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猶太人為何命途多舛?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總斑竹 發表於 2015-12-11 05: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賽先生

少數族群遭受迫害的現象幾乎貫穿整個工業化前期的歷史。即使在現代的很多發展中國家,針對宗教或人口上的少數族裔的暴力迫害仍然存在。但這一現象在發達國家已經極為罕見。如何解釋這些歷史現象呢?

Anderson、Johnson、Koyama三位作者在2013年的工作論文「Jewish Persecutions and Weather Shocks: 1100-1800」中,通過考察猶太人被驅逐和被暴力襲擊的歷史,指出氣候衝擊所帶來的經濟收入衝擊,是造成猶太人這一少數族群經常受到迫害的重要原因。

在中世紀的歐洲,猶太人主要從事商業和金融業。歐洲各國的統治者為了推動經濟發展,鼓勵猶太人定居,猶太人逐步轉向專門從事放貸。猶太人的放貸業務常常被基督教教會譴責,但是卻得到統治者的保護,因為放貸活動對於中世紀的經濟以及統治者的稅收都非常重要。因此,保護猶太人群體有益於統治者的長期利益。但在大眾的暴亂和反猶運動中,統治者常常沒有能力保護猶太人,甚至還會由於無法抗拒短期利益的誘惑而驅逐猶太人。於是猶太人常被當作社會和經濟狀況惡化的替罪羊。

為了梳理收入衝擊、政治穩定性與驅逐猶太人之間的關係,論文的作者首先建立了一個簡單的統治者決策模型。在這一模型中,經濟被劃分為兩部門:農業和商業。農業產量由土地數量、土地質量、勞動力數量、氣候條件等決定。在給定的土地數量和勞動力數量下,土地質量越差,農業產量受氣候條件的影響越大;反之則影響越小。商業部門則由少數族群(猶太人)所主導。統治者在這兩個部門收稅,其可以選擇是保護還是驅逐猶太人。

當氣溫降低導致的農業產量下降到維持生存線的水平以下時,社會將發生動亂。而一旦發生動亂,實力更為強大的統治者更有可能抵制或鎮壓動亂,比如通過向農民發放糧食,但發放的數量以少數族群掌握的資源(商業稅和少數族群的財產)為限。

統治者在面對氣溫下降導致農作物產量下降的情況下,需決定是否驅逐猶太人。如果產量下降沒有引起社會動亂,或者發生了統治者可以應對和鎮壓的動亂,那麼為了自己的長期利益,他們不會驅逐和迫害猶太人。如果統治者的能力不足以應對動亂,即使保護猶太人對其長期統治更加有利,他們還是不得不先應對短期危機,選擇驅逐猶太人並剝奪他們的財產。

在建立模型進行理論分析之後,作者收集了1100-1800年間歐洲936個城市的數據。在這700年間,這些城市一共發生了1366次迫害猶太人的事件。作者使用生長季(四月至八月)的氣溫作為主要的解釋變數,發現生長季氣溫下降與猶太人被迫害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係。

在控制住眾多可能影響猶太人被迫害的變數之後,作者發現,當生長季氣溫平均降低一個標準差(大約三分之一攝氏度)時,每5年內一個城市發生迫害猶太人事件的概率將從2%增加到2.5%-3%。而在氣溫持續偏低的50年中,猶太人面臨驅逐或其他暴力攻擊的可能性由18%增至22%-26%。作者隨後對基準的回歸結果進行了穩健性檢驗,檢驗結果仍然支持上述結論。

作者接著討論了氣候變化引起對猶太人迫害的作用機制,即氣候變化引起了哪些經濟、社會條件的變化,最終導致了對猶太人的迫害。基於前面的理論模型,作者將土地質量和國家能力的變數加入到回歸模型中。發現當一個城市周圍的土地越不適合農業生產,迫害猶太人的概率就越高,這一機制在氣候變化所引起的對猶太人的迫害中的作用大概佔到一半。

同時,作者檢驗了國家能力這一作用機制,通過引入國家能力指數和該城市是否屬於統一的國家這一虛擬變數,發現國家能力越強,對猶太人的迫害概率越低,這一影響機制在氣候變化所引起的對猶太人的迫害中的作用大概也佔到一半。此項分析結果提示,有著貧瘠土壤環境的較弱的國家統治區域內,猶太人受迫害事件與氣候衝擊的關聯更加緊密。而同樣面對較冷天氣,有著較強經濟實力和較穩定政治環境的國家,驅逐猶太人的可能性則較低。

另外,作者還發現,對猶太人的迫害在15世紀之後逐漸下降(見下圖)。通過大量的歷史文獻檢索和數據分析,作者認為可能有四種原因:一是17世紀能夠被驅逐的猶太人社區大為減少,這是因為16世紀曾發生過大規模驅逐猶太人的歷史,使得剩餘的猶太人社區數量下降了很多,能夠被驅逐的存量也就下降了。二是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市場整合程度的提升降低了氣候衝擊的脆弱性。三是國家能力的增強,使得對少數族群的保護更加有效。四是惡劣的氣候衝擊減少。

該研究的分析與眾多研究氣候影響的文獻的邏輯是一致的,即氣候風險造成的經濟收入衝擊,引發了人們相應的行為反應,這些反應包括殺巫、農民起義、外族入侵、政權更迭等(參見原文文獻綜述部分)。這些研究告訴我們,傳統社會眾多方面都容易受到氣候這一風險事件的衝擊,對氣候風險及人們應對這一風險的方式的量化分析,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解釋傳統社會的運轉機制,發現歷史事件背後的深層次動因。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13: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