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宋詞:如何從低俗走上風雅之路的~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5-12-22 04: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宋詞是一種新體詩歌,宋代盛行的一種漢族文學體裁,標誌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餘、琴趣等。

  始於漢,定型於唐、五代,盛於宋。宋詞是中國古代漢族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漢族文學的閬苑裡,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豔,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後有同名書籍《宋詞》。

  宋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蘇軾,辛棄疾(豪放派)柳永、李清照。(婉約派)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係。

  詞所配合的音樂是所謂燕樂,又叫宴樂,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來由西域胡樂與漢族民間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種新型音樂,主要用於娛樂和宴會的演奏,隋代已開始流行。而配合燕樂的詞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雞漫志》卷一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詞最初主要流行於漢族民間,《敦煌曲子詞集》收錄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從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漢族民間歌曲。

  大約到中唐時期,詩人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開始寫詞,把這一文體引入了文壇。到晚唐五代時期,文人詞有了很大的發展,晚唐詞人溫庭筠以及以他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以李煜、馮延巳為代表的南唐詞人的創作,都為詞體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風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詞終於在詩之外別樹一幟,成為中國古代最為突出的文學體裁之一。進入宋代,詞的創作逐步蔚為大觀,產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詞人,名篇佳作層出不窮,並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

  《全宋詞》共收錄流傳到今天的詞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將近兩萬首,從這一數字可以推想當時創作的盛況。詞的起源雖早,但詞的發展高峰則是在宋代,因此後人便把詞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與唐代詩歌並列,而有了所謂「唐詩、宋詞」的說法。

  起源

  曲子詞源自漢族民間,俚俗粗鄙就是其天然傾向。由於敦煌石窟中大量的「曲子詞」被重新發現,詞源於漢族民間俗文學的觀點已得到廣泛承認。

  隋唐之際發生、形成的曲子詞,原是配合一種全新的音樂--「燕樂」歌唱的。「燕」通「宴」,燕樂即酒宴間流行的助興音樂,演奏和歌唱者皆為文化素質不高的下層樂工、歌妓。且燕樂曲調之來源,主要途徑有二:

  一是來自邊地或外域的少數民族。唐時西域音樂大量流入,被稱為「胡部」,其中部分樂曲后被改為漢名,如天寶十三年(754)改太常曲中54個胡名樂為漢名。《羯鼓錄》載131曲,其中十之六七是外來曲。

  后被用作詞調的,許多據調名就可以斷定其為外來樂,如《望月婆羅門》原是印度樂曲,《蘇幕遮》本是龜茲樂曲。《胡搗練》、《胡渭州》等調,則明白冠以「胡」字。

  

  部分曲調來自南疆,如《菩薩蠻》、《八拍蠻》等等。部分曲調直接以邊地為名,表明其曲調來自邊地。

  《新唐書·五行志》說:「天寶后各曲,多以邊地為名,如《伊州》、《甘州》、《涼州》等。」洪邁《容齋隨筆》卷十四也說:「今樂府所傳大麴,皆出於唐,而以州名者五:伊、涼、熙、石、渭也。」

  伊州為今新疆哈密地區,甘州為今甘肅張掖,涼州為今甘肅武威,熙州為今甘肅臨洮,石州為今山西離石,渭州為今甘肅隴西,這些都是唐代的西北邊州。

  燕樂構成的主體部分,就是這些外來音樂。二是來自漢族民間的土風歌謠。唐代曲子很多原來是民歌,任二北先生的《教坊記箋訂》對教坊曲中那些來自漢族民間的曲子,逐一做過考察。

  如《竹枝》原是川湘民歌,唐劉禹錫《竹枝詞序》說:「余來建平(今四川巫山),里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以曲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鐘之羽,卒章激訐如吳聲。」

  又如《麥秀兩歧》,《太平廣記》卷二百五十七引《王氏見聞錄》言五代朱梁時,「長吹《麥秀兩歧》於殿前,施芟麥之具,引數十輩貧兒襤褸衣裳,攜男抱女,挈筐籠而拾麥,仍和聲唱,其詞凄楚,及其貧苦之意。」

  宋代漢族民間曲子之創作仍然十分旺盛,《宋史·樂志》言北宋時「漢族民間作新聲者甚眾」,如《孤雁兒》、《韻令》等等。燕樂曲調的兩種主要來源,奠定了燕樂及其配合其演唱歌辭的俚俗淺易的文學特徵。

