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真實的「唐祝文周」四才子

[複製鏈接]

810

主題

1169

帖子

4887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88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不爭春 發表於 2016-2-22 09: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不爭春 於 2016-2-22 09:40 編輯

       
2016-02-22 | 閱:1  轉:27                   
  
真實的「唐祝文周」四才子

此博文包含圖片 (2009-12-18 12:06:06)

江南四大才子

枝指

文徵明

吳中

文化

真實的鈥溙譜N鬧茆澦牟拋

    提起唐伯虎,往往少不了要說到「江南四大才子」。其實在歷史上,只有「吳中四才子」——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或者畫壇上的「明四家」——沈周、唐伯虎、文徵明、仇英。

  民國時期的蘇州人程瞻廬,寫成《唐祝文周四傑傳》,是非常好看的一本小說。後來影視劇中很多有關唐伯虎等人的素材都取自此書。但小說畢竟是小說,必然有不少誇張編造之處。唐伯虎我們已經說了,這裡簡略說一下其他三位才子。

    祝枝山(1460~1527年),原名允明,字希哲,號枝山,又署枝山老樵,枝指生,枝指山人(因他生有六指)。在江南四大才子的傳奇中,祝枝山往往扮演著滑稽可笑的丑角戲分,這多少有些誇張。

  祝枝山比唐伯虎大10歲,出身門第也比唐伯虎高得多。祝允明的爺爺祝顥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參政,外祖父更厲害,是大名鼎鼎的徐有功。

  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明英宗復辟時的「奪門之變」,其主謀之一,就是徐有功。徐有功因這場功勞曾官至兵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封武功伯。所以,祝枝山的老丈人也相當牛,是中書舍人李應禎。

  不過,祝枝山的仕途也不順利,雖然他三十三歲時就考中舉人,但一直沒有能再過一關,中得進士。直到五十五歲,才得了個廣東惠州府興寧縣知縣,後來調任南京任京兆應天府通判,六十三歲時就託病辭官了。

  祝枝山性情豪放,《明史》中說:「允明……好酒色六博,善新聲,求文及書者踵至,多賄妓掩得之。惡禮法士,亦不問生產,有所入,輒召客豪飲,費盡乃已,或分與持去,不留一錢。晚益困,每出,追呼索逋者相隨於后,允明益自喜。」

  可見在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上,祝枝山喜好賭錢還是有歷史根據的。祝枝山到了晚年,經營生產方面全不用心,有錢就請朋友吃光喝光,經濟上十分窘迫,一出門,要賬的就跟在屁股後面追,祝枝山不以為恥,反而沾沾自喜。當然,這時候是絕不會有唐伯虎為他作畫還債的,因為此時,唐伯虎早已去世了。

  祝枝山於明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527年初)病逝,終年六十七歲。
  祝枝山最擅長的就是書法,楷書學鍾繇、王羲之,謹嚴端整,筆力穩健;草書學懷素、黃庭堅。祝枝山的草書成就最高,筆勢雄強、縱橫秀逸,在明清書家中獨樹一幟,卓然不凡。

    文徵明(1470~1560年),和唐伯虎同年生,略小几個月(唐伯虎是二月出生,他是十一月)。文徵明在《唐祝文周四傑傳》中就是一副乖乖仔的樣子,這和歷史倒是比較相符的。

  文徵明也出身於官宦世家,祖父文洪是明成化元年進士,父親文林是成化八年進士,做過永嘉和博平兩地的知縣,叔父文森是右僉都御史。

  但文徵明卻並非神童型的才子,據說他七歲才能站立,八九歲了,說話還含混不清。但其精通易數的父親卻對他十分鐘愛,堅稱他日後必有建樹,遠勝其兄。果然,文徵明到了十二三歲時,就突然「小宇宙爆發」了——「穎異挺發,日記數千百語」。

