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吉普賽人: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千年命運

[複製鏈接]

551

主題

681

帖子

3334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泰山不倒松

Rank: 4

積分
33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泰山北斗 發表於 2015-8-25 09: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提起吉普賽人,許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印度電影《大篷車》中的場景,那首耳熟能詳的主題曲《拉茲之歌》更是曾經傳唱於中國的大街小巷。吉普賽人天生就是流浪者,他們最新的引人注目的流浪卻來自於法國總統的鄙視和驅逐
   2010年7月28日,法國總統薩科齊召開內閣會議,討論法國治安問題,決定在3個月內拆除法國境內非法修建的600多個吉普賽人營地中的一大半,並將「非法滯留」的吉普賽人遣返。在國際社會一片口誅筆伐中,法國人依舊我行我素地執行驅逐政策,法國被推上了道德法庭,人們對吉普賽人的命運再次給予同情。
  眾說紛紜的民族起源
   英語系人士一般稱呼吉普賽人為Gypsy,中文「吉普賽」即是該名稱的音譯。Gypsy的字源為「埃及」(Egypt),這是因為英語系人士最初於15世紀接觸到吉普賽人時,誤以為他們來自埃及。
   其他地區對吉普賽人的稱呼可謂五花八門,法國人稱他們為波希米亞人,西班牙人稱他們為弗拉明戈人,俄羅斯人稱他們為茨岡人,阿爾巴尼亞人稱他們為埃弗吉特人,伊朗人稱他們為羅里人??實際上,吉普賽人稱自己為羅姆(Rom),在吉普賽語言中,「羅姆」的原意是「人」。
   希臘人稱吉普賽人為「阿金加諾人」(Atsinganoi),這個詞在希臘語里是「賤民」的意思。根據這些線索,從語源學解釋吉普賽人,學術界出現了兩種推論:一種說法認為西方基督教文化出於對吉普賽人的歧視,稱呼他們為「賤人」;另一種解釋是,該群體最早系屬於印度西北部的低下階層,因此延用「賤人」一詞。
   目前雖然對這兩種解釋仍有爭論,但較通行的看法是,吉普賽人最早是生活在印度西北部、血統屬雅利安人的群體,其語言則屬印歐語系中的梵文。
   吉普賽人最初離開家園的原因和確切時間無從考證,目前可以知道的是,5-7世紀之間,他們出現在伊朗;10-11世紀,他們經過中東到達巴爾幹半島;15-16世紀,吉普賽人已散佈於全歐洲。吉普賽人從未建立過自己的國家,加之他們恪守其民族傳統,刻意與主流社會保持距離,因此在任何地方都被看作是「二等公民」。
   德國文獻記載,1423年,德國國王西吉斯蒙德特准外來的吉普賽人居住在他管轄的領域裡,所有入境的吉普賽人都獲得一份相當於居留卡的「保護證」。憑著這份「保護證」,吉普賽人得以在歐洲哈布斯堡王朝領區內自由通行。可惜這個對吉普賽人有若黃金的時代卻不到百年,15世紀末,德國取消吉普賽人的「保護證」,下令驅逐所有境內的吉普賽人,違者格殺勿論。不僅德國驅逐吉普賽人,其他歐洲國家也紛紛採取同樣的驅逐政策,當時反吉普賽的理由大致是:傳染黑死病、鼠疫、霍亂,偷竊,行巫術,他們甚至被認為替土耳其人當間諜,還被當作猶太人的親戚,凡此種種,都是敵視他們的罪名。
   從此,吉普賽人就不斷地從一地遷往另一地,棲息的地方總是在隱蔽的荒鄉僻野。
   納粹德國也消滅吉普賽人
   吉普賽作為一個天生流浪的民族,有著很強的民族性格,他們拒絕其他文化與自身的變化,內心保存著關於流浪的一些浪漫的嚮往。
   早在9-10世紀期間,很多吉普賽壯丁被阿拉伯人抓去為他們打仗,戰爭結束,被俘或逃跑后又被抓回的吉普賽人在歐洲各國就地被當作奴隸賣掉。吉普賽人被用來當「炮灰」的歷史從此開始。就在15世紀末歐洲各國爭相驅逐吉普賽人以來,他們又成了「歐洲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的犧牲品。這是一場神聖羅馬帝國各邦國為了爭奪利益、樹立霸權的「內戰」,戰爭各方發現招攬吉普賽人當兵是節約戰爭成本最好的方式,於是這個多難的民族再度被「綁架」上了戰場。
   18世紀,歐洲人改用「啟發」的方式對待吉普賽人,統治奧地利、匈牙利和波希米亞(今捷克西部)40年之久的女王瑪利亞·特雷西亞,在她的「開明專制」時期,曾一度想容納吉普賽人,但她的同化政策帶著很大的政治意涵和強制性,其目的只是讓吉普賽這個種族永遠消失。吉普賽人的倔強註定讓統治者的美好願望落空,神聖羅馬帝國「分裂」后,他們連一點名義上的保障也失去了,排吉、反吉活動再次發生,最大的悲劇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對吉普賽人的迫害。
