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首度解密阻台發展核武始末 台回應:立場不變

[複製鏈接]

132

主題

144

帖子

1075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7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rashman 發表於 2016-2-23 09: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美國政府公布最新解密的完整文件,首度披露台灣曾在上世紀70年代後期致力研發可用於武器的核技術。美國至少兩度堅決阻止台灣取得先進核技術,不讓台灣發展核武。對於這段最新披露的歷史,台灣「國防部」21日回應稱,「國軍遵循國際公約及政府政策,不生產、不發展、不取得、不儲存、不使用核生化武器,這個立場不會改變」。

  台灣《聯合報》21日援引日本《外交學者》網站的報道稱,大陸在1964年核試爆成功,使得台灣對獲取核能力興趣大增。美國智庫「東西方中心」的安全專家饒義稱,台灣的核武器計劃在上世紀60年代末展開,曾數度嘗試取得外國核技術,並自行發展鈾濃縮技術。1976年9月,即在卡特就職的幾個月前,台美達成旨在永久關閉核計劃的協議。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保證不會發展核廢料再處理設施。而做出此項保證的時間點,恰在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發現台灣試圖生產武器級鈈與濃縮鈾之後。

  位於喬治·華盛頓大學的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館日前披露了兩份電文,解密了美國卡特政府與台當局就核議題進行「外交」接觸的細節。根據第一份解密電文,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檢查人員1977年發現,台灣試圖把台灣研究用反應器(Taiwan Research Reactor)的核廢料拿到設施外去使用,違反安全防護規定。該反應器在IAEA發現前述行為後便被中止運轉,之後在卡特政府與台灣當局談好條件后才得以重新啟動。

  第二份解密電文重點則是台灣後來在鈾濃縮技術上的研究工作。一批美國政府核專家在1978年到台灣時發現,一位台灣官方研究機構的科學家一直在致力研發激光鈾濃縮技術,而該技術顯然可用於武器。卡特政府最終對蔣經國當局發出警告,表示美國始終懷疑台灣考慮保留突破核武器發展的潛在能力,而這將意味美國無法「繼續支持台灣電力計劃所需的國外核原料出口執照」。在給蔣經國的信中,美國國務卿萬斯開門見山地稱,希望蔣經國能注意台灣激光同位素分離法相關研究計劃的性質與內容,以及計劃所產生的不確定性。美方也不容許研究計劃再有灰色地帶,要求停止研究計劃。《外交學者》稱,美國採取這一立場主要基於擔心台灣追求核武會使台海局勢緊張程度大幅升高。

  《聯合報》21日報道稱,台灣核工程專家賀立維所寫的《核彈MIT》一書中提到,台灣研製核武,可回溯到1964年10月16日,大陸試爆第一顆原子彈,後來又完成氫彈試爆。蔣介石因此決定發展核武,邀請被譽為「核彈之父」的以色列原子能委員會主席恩斯特·戴維·伯格曼協助,成立直屬「國防部」的中山科學研究院(簡稱「中科院」)籌備處。據介紹,當時「中科院」有四個研究所,分別負責核彈的彈頭、彈體、導引與推進劑。台灣於1968年設立「新竹計劃」,陸續成立核一、核二、核三廠,利用核電廠使用過的核燃料提煉製造核彈所需的鈈同位素。之後於1972再立「桃園計劃」,設置重水式核子反應爐,取得鈈239。

  美方一度高度關注台灣「中科院」。賀立維引述前駐美代表錢復的回憶錄說,「當時中科院負責人對美國有強烈反感,不時峻拒(嚴厲拒絕)美國大使館或軍方希望參觀中科院的請求」。「根據一些與美國情報界有關的友人告訴我,中科院派赴美國深造的研究人員,時常會被美方接觸詢問,是否盼獲美國永久居留權及經濟援助,只要他們返回中科院時能提供美方所需的情報數據,這些好處就可輕易得到」。

  《聯合報》稱,直到1988年發生「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上校叛逃事件,台灣核武研發成果才真正被美方摧毀。賀立維曾是張憲義在「中科院」的同事,他回憶說,每次開完計劃評審會議后,張憲義一定跟他要會議數據。賀立維還分析說,像張憲義這樣的美方卧底,台灣不會只有一位,甚至應有更高的領導在護航,否則張憲義不會從一個小組計劃分組長,一下子升到副所長。有了張憲義這顆棋子,台灣「中科院」等於門戶大開,毫不設防,完全在美國情報網掌握中。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01: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