  文徵明是非常刻苦好學的,參加生員會考時,因字不好,被列為三等。於是他就每天臨《千字文》十遍,無論寒暑,堅持不懈。後來,文徵明成為書法大家。

  文徵明的科舉之路同樣非常不順,從二十六歲直考到五十三歲,九次應試,竟都榜上無名。他感嘆道:「明經三十年,潦倒雪盈簪。疾病乘虛入,摧頹覺老侵」…

  直到晚年,文徵明才被舉薦為翰林院侍詔。在翰林院時,文徵明的才氣為人們所欽服,很多人常跑來求書求畫。但也有一些小人嫉妒文徵明,竟譏笑文徵明為畫匠,百般排擠。於是文徵明勉強居官三年,在極有升遷希望的時刻,卻辭官歸家了。

  拉攏過唐伯虎的寧王同樣拉攏過文徵明,但文徵明比唐伯虎更高一籌,早就識破了寧王的伎倆,一開始就稱病不出,根本不見寧王的使者,不收寧王的禮物。完全「禦敵」於家門之外。

  文徵明的品格,是大家都推許的。他不像唐祝等人那樣流連於青樓,文徵明娶了妻子吳氏后,專情恩愛五十餘年,人稱「五十年無二色」。
  據說,有次唐伯虎在一艘小船中「埋伏」了兩個妓女,把文徵明引入舟中——記得《宰相劉羅鍋》上的劉羅鍋就這樣「著了道兒」,和兩個宮女胡作非為起來——但文徵明卻坐懷不亂,當場拂袖而去,為此還差點和唐伯虎翻臉。

  文徵明性情溫和,其弟子朱子朗學得他書畫中的幾分神韻,便有時私下裡署他的名字為人作畫。有一次,一個金陵客人唯恐請不動文徵明,就給朱子朗送錢求畫,要求署文徵明的落款。不想下人糊塗,竟送到文徵明府上,文徵明也不生氣,笑道:「我畫幅真文徵明的,假冒一下朱子朗吧。」

  也許是福善禍淫,積德有報。文徵明子孫滿堂,長子文彭、次子文嘉,孫子文元善等都是書畫名家,尤其是孫女文淑,是我國畫史上難得一見的著名女畫家,文徵明自己也得享高壽,直到九十歲時,才安然離世。

  文徵明詩書畫俱佳,和唐伯虎一樣是全才。他留詩有兩千多首,有些詩也相當不錯,試舉一首與大家共賞。
驚風木葉夜毿毿,獨宿江城酒半酣。

  千載名山無謝傅,一生知己愧羊曇。
  青燈暮雨殘詩帖,明月蒼松舊草庵。
  二十年來頭欲白,當時心事向誰談。

    這「唐祝文周」中的周文賓,其實並無其人。《唐祝文周四傑傳》一書中也說,周文賓的原型其實就是張靈。

  張靈,字夢晉,生卒年不詳。但他的年齡應該和唐伯虎相仿,死得卻比唐伯虎更早。他和唐伯虎比鄰而居,交情非同一般。張靈的畫也非常出色,通過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招仙圖》,就可以窺見張靈的功力。

  清張潮的《虞初新志》中收有明末文人黃周星的一篇《張靈崔瑩合傳》,其中說,張靈「生而姿容俊奕,才調無雙,工詩善畫,性風流豪放,不可一世」,卻過了「結婚年齡」也沒有婚娶。唐伯虎問他為什麼,他說決心要一個如崔鶯鶯一般的絕色佳人為偶。

  後來張靈果真遇到了一個叫崔瑩(字素瓊)的女子,兩情相悅,定下婚約。然而,正要迎娶之時,有個追求崔瑩失敗的小人想出「借刀殺人」的壞招——到了寧王朱宸濠那裡,大誇崔瑩的美艷。結果寧王倚仗權威,強迫崔瑩入王宮服侍。崔瑩臨行時痛不欲生,留下一首詩說:
    才子風流第一人,願隨行乞樂清貧。

