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那些矯情的知識分子 也說楊絳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5-27 02: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原題:人家視你為豬,跟你爭啥哩  



  如果我說《圍城》小說我看了沒有任何印象——只記住司機罵車那個場景了,《圍城》電視劇甚至沒看,你們不會罵我太奧託了吧?

  楊絳(1911-2016)死了,一個活了105歲的三朝元姥——出生時還是大清子民,一眨眼就成了共和公民,再眨呀眨的,成了新中國紅民。一個人的個人史,可以寫成上中下三卷的篇幅了。

  楊絳的書我也基本沒看過。前幾年,為了——準確地說是想知道顧準的兒女們為啥那個小樣兒,我研讀了顧准。眾所周知,顧准與錢鍾書、楊絳都是干友——現在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當年叫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真他的媽的拗口誰起的這名),簡稱學部。學部下分八所,錢鍾書在文學所,楊絳在外文所,顧准在經濟所。文革期間,毛老人家不知咋想的,在全國各地鼓搗了一百多所五七幹校,平均每省五六個,我們大河南信陽就佔二十個。而學部八所最後全集中到了信陽市息縣的東嶽幹校。

  由於這些聯繫,我捎帶著讀了楊絳的《幹校六記》。今天在微信群里跟群友說,我讀吐了。有些群友很不屑。你怎麼能讀吐?問題是我這個人向來不說假話么。於是我說,個人感受呵,個人感受呵。

  其實我想說的是,同樣的文章,有人讀得津津有味,就有人讀得欲嘔。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都屬正常範疇。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和菜頭那廝當年在中青論壇就揚言:紅樓夢就是一群吃飽了撐的婆娘在一個大園子里沒事找事!

  說到這裡我全招了吧。讀類似受難記的時候,引我欲吐,或者說,讓我深受傷害的有這麼幾例:

  一是來自章詒和女士的《往事並不如煙》。裡面幾個典,史良的「毛巾」、史良的「軟卧」、史良那個面首般的「小丈夫」。說實話,作為無產階級貧農的女兒,看到這些典深受刺激。第一衝動就是如果我做紅衛兵,可能帶著戰友狠狠批我特批,不把娘們批得灰頭土臉不罷休。新中國的建立有她這種二貨的大功勞,否則也不會封了部長,但功勞越大原罪越大,而且,新中國剛建,人民都餓呢,你卻已被新政府包養到這般地步?

  第二例還是來自章詒和的《往事並不如煙》。章女士無意漏出來的:「父親官場得意,我家住的是座有七十九間房的大四合院。寬闊的庭院,已是綠葉成蔭……」。本來我讀書,乃出於人道的同情。看到這場景,立馬被蜇一般,為自己感到臉紅:你也配,同情別人?你1980年還住的茅草屋,1990年大學畢業為了人師還因為缺少衣服而羞於出門,你瞅瞅你這小樣兒!

  第三處,是網上一個叫苦妹的,寫自己文革時跟隨父母從城裡到鄉下的苦日子(據說已出版成書)。你下鄉,你苦,我們都知道,但是訴苦的時候,拜託能不能別踩我們農民的頭?其中一個細節,是寫她和姐姐去玉米地里撥玉米棒,撥玉米棒你就好好撥,撥得苦了——玉米葉子劃了你們的臉和胳膊了,你也好好說。但是拜託,能不能別說什麼我們如花似玉的姑娘怎麼能受得了這罪?我們鄉下姑娘今天還在撥玉米棒,糊塗我從小到大一直在撥,難道我們就不如花似玉,難道我們就不受罪。按我的認識,你受不了這個,起碼應該想到,我們城裡人兒撥一次就受不了,農民們年年這樣,多麼不易。一句話,從自己受罪里,你應該更體諒農民,而不是,一副骨子裡的優越不該你受這罪的德行。但凡看到這種德行,我的第一衝動依然是:毛老人家這一點做的還是對的,這種人家就得下鄉練練!

  現在,我可以說下楊絳的幹校六記中,讓我不舒服的地方了。夫唱婦隨,楊絳的文字中,對鄉下農民那種骨子裡的嘲諷也是擋也擋不住的。

  比如:「我們奉為老師的貧下中農,對幹校學員卻很見外。我們種的白薯,好幾壠一夜間全偷光。我們種的菜,每到長足就被偷掉。……我們種的樹苗,被他們拔去,又在集市上出售。我們收割黃豆的時候,他們不等我們收完就來搶收,還罵『你們吃商品糧的』,我們不是他們的『我們』,卻是『穿得破,吃得好,一人一塊大手錶』的『他們』」。

  「我們」與「他們」,中國知識分子與中國農民之間天然的敵意與不屑。農民覺得你們被國家養(實際上是農民養)到這種狀態,義憤當然有的,但是農民為了生存,社會主義國家人人都是賊的狀態,又讓楊絳鄙薄不已!

  比如:幹校某地在收白菜,一個老大娘領著一個小姑娘在楊絳的窩棚前坐等拾老白菜幫子。小姑娘不時的跑過去觀察進度,最後老大娘說去吧,但小姑娘說都收凈了,老白菜幫子也沒留下。老大娘一聽很憤怒,說:「地主都讓揀」。意為幹校這些傢伙比過去的地主老財還狠。看來工農剪刀差以及政府對知識分子的包養確實讓農民恨透城裡人啦!