  歌詞在演唱、流傳過程中,以及發揮其娛樂性功能時,皆更加穩固了這一文學創作特徵。歌詞所具有的先天性的俚俗特徵,與正統的以雅正為依歸的審美傳統大相徑庭。

  廣大歌詞作家所接受的傳統教育,歷史和社會潛移默化之賦予他們的審美觀念,皆在他們欣賞、創作歌詞時,發揮自覺或不自覺的作用。努力擺脫俚俗粗鄙、復歸於風雅之正途,便成了詞人們急迫而不懈的追求。

  發展

  在唐朝時已經出現,最初在漢族民間流行。經過五代到兩宋,詞得到很大發展,成為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宋詞以描寫艷情為主。

  張炎說:「簸弄風月,陶寫性情,詞婉於詩。蓋聲出於鶯吭燕舌間,稍近乎情可也。」(《詞源》卷下)就是對這方面特徵的一個總結。

  宋詞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第一個抒寫艷思戀情的專門文體,「詩言志詞言情」、「詞為艷科」都是宋詞這種創作主流傾向的歸納。宋詞的題材集中在傷春悲秋、離愁別緒、風花雪月、男歡女愛等方面,與「艷情」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被後人推尊為「豪放詞」開山祖的蘇軾,其絕大多數詞仍屬「艷科」範圍。即使是「艷情」之外的題材,也要受到主流傾向的滲透,或多或少地沾帶著「艷」的情味宋詞創作的主流傾向,正屬於被孔子屏棄的淫靡的「鄭衛」之聲一流,與風雅篇什背道而馳。

  它只有表層次上的享樂生活追求,決沒有深層的意蘊供回味。

  

  所以,宋詞人們一面沉湎於聲色的快樂享受,另一面又自我掩飾,自我辯解,「自掃其跡」。後人「為尊者諱恥,為賢者諱過」,也為其曲意解釋。

  貪圖享受,人所難免,興發情動,形諸歌詠。事後又覺得不合雅趣,有失顏面。

  這種矛盾普遍存在於歌詞的創作之中。如能將艷情的表述含蓄化、朦朧化,似有興寄,讓接受者產生無限言外托喻之想。且將字面、句子、聲韻皆加以鍛煉,使其具有典麗高雅之風貌,豈不是兩全其美?

  基於這樣的立場,「去俗復雅」作為宋詞創作的主要努力方向,從不自覺到自覺,從零星的努力到形成創作流派,從創作的實踐到出現較完整。

  巔峰

  蘇軾應該可以說是文人抒情詞傳統的最終奠定者,而一些人認為,這也正是歷史發展的下坡路的開始,宋詞只是一味的寄情山水,或者歌以明志。陳師道用「以詩為詞」評價蘇詞,道中蘇詞革新的本質。

  從整體上觀照,詞的「雅化」進程,某種意義上也是詞逐漸向詩靠攏的一個過程,努力跨越「言志」與「言情」界限的過程,所以,陸輔之才說:「雅正為尚,仍詩之支流。不雅正,不足言詞。」

  蘇軾以前,這個過程是漸進的,至蘇軾卻是一種突飛猛進的演變。

  首先,蘇軾詞擴大了詞境。蘇軾之性情、襟懷、學問悉見之於詩,也同樣融之於詞。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他外出打獵,便豪情滿懷地說:「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獵》)他望月思念胞弟蘇轍,便因此悟出人生哲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他登臨古迹,便慨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五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

  劉熙載《藝概》卷四概括說:「東坡詞頗似老杜詩,以其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也。」

  其次,蘇軾詞提高了詞品。蘇軾的「以詩入詞」,把詞家的「言情」與詩人的「言志」很好結合起來,文章道德與兒女私情並見乎詞,在詞中樹堂堂之陣,立正正之旗。

  即使寫閨情,品格也特高。《賀新郎》中那位「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的美人,可與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格調比高。

  胡寅《酒邊詞序》因此盛稱蘇詞「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豪氣超乎塵埃之外。」詞至東坡,其體始尊。

  再次,蘇軾改造了詞風。出現在蘇軾詞中的往往是清奇闊大的景色,詞人的曠達胸襟也徐徐展露在其中。傳統區分宋詞風格,有「婉約」、「豪放」之說,蘇軾便是「豪放」詞風的開創者。

  凡此種種「詩化」革新,都迅速地改變著詞的內質,況周頤因此肯定說:「熙豐間,詞學稱極盛,蘇長公提倡風雅,為一代山斗。」(《蕙風詞話》卷二)劉熙載轉換一個角度評價說:「太白《憶秦娥》,聲情悲壯,晚唐、五代,惟趨婉麗,至東坡始能復古。」(《藝概》卷四)東坡的復古,正是詞向詩的靠攏,突出「志之所之」,也是向唐詩的高遠古雅復歸。至此,詞之「雅化」也取得了本質性的突破。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5: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