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鮮為人知:多倫多歷史上消失的3條河流

[複製鏈接]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早年,多倫多曾有個一個綽號,叫做「安大略的三河市」(Three-River Town),其名源於流經本市的三條河流:西區的漢伯河、中區的當河和東區的紅河。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歷史上多倫多曾遍布河網,遠遠不只有這三條大河。在過去的100多年裡,一些小河自然乾涸、有的隨著城市的開發被填埋,有的轉入地下成為一條暗河。

上期的〖當年加拿大〗,我們曾介紹過曾位於本市西區、並在1880年代被引流入地下的「加里森河」,本期我們再來盤點一下另外三條消失的河流。

雖然多倫多的市徽上只畫著三大河,可歷史上本市的河流遠遠不只這三條。

泰多河(Taddle Creek)
泰多河在一些歷史文獻中又名「小當河」(Little Don River)或「大學河」,可能起源於今天巴佛士大街(Bathurst)上的Wychwood Park,然後南下經過今天多倫多大學校區的東側並聚集成了一個小池塘(McCaul's Pond),到今天的書院街(College)轉東,並從議會街(Parliament)的附近進入安大略湖。

古地圖上的泰多河

由於靠近多倫多大學(當時還叫做「國王書院」King』s College),所以泰多河畔一度是多倫多學術氛圍最濃的公園,不知有多少莘莘學子曾在那裡學習、辯論,甚至為它創作詩歌。

從1850年代開始,由於工業革命的浪潮席捲多倫多、城市人口劇增,大量抽取地下水,泰多河漸漸乾涸。至1886年,這條富有詩情畫意的小河完全從多倫多消失。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它的遺迹,只剩下Wychwood Park里的一汪水塘(Taddle Creek pond),那曾是泰多河的源頭;以及多倫多大學校園內的「哲人小徑」(Philosopher's Walk),那彎彎曲曲的步行小路,正是沿著昔日泰多河的路線鋪設的。

Wychwood Park里的一汪水塘曾是泰多河的源頭

國王書院(今多倫多大學)旁的泰多河

今天多倫多大學校園內的哲人小徑,正是沿著原來泰多河而建的。

泰多河流經多倫多大學的一段(攝於1870年代)

弗蘭克城堡河(Castle Frank Brook)

「弗蘭克城堡」是地鐵地鐵2號線上的一站,緊靠著布魯沃高架橋的西側。在兩百多年前,時任英屬上加拿大省總督西姆科(John Graves Simcoe)協夫人伊麗莎白曾在當河(Don River)西側的河谷上修建了一個夏日別墅,命名為「弗蘭克城堡」,而河谷西邊不遠有一條無名小河,就被總督夫人命名為「弗蘭克城堡河」了。

古地圖上的弗蘭克城堡河

弗蘭克城堡河大約起源於今天TTC地鐵聖克萊爾西站以北,沿東南方蜿蜒而下,流經今天的聖雅各公墓(St. James Cemetery),匯入當河。在前個世紀中晚期,由於城市發展的需要,市府將弗蘭克城堡河的大部分引流入地下管道。今天我們能見到的只有位於丘吉爾公園(Sir Winston Churchill Park)里的一小段了。

弗蘭克城堡河畔風景非常秀美,兩岸樹木鬱鬱蔥蔥,曾是市中心居民的休閑勝地之一。今天這條河流雖然不存在了,但是市府在昔日的河畔開闢了一條步行小道(Rosedale Ravine Trail),有興趣的市民可以去那裡看一看。

市中心的步行小道Rosedale Ravine Trail正是沿著昔日弗蘭克城堡河畔所建

西姆科夫人建的夏日別墅(弗蘭克城堡),弗蘭克城堡河由此而得名。

風景秀麗的弗蘭克城堡河(攝於1908年)

斯莫塘(Small's Pond)

在今天女王東街(Queen Street E)和京士頓路(Kingston Road)附近,曾有一個形如鹿角的小湖,「斯莫塘」(Small's Pond)。「鹿角」左右兩端各有一條小河,分別起源於今的芝蘭街(Gerrard)和考克斯維爾(Coxwell),以及伍德拜大街(Woodbine)。

古地圖上的斯莫塘,宛如一個鹿角。

在經歷了兩次工業革命之後,市中心大部分的河流都被污染,而位置稍偏的斯莫塘則能獨善其身,成為湖濱區居民夏日消暑、冬季滑冰的好去處。即便在1900年代,斯莫塘的水仍然很清,不少市民甚至在冬天去塘里采冰,儲存在地窖里,到了夏天做冰鎮飲料用。

斯莫塘雖然不算大,但是很深,最深的地方有12米。在上個世紀早期,多倫多的公共服務遠遠沒有今天那麼發達,池塘、湖灘上都沒有配備救生員。1919年至1920年,斯莫塘接連發生了三起兒童溺水案,一名9歲男孩喪命。出於保護公眾安全的考慮,市府決定將流入池塘的兩條河流引入下水道,並於1935年將池塘抽干、填平。今天在斯莫塘原先的位置上,是一個公園(Orchard Park)。

1900年代的斯莫塘

1919年斯莫塘木橋上的遊人

被抽干、即將填平的斯莫塘(1935年攝)

昔日斯莫塘上的簡易木橋

生活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幸福是我們對生活的感受。今天我們的生活如何,感受如何,取決於我們自己用什麼樣的眼光和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image. Images may be subject to copyright. Learn More
周末魚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1: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