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馮侖:徐明已死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5-12-14 00:36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轉載:新財富雜誌

  1悲乎徐明!

  早上醒來打開手機一看,徐明沒了。

  徐明是個大人物,是民營企業中的梟雄,在中國民營企業界,曾經也是一個標誌性的創業者和企業家。

  新聞上說,徐明終年44歲,死於心肌梗塞,死在監獄里,還有9個月就出來了……越往下看,信息越多:企業債務重組已經成功,而且在監獄里的各方面狀況看起來也相對輕鬆,可以像黃光裕一樣,繼續織繪他的實德帝國大版圖。

  但是再往下就經不住看了,越來越多的評論都是疑惑、不解、惋惜甚至是自慚形穢。其中一則寫得特別準確,像是一篇墓誌銘,也似乎是民營企業家的一個寓言:

  「活得張揚,判得詭異,死得神秘」——一個政商勾結的犧牲品,足球界臭名昭著的實德系掌門人,熙來疏友兼開來密友。驚聞他突如其來的死訊,好生奇怪,我從來沒聽說他受過審判,有無律師不知道;涉嫌罪名不知道;哪家法院審判不知道;判處輕重不知道;是否上訴不知道;哪個監獄服刑不知道。悲乎!

  

  ▲ 徐明的死引起了社會熱議

  這真的是令人五味雜陳的一條消息。官媒對這件事情三緘其口,沒有任何正式的評論,想起來甚至都不知道徐明什麼時候判的刑、判了幾年、關在哪裡、因為什麼罪、如果判了又是怎麼個判法,一概不清楚。

  不管怎麼樣,人已經沒了。但他是一個標誌,再一次提醒著我們,這是中國創業者和官相處互不理解造成的悲劇。

  2在中國,民營企業是夜壺

  在中國,哪怕是坐了牢、站在審判台上的官,仍然會把民營企業看成一個比夜壺還不如的玩意兒。

  大家都記得,薄熙來接受公開審判的時候,徐明出來做污點證人證明其行賄事實。薄熙來雖重罪之身卻還不屑地說:「他(徐明)是什麼身份?跟我不是一個層次,比他牛、檔次高的人我認識的多了,輪不到他。」這種鄙夷、蔑視、不屑的神情和表達,恰好說到了民營企業的羞處。

  

  ▲ 薄熙來與徐明

  事實上薄熙來說的大體上是真心話。不光是在中國,在一些類似體制的地方,民營企業的身份也是這樣。有一位民營企業大佬曾經說過:在官的眼裡,我們什麼也不是,就是一隻蟑螂。他想把你打死就打死,想讓你活就活。讓你活是他賜你,讓你死是重視你。

  徐明的故事再一次證明了這一點,很多民營企業家看到這條消息的時候,內心的糾結應該是難以言表。

  3民營企業的三種資源分配方式

  中國自市場經濟以來,民營企業在資源的分配上一直有三種方式。

  一種是靠權力分配資源。這是在改革初期,特別是市場經濟不健全、要素市場不發育、資本市場不透明不健康、政府壟斷權力更多的時候,民營企業想獲得資源,大部分都是在這條道上爬行。

  權力分配資源的好處是見效快、利索、簡單,但是遺患久遠,禍害自身、連累家人。上到權貴子弟,下到平民苦出身如徐明之輩,都在利用權力分配資源的路上得到過好處,也掉進了坑裡。因為一旦權力鏈條斷了,權力分配資源的機會就要重新洗牌。但凡依靠權力獲取資源的民營企業都不能長久,其悲劇就在這裡。

  

  ▲ 依靠權力獲得資源,容易造成悲劇

  第二種模式是靠市場分配資源。這些企業家是明白的,他們研究產品、做品牌、重視投資者關係、承擔社會責任,用品牌和企業的規範治理獲取市場上的資源配置優勢,從而把企業做大做強。

