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博導調查報告:千瘡百孔的中國農村 1

[複製鏈接]

407

主題

1250

帖子

345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不知所謂。

Rank: 4

積分
345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博導調查報告:千瘡百孔的中國農村
作者:蔣高明

自2005年以來,身為中國科學院博士生導師的我,帶領一批批研究生一直在自己的家鄉山東省平邑縣卞橋鎮蔣家莊進行生態農業實踐,承包了約40畝低產田,辦了一個生態農場。我們目睹了中國農村的很多變化。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這10年的生態農業實踐中,中國農村的污染問題不但沒有改觀,反而越來越嚴重。由於普遍採取了違背自然規律的生產模式,同時城市垃圾大量進入農村,發達地區淘汰的產業在落後農村落地,因此,農村中出現了多種污染。本文章所反應的問題,是我們通過調查發現的真實現狀。

調查之一:令人窒息的臭味

2015年7月,山東幾省連遇高溫,部分城市達到40度。在這樣高溫天氣下,一些化工廠、養殖場散發的臭味令人窒息。

在我的生態農場西北角,兩年前出現了一個非法養殖場,屬於工廠化養鴨,鴨子從蛋殼出來到長大25天即可以出籠。在其上游就有一個規模化的屠鴨廠。屠宰后的鴨子進入到南方城市,被一些不知情的消費者吃掉了。經濟發達的地方,為轉移污染,將工廠化養殖場和屠宰廠轉移到了經濟相對落後的沂蒙山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裡恰好位處水源地上游,這裡的污水與生產的垃圾食品又回到了他們的餐桌。

臭氣來自養鴨場的鴨子糞便,平時氣味就很大,再遇到到高溫,臭氣濃度增加幾倍,臭氣熏天。儘管政府規定畜禽糞便要乾濕分離,不準沖洗,但這些黑心養鴨場不管不顧,照樣用水沖,不僅嚴重污染了周圍河流,在沖洗過程中還添加了大量火鹼,這樣的鴨糞不僅不能肥地,還會燒死莊稼。

之所以25天鴨子就能夠出籠,得益於大量使用飼料添加劑,各種重金屬、抗生素、激素都添加到飼料裡面,讓鴨子異速增長。不要說這樣的鴨肉存在嚴重的質量安全問題,就連糞便都存在嚴重的環境污染,長期在鴨場工作的農民也有健康隱患。

最近臨沂市在鐵腕治污,希望藉此春風,對於存在偏遠農村的嚴重違背自然規律、嚴重污染生態環境的養殖場予以清理,早日還沂蒙山人民久違多年的綠水青山。

調查之二:地下水不能喝了

我們在農村調研,發現買水喝的農民越來越多了。最早發現農民買水喝是2013年春節前後,今年村民發現買水喝已成為普遍現象。沿沂蒙山金線河兩岸的十幾個村莊,當年都是到河邊沙灘取水喝,或者每個村裡都有井,喝的就是淺層地下水。如今,河裡的水早就不能喝了,現在井水也不能喝了,連鎮上供應的自來水也幾乎不能喝了。

有條件的家庭花錢打深水井,打井變成一個產業。

河水不能喝是沿河工業尤其屠宰業、工廠化養殖業造成的,河水已嚴重污染,成了劣五類水;淺層地下水不能喝是農業污染惹的禍,農民為圖省事,減少向土地上投入,使用大量的化肥、除草劑等農藥,最終導致了賴以為生的地下水不能喝了。原本喝水不要錢的農民,今天嘗到了花錢買水喝的苦頭——那水是要天天買、頓頓買的啊。

水是從山上買的,村莊的上游就是蒙山,蒙山由於植被覆蓋好,少農田,所產生的水乾淨還有一絲絲的甜味。然而,幾年前我去考察,發現那裡的水源也面臨著污染隱患。由於遊人增多,山上遍布各種農家樂餐館,餐飲業的廢水直接排放到水源中去。

農民向環境中使用了多少化肥農藥?一般一畝地三四百斤化肥,兩三斤農藥,這些化學物質,能夠被利用莊稼或保護莊稼的,佔10%~30%,也就是說大量化學物質是用來污染的,污染的比例高達70%~90%。大量化肥、除草劑等農藥、地膜造成土壤污染和土地肥力的嚴重下降,土地肥力下降又帶動了農藥化肥產業興旺。政府在源頭補貼化肥、農藥、農膜等,以至於這些化學物質非常便宜,使用起來連農民都不心疼——農民除一畝雜草,除草劑的費用僅為2.1元!