  入宮只恐無紅葉,臨別題詩當會真。

    張靈聞得此事,見得此詩,心中大慟,大呼:「佳人崔素瓊!」隨仆地嘔血不止,不久便鬱郁死去。而崔素瓊在寧王謀反事敗后,得以解脫回鄉,可惜她看到的,只是張靈的墳墓。於是她拿了張靈的詩稿,讀一篇詩,酹一杯酒,痛哭一場,最後自縊於墓旁。唐伯虎將其合葬於一座墳中,題碑為「明才子張夢晉佳人崔素瓊合葬之墓」。

  這個傳說,《唐祝文周四傑》傳中也引述過,不過黃周星是明末時人,據張靈生活的時代已有上百年之久,張潮也評道:「從來稗官家言,大抵真贗參半。若夢晉之名,既章章於《六如集》中;但素瓊之事,無從考證。」

  確實,如果像黃周星文中所說:「時傾城士人感測嘆,無貴賤賢愚,爭來吊誄,絡繹喧,雲蒸雨集,哀聲動地……」,場面這樣大,在當時應是極具「新聞效應」的事情,必然會在唐伯虎、祝枝山等好友的詩文中有所記錄。當時寧王已敗,也沒有什麼避諱之處,不會秘傳到百多年後才由黃周星詳細記述下來。

真實的鈥溙譜N鬧茆澦牟拋

  《列朝詩集》中,在唐伯虎的詩文後,收有名為「張秀才靈」的兩首詩。

    【玄墓山紀游】

    玄墓名山久注思,少攜閑伴是春時。
  隔窗湖水坐不起,塞路梅花行轉遲。
  清福可教何日領,閑情曾有幾人知。
  漫收形勝歸村館,夢裡煙霞亦自追。

  

810

主題

1169

帖子

4887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887
沙發
 樓主| 不爭春 發表於 2016-2-22 09:2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不爭春 於 2016-2-22 09:45 編輯

  【臨終詩】

        一枚蟬蛻榻當中,命也難辭付大空。
  垂死尚思玄墓麓,滿山寒雪一林松。

    這兩首詩中所提到的「玄墓山」,是蘇州西南的一座山,相傳東晉有個叫郁泰玄的人葬於此處,山上梅花極多,花開時望之若雪,有「香雪海」之美譽。《紅樓夢》第四十一回中寫妙玉給黛玉等喝的茶,所用之水就是她「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

  從張靈這兩首詩來看,張靈對玄墓山這個地方是情有獨鐘的,他臨死時的態度和唐伯虎的臨終詩倒差不多,卻並無半點思念「崔素瓊」之意,因此張靈崔素瓊的傳說,未可全信。

  不過,張靈似乎更加多情易感,比唐寅更消沉。唐伯虎集中有首張靈改的《流水詩》。先看一下唐伯虎的原詩:

    淺淺水,長悠悠,來無盡,去無休。
  曲曲折折向東流,山山嶺嶺難阻留。
  問伊奔騰何時歇,不到大海不回頭。

這首詩基調是十分昂揚的,很有唐宣宗那首「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的意味。但張靈改過後就大不一樣了:

       淺淺水,斷又續,在山清,出山濁。
  曲曲折折難回頭,嗚嗚咽咽日夜哭。
  問伊傷心何其多,悔恨當初出幽谷。

    這首詩的主旨就是講「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一點也不嚮往世間的名利,有點像白居易的那首「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閑。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但基調更為低沉。像什麼曲曲折折難回頭,嗚嗚咽咽日夜哭」,可見張靈更是飽受挫折,在當時就比唐伯虎更消沉頹廢。
  張靈,肯定也是一個「有故事的人」。可惜的是,張靈的很多故事都磨滅無存,後人也只能憑張靈僅存的幾幅畫作來遙想一下他的丰采。

徐禎卿何以被逐出「江南四才子」之列?

