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玄有玄無」的禪宗語言

[複製鏈接]

1635

主題

2471

帖子

8711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87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開心樹 發表於 2016-3-23 17: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玄有玄無」的禪宗語言的藝術特色之二是運用語言的辯證法來啟迪、開悟人,使世人覺悟佛法。辨證的語言藝術是禪宗語言的邏輯美,又是直指人心的絕妙途徑。慧能大師言: 「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意即說話不要絕對,要語出語成雙,運用相對的方法,言來語去要有所照應,最後連相對的兩方面也要完全消除,從而破除執著之念,才能「明心見性」,認識宇宙、生命和世界根本。德山宣鑒禪師言: 「問即有過,不問猶乖」。這種「出語盡雙」、 「皆取對法」、 「來去相因」、 「問與不問」的語言方式,完美地展現了事物間的對立與統一關係,它具有極為濃厚的辨證法思想,這也是禪宗語言的邏輯美。在整個佛學中,辨證法思想是非常豐富的。佛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事實上是指「色空不二,心色不二」,即是辯證的認識論。 「色」與「空」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是世人站在不同的層面和角度上看問題而產生的兩種認識結果。正如蘇軾的《題西林寺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由於所處的位置和角度不同,產生認識的結果也不同。禪宗語言在運用辯證法的基礎上,恰好在人所能知又不能知的模稜兩可的狀態下用辯證的觀點充分地把要表述的語言和要表達的意思,清楚、淺顯而又深刻地表達了。所以,含珠審哲禪師說, 「有亦不是,無亦不是,不有不無亦不是」,而只有超越「有」、 「無」、 「不有不無」的層次性,才能體驗「萬法一如」的生命、世界和宇宙真實境界。在中國禪宗史上,以辨證的語言藝術進行開悟的公案比比皆是。六祖慧能在其傳法的實踐中創立了三十六對法門,系統地總結和使用語言辯證法,而成為禪宗辨證法的一代大師,其語言具有嚴密的邏輯性,深邃的辨證性和無與倫比的智慧性。當禪宗五祖弘忍法師要求眾僧弟子作悟道偈語並把之做為傳承衣缽的見證時,神秀作偈: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針對神秀之偈,慧能在其《無相偈》中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以智慧反駁神秀之偈著於「相」,以「無」來破「有」,表現了慧能運用語言在形式上的辯證法思想,而在內容上的「玄深」的意蘊。禪宗語言是開啟智慧的法門,以語言來開悟人的悟性,讓人頓悟和了知佛法,從而達到「明心見性」的學佛根本。又如百丈大師問弟子說: 「汝撥爐中有火否?」弟子撥之曰: 「無火」。百丈於爐中撥得少火,舉之示之,曰: 「你說無火,這不是火嗎?」於是其弟子由此發悟,了知佛性義。百丈大師的語言藝術在於先「立」后「破」,再「解結」,在開悟弟子的全過程中貫穿了辨證法思想的精髓和運用了否定之否定的哲學智慧。百丈大師首先立出「有火無火」的問題,弟子答無火,表面看來無火是一種「空」,但也是一種相,求空相,本身就執著於相。因此按照正常的邏輯思維來回答無火不對,回答有火也不對。其次百丈破除「是火非火」的差別。最後得到的解釋和結論是:其實有火無火都是微不足道的,真正上意義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與空都是無差別的,是問題的兩個方面,如同硬幣的正反兩面。因此,百丈大師的引導把人們執著的「相」破解為「無相」,讓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感悟佛法。從而把問題的結症淺顯地說清楚了、解答明白了。又有一日,有人問慧寂禪師: 「了心之旨,可得聞乎?」慧寂禪師答道: 「若要了心,無心可了。無了之心,是名真了。」慧寂以「了」和「無了」之間的辨證藝術貫穿了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哲學真意,說明了禪宗之中意味深長的道理和「玄妙」的意境。可見,禪宗語言辯證法貫穿了禪宗的基本思想和精神,是世人覺悟佛法的一條捷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8: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