調查之三:害蟲越殺越多

進入7月,調查區平邑縣卞橋鎮石橋、南安靖、卞橋、西荊埠、黃埔庄等幾個村子的農民開始忙碌起來。農田裡爆發了一種鑽心蟲,專門啃食玉米芯,即頂端的幼葉,吃完后就鑽到植株下面的部位,非常難以治理,農民恨之入骨。

農民每年都要向地里打多遍農藥,加上播種期用農藥拌種,使用農藥四五次屬於正常,如果種植果樹,每年打葯的次數高達20多次。

現在的農田充滿了殺機,害蟲幾乎都是經過農藥洗禮的,農藥越用越多,而害蟲似乎也越戰越勇,在過去一百多年的人蟲大戰中,化學對抗的勝者似乎是害蟲而不是人類——醫院裡癌症病人越來越多,而害蟲繁殖速度依然成倍增長。

害蟲在農藥脅迫下,會出現進化,這個進化是在農藥誘導下產生的。據說有些害蟲泡在農藥原液里也毒不死。這類害蟲進化出來了一層隔離液態的蠟質毛。如果有人研究農藥誘導的害蟲進化機理,應當有很好的科學發現。農民不知道其中的原理,每年繼續有成噸的農藥傾倒在農田裡。

有些蟲害是農藥商和農藥販子人為製造出來的恐慌,為了嚇唬農民,其目的是兜售其農藥,他們不關心農民是否治住了害蟲,他們關心的是農藥的銷售量。

當農田出現的害蟲的時候,僅僅是每畝出現2~3頭害蟲的時候,植保專家就建議農民噴洒農藥,還推薦他們使用哪一種農藥。如果不打,農民們經常聽到的是下面的話:

你不打農藥嗎?不打莊稼都毀了。

一些政府官員也成了農藥商的傳話筒:「不打農藥,產量會減少70%,甚至會絕產。」

現在農藥的名稱越來越奇怪,如「一步絕」、「一月無蟲」等,既充滿了對害蟲咬牙切齒的恨,又充滿了對農民的誘惑——不怕你不來買。

調查之四:河流變成臭水溝

山東省平邑縣卞橋鎮蔣家莊村的東面有一條小河,叫金線河,是沂河的上游。沂河是淮河流域泗沂沭水系中較大的河流,從江蘇入海。在沒有自來水的年代,沿河十幾個村莊的村民就是靠這條小河生活,無論是地表水還是地面水都能喝,不需要進行水處理。這條河至今也是臨沂市以及沿線城市的水源地,但需要進行各種水處理措施。

過去村裡還沒有空調的時候,這條河就是天然的避暑地。在炎熱的夏季,忙碌了一天的人們,就是用這條河去除身上的熱氣,男人在上河洗澡;女人在下河洗澡,但男人的權利是白天和黑夜都能洗,而女人只有在晚上才洗。

村裡人對這條小河有著很多的回憶:

河裡有很多的魚,夏天發洪水時可以在淺灘上抓到幾十斤重的大鯉魚,魚是從上游水庫里跑出來的,水流平緩時也能看到一些魚兒在淺淺的水底下靜靜地呆著。有一種魚,我們叫它「沙里趴」(學名沙鱧,鱧科魚類),用手就能抓住,至於深水裡的螃蟹、蝦米、青蛙、泥鰍等就更多了。孩子們用笊籬就能撈蝦,手巧的還會織漁網,並織成簸箕的形狀,綁在長桿上,就可以抓到更多的魚。小河再往遠處流便是密不見人的森林,膽小的孩子是不敢走進去的。森林裡有一種叫小黃雀的鳥,羽毛金黃,小而靈活,孩子們的彈弓很難打到它。一到夏天,數不盡的知了響徹整個森林,天氣越熱,叫得越歡,這時候,孩子們最高興的事就是一下課就去粘知了,揀知了皮,逮知了牛(也就是金蟬,金蟬是蟬的幼蟲,脫殼之後就成了蟬)。

今天,這條小河已經嚴重變臭,不能游泳,更不能喝了,水裡的魚蝦沒有了,沿河的蘆葦盪沒有了。這條河每天都要負重將各種污染物搬運到下游去,再經過沿線的城市,最終流向大海。

據村裡人介紹,河水變質是從砍伐當地森林開始的,這個過程大約發生在1982年前後,首先是分了集體林,將多樣化的當地森林賣掉分掉,然後種植上清一色的楊樹。隨後,人們發現了發財的機會——賣沙子。由於城市急劇發展,大量需要沙子,金線河的沙子被層層截挖,這裡的沙子被製成混凝土,撐起了一座座城市。

後來,人們沿河瘋狂建各種養殖場,大都是工廠化速生養殖場,養雞養鴨,污水直排金線河;雞鴨多了之後,於是就沿河建起了屠宰場,屠宰廢水基本沒有經過處理就進入了金線河。

還有其他大小工廠,以及農田裡排放出來的化肥、農藥、地膜的碎片,下雨的時候也隨著地表徑流進入了金線河。

這條曾經美麗的金線河,早在20年前就已經名存實亡了。現在山東乃至整個內地省份,已經很難找到沙子了。而底泥中的重金屬等物質也需要專門的處理恢復,其代價的是昂貴的。


揣著糊塗裝明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9: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