  這類企業家的行為模式相對來說透明、簡單,能夠坦然、不卑不亢地與官說話、與民說話、與洋人說話、與土人說話,不斷地進取。這樣一來,資源配置的範圍越來越寬、成本也相對越低,容易形成一種可持續增長的健康方式。

  第三種模式是靠心緣、地緣、人緣,利用傳統經濟方式來配置資源。比如吳英、曾成傑這些人,用了一些民間的但不規範的方法來獲取資源。這樣的草根民營企業家容易陷入法律的陷阱、糾紛甚至遭到官方圍剿,成為民營企業成長中的一種痛。

  4民營企業家的三種氣質

  這三種分配資源的方法,決定了三種企業家的行為模式和社會大眾的觀感還有氣質,我們主要看氣質。

  凡是用權力分配資源的企業家大抵低調、神秘,成長快速,財富積累速度驚人,能夠於無聲處獲得牌照甚至是受到神秘之手的提拔、援助。我們對這些人知之甚少,只聞其聲難見其人。

  第二種企業家往往坦蕩甚至高調,因為他們要發股票、債券,要降低成本、銷售產品、溝通客戶、做好售後服務。他們和媒體打交道比較多,個人形象鮮明,企業也很透明,成為市場經濟中非常有競爭力的一員。

  

  ▲ 市場經濟中有力一員的民營企業,往往透明、高調

  第三種完全靠經驗。談不上透明,也談不上神秘,走到哪兒算到哪兒,相對來說表達比較笨拙,經驗也不完整,於是只有當他們以悲劇的身份出現在媒體上的時候,人們才發現其實他也挺可憐,也是個好人。

  這就是三種企業家的三種形象。

  5民營企業發展的新槓桿

  與此相對應的是,過去政商關係糾結不清的時候,民營企業發展中對槓桿的運用也隨之不同。依賴權力的人,擅用權力槓桿;依賴銀行或者銀行權力的人,擅用銀行、金融槓桿。現在看來這兩種槓桿隨著反腐的深入和銀行治理的規範,去槓桿的效果非常明顯。隨著市場經濟的完善,金融、權力的槓桿必須越來越低、越來越弱,社會經濟才能越來越走向健康、完善。

  如今我們要加大的又是兩個新的槓桿。第一個槓桿是產品、品牌和信用的槓桿。這意味著有品牌、有產品、有信用的企業可以更大程度地調動、分配和優化資源,使競爭力不斷得到提升。

  

  ▲ 完善的市場經濟下需要加強新的槓桿

  另一個就是要加強用戶槓桿。如今企業特別是網際網路企業,活躍用戶、有黏性用戶的數量決定了這個企業可以撬動多少資源槓桿。如果你有一千萬用戶,就會比有一百萬用戶的企業在融資上得到更大的估值、在投資者中的知名度更高、也會有更多機會上市,從而獲取更多的資源配置優勢。

  最後,隨著市場經濟的完善、競爭條件的透明,企業家也成為一個關鍵因素,即人也變成了槓桿。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企業家的槓桿能力成為企業是否能夠有效配置資源的決定性因素。試想如果不是有馬雲、柳傳志、任正非這些優秀的企業家,他們企業的資源水平就會非常不同。不同企業家的能力、眼光、創造性決定了他們能夠撬動資源的範圍、水平和組合的方式。

  顯然,我們在去掉了權力、銀行等的槓桿后,要更加強化品牌、人才和用戶的槓桿,只有這樣,民營企業才能夠釐清和政府之間的關係,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當中逐漸地健康、強大、陽光起來。

  只有當民營企業跳出了政商關係的陷阱,在法治基礎上和政府建立起透明和良性的關係之後,中國的市場經濟才算完善,人們才會對民營企業的未來都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我希望這一天的到來不用很久。

  在未來,民營企業這個群體的墓誌銘上不應該再是開頭這一段話,而應該給他們一個新的定位和更大的榮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12: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