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1.4]「大會著眼未來、成果豐碩、凝聚共識、推動合作。」12月18日,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任賢良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大會期間,有關互聯網企業、機構組織簽署了一大批合作協議,併發布了《烏鎮倡議》,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互聯網+扶貧」聯合倡議,「數字絲路」建設合作宣言,海峽兩岸及香港、澳門互聯網發展倡議等20多項成果。 [size=1.4] 據統計,我國目前仍有7000多萬貧困人口。按照部署,2020年要想實現小康社會,需在5年內實現7000萬人口脫貧,可謂是場不折不扣的攻堅戰,向貧困發起總攻,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是全國人民殷切的希望,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的「承諾書」,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巨大活力的展現。 [size=1.4] 同時,互聯網的「觸手」已經收入農村,根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今年6月,中國網民達6.6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8.8%,網民中農村網民佔比27.9%,規模達1.86億人。另一個值得重視的數據就是,鄉村常住人口61866萬人。對比兩個數據,意味著農村中3、4個人中就有一個在使用互聯網。 [size=1.4] 其實,互聯網、扶貧都是不新鮮辭彙,但從開始11月「全部脫貧」成為最熱辭彙,這個月的互聯網大會更是將「互聯網+」進行了「全民科普」。如何利用互聯網的工具,將貧困村的產業與大眾的扶貧和消費需求有效對接,從而更大程度上地激活市場,值得思考和努力,在今後幾年,也必將成為扶貧的新模式。 [size=1.4] 不得不提的是,扶貧村的現狀及變化。傳統上的貧困村都是以農業為主,共同點是交通不便,信息傳遞不暢,外界對其知之甚少。往往是果熟蒂落時,成熟的果實、無污染的產品運不出去,造成資源的浪費,更是阻礙了這些村子的發展。因此,國家開展了交通和寬頻的「村村通」工程,為大部分扶貧村解決了「溫飽」。接踵而來的問題是,當地的市場和居民消費能力畢竟是有限的,那麼,如何宣傳本村的產品,使全省甚至全國人民知道本村的產品,這就需要「借力」互聯網了。 [size=1.4] 接入互聯網世界,能加深扶貧村與外界的了解,實現互聯互通。通過不同的電商平台,將介紹性的文字、圖片、視頻放上去,聲情並茂的宣傳本村的產品。再配合全世界最大規模的物流平台,將本村的特色產品賣到全國,足不出戶鼓了「腰包」,真正意義上實現扶貧村的「自我造血」。這已經不僅僅是設想了,福建的下黨村用扶貧的款項在互聯網某平台上開展「定製茶園」。從工薪群體到高端消費,從冰封北國到如春南地,用消費帶動和激活一個貧困村的生產力,進而讓貧困村產生造血功能,利用互聯網達到財富積累的目的。 [size=1.4] 「互聯網+」是脫貧攻堅戰投下的「核武器」,最重要的「啟動程序」是什麼?筆者認為,墨守成規,固步自封,是無法打贏扶貧攻堅戰的。「正本才能清源」,擺脫貧困的第一意要義在於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扶貧開發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衝刺階段,必須突破原有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束縛,大膽改革創新,將「互聯網+」思維全面引入。比如說,「互聯網+控制器」用到生產中能實現足不出戶管理大棚中的溫濕度或者養殖廠內的飼料投遞量;「互聯網+文化」將本村保留原汁原味的特色藝術互聯互通給全國人民等。 [size=1.4] 想要借從烏鎮而來「東風」將「互聯網+」的「核武器」投到貧困村,發揮其傳播速度快,影響範圍廣,爆炸威力大的特點,從而將扶貧「光速」實現,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必須鼓起「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勇氣,拿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再快一點,解放思想,銳意進取,找到開動「互聯網+」這艘「戰車」的「鑰匙」。從而,打贏扶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