  楊絳問老大娘,揀那些干老的白菜幫子怎麼吃。老大娘說:「先煮一鍋水,揉碎了菜葉撒下,把麵糊倒下去,一攪,可好吃哩」。楊絳說:「我見過他們的饃是紅棕色的,麵糊也是紅棕色,不知『可好吃哩』的麵糊是何滋味」。

  知識分子城裡人的優越感擋也擋不住,咕嘟就冒出來了!老實說,八九十年代,農民終於吃飽之後,老大娘說的這個法子,恰恰是我們豫北農民餵豬的豬食攪拌法。至少我小的時候,特別是冬天,都是這樣給豬拌飯的——一鍋泔水放到火上,水一溫,放老白菜幫子和各種雜菜,比如紅白蘿蔔頭、紅薯皮啥的。然後把麩子、糠下到鍋里,奢侈的再配些玉米,一攪拌,對豬來講,就「可好吃哩」——豫南說「可好吃哩」,我們豫北是說「好吃的哩」!

  我的心理身份永遠是農村窮丫頭,現在我雖然住在安陽小城,並且對自己要求知識分子的擔當,但是,我對某些城裡人和知識分子的那種優越感,及他們對鄉村和村民的那種鄙視,不能容忍!

  我的意思,農民的愚昧無知,甚至道德缺陷,是可以批評的。但是批評的時候,別露自己的小。

  現在,楊絳走了,輿論空前的撕裂。之所以撕裂,原因首先在於每個人對錢楊倆口子定位不同。

  他們是鄰家老倆口?他們是高級知識分子?他們是政府包養的文化泰斗?他們是有背景的妖精?他們是文革的受害者、輕傷者、幸運者、沉默者抑或潛水者?

  定位不同,期許自然不同。

  於是天上地下的亂竄中。有些人把錢楊吊到很高的地方,然後說他們根本不配這種尊榮,於是吊打;有些人把錢楊下拉到很低的地方,覺得還不如隔壁老王,於是踩踏。

  中國所謂的學術,目前可以分三派:

  一派是御用派,你也可以叫吃屎派。比如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何祚庥的學術論文《量子力學的建立與科技創新的評價體系:紀念普朗克創立量子論100周年》,論文摘要乃是:通過量子力學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原子能、計算機、光纖通訊、激光技術的理論基礎,證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述的科學性。通過量子力學的發展,論證了江澤民同志關於「三個代表」的理論是科技創新評價體系的根本性標準。

  一派是學院派,你也可以叫吃飯派。現在一抓一大把。比如,試論莊子的美學意識,中國服裝文化,中國飲食文化,中國建築文化,等等。

  一派是普世派,你也可以叫真相派、西餐派。就是憋不住光想說真話,光想把客觀、理性、真相、民主、自由之類的調料放菜里,光想把菜弄得有營養些、實在些,光想暗示大家世界上還有其它的菜譜也許我們可以借鑒一下,總之一直吃那種兩千年的沒營養的老鍋飯。毀人毀己毀子孫毀未來。你要叫我舉例的話,比如秦暉。還有他的太太金雁。

  多元共存嘛,這三派,每個人自我選擇。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有所偏愛。比如我評論圈陳季冰大裙主就說,他喜歡有風骨的文人。而我認為最有風骨的,當是陳寅恪。其他,包括研讀顧准之後,我都想跟他說「活該」。因為你是革命家,人家陳寅恪可永遠是讀書人。你們革來的新中國,叫人家讀書人陪著倒霉,你說你們不倒倒霉,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錢楊屬於哪個派,我就不管了。是否有擔當,是否有貢獻,學術的,政治的,文壇的,我都無意置評。只想說所謂的擔當,按道德的自律原則,你只能期許自己,不能強求別人的。我寫了恁多文章,目前發現有一個讀者讀得特別懂,他回復我曰:「我知道了,沉默就是幫凶之類的話,只能對自己說:我沉默,我就是幫凶;而不能對著別人說:你沉默,你就是幫凶!」同理,什麼「你不關心毒疫苗事件下一個受傷害的就是你」這類,也許可權於對自己說。對別人說,就是恐嚇、挾迫,甚至詛咒了。一句話,你認為再正確的事,也只能你自己做,不能這樣強求別人!你的明白?

  還有一個讀者回我說:「對大眾有所期待,本質上源於自己的無力感。但期之於大眾,大概率徒勞!」

  娃哈哈,不枉我寫了恁多文章。雖然得到的打賞有限,但是有讀者能讀到這種地步,就是我最大的收穫了。啊哈,晚上啃了很多干煸兔肉,自己犒勞自己!

  犒勞過後我總結下:知識分子無力,遂想裹挾大眾;小知識分子也就是半吊子知識分子無力,遂想裹挾大知識分子;大知識分子——沒有了,大知識分子不會裹挾別人的。否則也是半吊了!

  最後想說下,一開始那種同一個格調的悼念楊絳,確實是雞湯景觀。以致於我暗香襲人群的一姐們兒忍不住說:「發現朋友圈裡一個媽媽桑都在悼念楊絳,我突然發現我活得太苟且了。」

  有人試圖在雞湯里放些調料,比如我的小朋友周言,說了下錢楊欺負學術晚輩李洪岩的故事,結果一拔一拔的人圍攻謾罵周言,除了「傻逼你有啥資格評價楊絳」、「去你媽的你爹媽沒教過你尊重逝者」之外,連「祝你媽死無葬身之地」都出來了。同時我還看到了文友葛紅兵的微脖,他說由於評論了錢鍾書,妖精的背景,看不見的第三隻手就伸到了他的單位,要求查他的老底……

  如此之下,你再讀楊絳的「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就感覺不到裝哪?說老實話,讀到這句,我眼前顯現出來的是楊絳撇著嘴的不屑:「我見過他們的饃是紅棕色的,麵糊也是紅棕色,不知『可好吃哩』的麵糊是何滋味」。……人家視你為豬,跟你爭啥哩?人家金絲籠里的金絲雀,平時錦衣玉食養尊處優,落魄時都高你好幾等,跟你爭豬食?你一邊稍息去!

端木賜香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 02: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