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穩定作用

[複製鏈接]

349

主題

354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7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深山蘭 發表於 2015-9-4 08: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穩定作用


中國社會從漢朝建立以來,一直採取一種這樣的社會結構:城市和鄉村的互補,這個互補,是指用家庭聯繫起來的。這個聯繫非常牢固,堅不可摧,只有在現代才被摧毀了。這個毀滅給中國社會也帶來了毀滅性的影響。

「地主-紳士之家似乎有一種使自己世代勿替的特殊本領。與農民比起來,他們的兒子結婚要早。他們可以納妾,他們的嬰兒死亡率也較低,因此,縉紳之家,由於多子多孫,其後代產生有才之士的機會也較多。一個世家還可以同時在鄉下和大城鎮紮下根基,以分散它的人力和物力資源。當農村發生災荒和騷動時,這個家庭的城鎮部分可以安然無恙。而當城市裡改換朝代或出現官造成的禍害時,他們在鄉下的老家卻風平浪靜。……。舊中國的這些世家大族都渴望子孫滿堂,十分重視維繫家庭-宗族的世系。這就需要在生育和婚喪中競尚奢華,培養與官府的交情,在教育上下本錢,使得其兒子能通過科舉考試而飛黃騰達。

因此,功名獲得者的個人社會-政治作用和地主-紳士家庭的經濟作用是不可分割地結合在一起的。」這是《劍橋中國晚清史》一書中的描述。中國社會中世家大族的根基在鄉下;而他們的政治根據或者舞台在大城市。他們在政治上現身手的地方是大城市,特別是京城。但當他們為高官的人年老時,都是告老還鄉。那裡是他們的根基。他們的後代再循著老輩的路,反覆重複。這樣的社會結構,保證了中國文化傳統很難被滅絕。因為在戰爭期間,整個城市完全被消滅,那是完全可能的,但不可能消滅整個鄉村。那裡是保存中國文化基因的堅強堡壘。《水滸傳》中祝家莊、扈家莊和毛家莊等地方就是一個自治的堡壘。即使野蠻的蒙古軍隊也沒有完全消滅他們。這是中國文化能頑強復活的基本機制。

在秦朝,當陳勝造反時,就曾召集三老們商議大事。這說明他們的影響力是相當大的。漢朝更是如此。漢武帝把自己的兒子——太子逼死了。多少年內無人敢談太子的事。後來,是一位三老直接上書皇帝,直言皇帝的錯誤。語言之激烈,令人捏一把汗。這個上書,導致了漢武帝最後給太子平反。三老在漢朝社會中影響力之大可見一斑。

而這個社會結構,被所謂的土改完全打破了。農民成了農奴。農村成了落後的代名詞。還搬出荒誕的所謂農民落後的「理論」。城市成了社會渣滓和流氓的集散地。中國傳統的文化幾乎消失殆盡。

今天,城市成為烏煙瘴氣的地方,人像烏眼雞一樣生活在鴿籠一樣的住房裡。城市的水是無法再骯髒了,食物更不用說了。並且人人把自己關在鐵籠子里。人人都準備遷往這樣可怕的地方生存。

當這些人到了世界各地后,他們發現和他們自己的環境不一樣的地方,就蔑稱為「落後」的地方。這樣可怕的人群,其它地方是很難發現的。

這樣的社會結構,已經沒有了穩定作用,只有加速敗壞的作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7: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