋是啥?

  

  ​圖片來源:Wiki Commons 作者:Van helsing

  如上圖,把兩根半徑相等的圓柱垂直地拼在一起,它們的公共部分就是「牟合方蓋」了。古人給幾何體起的名字,在今天看來往往會有些奇怪,不過在高考考場上你還真有可能遇到它們,比如2015年湖北高考題就出現了「陽馬」和「鱉臑」。

  餘弦定理的無字證明

  餘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廣。它和勾股定理一樣,都有著很多不同的證明。數學證明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不過,證明長了,讀起來未免有些枯燥。相比之下,簡短巧妙的無字證明就顯得格外具有美感。下圖就是餘弦定理的一個無字證明:

  

  圖片來源:Wiki Commons 作者:HB

  看明白這個證明要花一點功夫,在這裡我就先不剝奪讀者思考的樂趣了。

  我沒能查到這個證明的作者。它的靈感應該是來自歐幾里得所給的勾股定理的證明。《幾何原本》中第一卷的第47個命題便是勾股定理。只要把動圖中的∠ACB改成直角,得到的就是《幾何原本》上的證明:

  

  《欽定四庫全書》版《幾何原本》上的插圖。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想看更多經典的無字證明,可以點這裡:盤點數學里十大不需要語言的證明

  楊輝三角

  把(x+y)n這樣的多項式展開,它各項的係數稱為二項式係數。把所有的二項式係數排成一個三角形,得到的就是楊輝三角了。

  

  圖片來源:Wiki Commons 作者:Hersfold

  楊輝三角有很多有趣的性質,圖中顯示的大概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條:三角形中的每個數都是其上方的兩個數之和。有了這條性質,我們能輕鬆地畫出楊輝三角:先畫出左右兩邊的1,然後按這條性質填上中間的數字。

  楊輝三角畫法簡單,其背後的二項式定理又是一條極為重要的定理。不難想象,它會在歷史上由許多不同年代、不同國家的數學家獨立發現,並被冠以許多不同的名字。美國統計學家斯蒂芬·斯蒂格勒(Stephen Stigler),提出過一條「定律」:沒有哪條科學發現是由它真正的發現者來命名的。這當然只是玩笑,不過楊輝三角確實給它提供了一個切實的例子:

  它在西方被稱為帕斯卡三角(Pascal's triangle)。在1653年,法國數學家帕斯卡在他的論文《Traité du triangle arithmétique》中提出了這個三角形。

  不過,義大利人把它稱為塔塔利亞三角(Triangolo di Tartaglia),因為義大利數學家塔塔利亞早在16世紀就發現了它——順便提一句,塔塔利亞發明的一元三次方程求根公式被稱為卡當公式,這是Stigler定律的另一個例子……

  而在中國,它最常用的名字是楊輝三角。楊輝本人並沒有發現這個三角,只是在自己的《詳解九章算術》一書中引用了賈憲的工作。賈憲是北宋人,活躍在11世紀,不過他的著作沒有流傳下來。

  在伊朗,人們又把它叫做海亞姆三角,紀念的是11世紀波斯數學家、詩人歐瑪爾·海亞姆(Omar Khayyám)。海亞姆作出這個發現的年代與賈憲差不多,可能要略晚一些。

  不過,無論是賈憲還是海亞姆都不是真正的第一個發現者。早在10世紀,印度數學家Halayudha就發現了這個三角形。幸好,Halayudha將其命名為Meru-prastaara,意為「須彌山的階梯」。這個名字被印度人沿用至今,成功地避開了Stigler定律的詛咒。

  有意思的是,Stephen Stigler 本人也不是第一個提出Stigler定律的人(說明這個定律非常科學……)。更多閱讀:別激動,這個定律早被人發現了

  最後,再送上另一張動圖:

  

  圖片來源:Wiki Commons 作者:Juanmacuevas

  這個像素風動畫其實也是楊輝三角,只不過把三角形里的每個數寫成了二進位。確切地說,動圖的每一幀代表楊輝三角的一行,每一列代表一個數,黃色代表1,黑色代表0,最下面是個位,越往上代表越高的位數。

  (編輯:窗敲雨)

  題圖來源: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01: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