     關於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如果做個街頭調查,除了壓根不知道者以外,絕大多數人的回答肯定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周文賓了。因為自古以來小說、戲曲乃至現在的電視劇,都是這麼說的。唐伯虎的風流、祝枝山的陰謔、文徵明的憨厚、周文賓的俊美,隨著「三笑點秋香」、「王老虎搶親」之類精彩劇目的演繹早已深入人心。然而,這就是歷史上的「江南四大才子」么?答案卻是否定的。因為在歷史上,真正的四大才子,應該是唐、祝、文和徐禎卿。而且準確的說法,也不是「江南」,而是「吳中」。因為上述四人都是蘇州人。而那個周文賓,則是子虛烏有的物事,且又被說成是杭州人氏。這樣一來,蘇杭聯動,江浙呼應,自然是千古風流、熱鬧非凡了。但是,熱鬧歸熱鬧,卻遠離了史實。當然,在「戲說」、「亂說」、「胡說」滿天飛的今天,與乾隆皇帝拿著摺扇飛檐走壁、孟姜女和秦始皇互扇耳光、李白跟楊貴妃也「另有一腿」相比,把徐禎卿換成周文賓,實在是小菜一碟,不算什麼的了。

    按理說,徐禎卿記憶力超群,「家不蓄一書,而無所不通。」他還絕頂聰明,少年時代即已「工詩歌」。這些都很符合「才子」的特徵。為什麼偏偏要把他逐出「四才子」之列呢?這是個很值得討論的問題。

    通過對史料的分析,我以為首要的原因,便是因為他是一位醜男。而且他的丑,不是那種滑稽型的,比如歐陽詢,長得活像個猴子,以至於大臣許敬宗在隆重莊嚴的太宗皇后葬禮上,見了一身喪服的歐陽詢還是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來。結果被貶官罰俸。看來,歐陽詢之丑,便是屬於滑稽型的。長孫無忌曾經寫詩取笑歐陽詢:「聳膊成山字,埋肩不出頭。誰教麟閣上,畫此一獼猴」。所謂「麟閣」,就是麒麟閣,本是漢朝懸挂功臣畫像的地方。唐朝改名凌煙閣。徐禎卿則不然,他是丑得恐怖,丑得讓人膽戰心驚。他在長相上最大的特點是生就一雙三角眼,「雙瞳燭人」,且多眼白。這種長相的確很可怕,給人一種陰森狡詐的感覺。所以當他考取進士時,明孝宗本想將他留在身邊,但召見之後,便「以貌寢不與」,放棄了重用的念頭。可見這位老兄的長相,實在是不敢恭維的。就這點而言,要他去演繹風流才子的韻事佳話,顯然不合格。其實,從現有的史料看,徐禎卿雖是醜男卻無劣跡,是個循規蹈矩的文人。真是應了「人不可貌相」的古訓。

    與其他三位才子終老吳中不同,徐禎卿中進士之後便留京任職。更重要的是他的文學理念也隨之發生了變化,「與李夢陽、何景明游,悔其少作,改而趨漢魏盛唐。」最終竟然在「前七子」中位列第三。從此躋身主流文人之列,同多少帶有些許叛逆味道的吳中文人分道揚鑣。這大概也是他被逐出「才子」之列的重要原因。

    憑徐禎卿的才能,完全有資格與其他三位才子並列。但是細辨之,在四才子中,唐、祝、文三人,都是文人兼藝術家,如唐寅、文徵明的畫,祝允明的字,都是各領風騷、卓有成就的。他們儘管也能詩善文,但均不以此為「主業」。由此看來,所謂「吳中才子」,其主要成就應該在藝術領域。唯徐禎卿以詩名世,「為吳中詩人之冠」,是個純粹意義上的文學家。就這點而言,徐禎卿與其他三位才子有著較大的差別。這或許也是他最終被逐的一個誘因吧。              (胡中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05: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