   希特勒所宣稱的目標之一是建立「純雅利安人」的國家,其他民族都是劣等民族,因此納粹除了有計劃地消滅猶太人外,從1936年起,德國的「種族法」已涉及對吉普賽人的排斥,全面性的迫害則是從1942年12月16日開始的。這一天,納粹德國內政部長赫姆勒斯親自簽署了一份全面逮捕吉普賽人、混血吉普賽人、非德國的吉普賽人親戚的命令書,它下達給當時德國佔領的歐洲各國。吉普賽人因而成了任人宰割的對象,他們大部分被關進集中營並死於非命。據估計,戰爭期間,死於納粹政府種族法之下的吉普賽人可能在50萬左右。
   極具諷刺意義的是,德國人以身為雅利安人自豪,編出一套似是而非的種族理論,而被他們大規模屠殺的吉普賽人也屬雅利安人種。
   二戰後,吉普賽人依舊受社會歧視,每當經濟不景氣時,最先被裁員的總是吉普賽人,因此失業的吉普賽人非常多。本就沒有國家歸屬感的吉普賽人,無奈之下,就從一個國家遷徙到另一個國家,想辦法做點小買賣、打點零工維生。他們所到之處,總是引起當地居民的側目鄙視,甚至受到攻擊。
「卡門」哀歌
   《卡門》(一名《嘉爾曼》)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梅里美創作的短篇小說,它講述了生性無拘無束的吉普賽女郎卡門從事走私的冒險經歷和其中的愛情故事。
   小說中的卡門先與唐何賽相愛、后又傾心於鬥牛士,被描繪成一個任意與人結合的放蕩女子。卡門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她是一個蕩婦?還是一個充分意識到自己女人天性,並活在一個自我族群意識中的吉普賽女子?如果說梅里美的小說只抓住了人物形象的外在,把《卡門》搬上歌劇舞台的法國劇作家喬治·比纔則捕捉到了人物靈魂深處的東西。比才賦予了卡門悲劇命運:當兩個沒有交集的族群互動時,最後的衝突勢在必然。這不僅是卡門的,也彷彿是整個吉普賽民族的悲劇宿命。
   卡門代表了吉普賽這個民族的一些特性:熱情、奔放、洒脫,在城市與鄉村之間流浪。吉普賽人以部落為單位,實行族內婚,不與外族通婚,保持嚴格的民族界限。他們靠算命、彈奏、占卜、乞討等獨特的職業為生,以滾滾大篷車為家,妻兒老小浪跡天涯。由於生活不安定,他們的生計經常受到威脅,於是有的吉普賽人也干起盜竊搶劫的勾當,這正是他們備受歧視與冷遇的原因。吉普賽人終年流浪、不願受拘於任何法律,練就了剽悍、剛強的民族性格,一千多年來也未打破這一「陳規」。時至今日,雖有95%的吉普賽人定居在石砌的房子里,但依然謹守祖先的傳統,他們共同而緊密地生活在以地氈裝飾的狹小空間,就如同在過去的敞篷馬車裡一樣。
   東歐是今天吉普賽人居住的主要地方,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吉普賽人口比例達到10%以上,他們已在那裡「定居」了幾百年,但大部分仍生活貧困,並遭受歧視,生活在社會的邊緣。東歐國家相繼加入歐盟后,吉普賽人更多地前往西歐,尋找他們的幸福生活。
   現代的吉普賽人靠什麼為生?這一點甚至連他們的「鄰居」歐洲人也說不清楚。尤其是吉普賽男子,有人說他們做小生意,給人修鍋補盤,在樹林里採集草藥到市場上賣;也有人猜測他們在流浪過程中從事走私貿易,或是做二手汽車買賣等等。不過關於吉普賽女子的謀生說法倒相對一致,都說她們會給人「預卜未來」,亦即中國人所說的「算命」、「看相」,於是,水晶球、塔羅牌等占卜工具成了吉普賽人的「名片」。
   在吉普賽人的日常習俗里,有兩種重要的概念——純凈與不潔。例如,一個女人的裙角不小心掃過一個男人的碗,那麼這碗食物勢必要倒掉。在他們終年流浪的敞篷車裡,永遠備有三桶水,其一為濯洗食物之用,其二為洗臉用,其三為洗腳用。如果有人不小心搞錯,就會受到懲罰。被定為「不潔」的嚴重的罪犯,將會被排逐於部族之外。
   除了《卡門》,藝術家們從吉普賽人無拘無束、獨具魅力的性格中汲取了無數靈感,在世界藝術長廊中塑造了許多熠熠閃光的形象,《巴黎聖母院》中美麗善良、命運凄慘的艾絲梅拉達,《葉塞尼亞》中能歌善舞、聰明勇敢的葉塞尼亞,《大篷車》里的「拉茲之歌」,《只愛陌生人》里的「肚皮舞」??在這些文藝作品中,成為了主角的吉普賽人被藝術化地渲染,更大程度上締造了這個民族的神秘和傳奇。但這些藝術家眼中的奇葩,在更多普通人看來,卻是異端、威脅和永遠的「配角」。吉普賽人那種不受管理,四處遊盪,非主流的生活方式,就被所過之處的國家和民族所厭惡,不斷被隔離、驅逐、排斥。
   「我們的音樂,我們的藝術,我們的傳統服飾,都被偷走了,在世界各地的演奏廳和博物館里,它們被當作西班牙、匈牙利、捷克、法國??的文化演奏著、展示著,我們幾百年來所有的創作都被偷走了,而我們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被人稱為『小偷』。」這是加拿大吉普賽作家羅納德·李《天咒的吉普賽人》中的一段文字,這個民族如此表達歷史對待自己的不公,而這份不公正在當下仍未結束。
   法國此次驅逐事件緣於國內連續發生的數起涉及外來移民的惡性犯罪案件。薩科奇本人稱「法國的吉普賽人聚居地是毒品販賣和嫖娼等非法活動的溫床,必須予以系統清除」,歷史總是有驚人相似的地方,二戰後德國法院裁決戰爭期間對吉普賽人的迫害「並非出於種族歧視原因」,而是出於「社會安全需要」!事實上,一小部分吉普賽人的確是法國社會的不穩定因素,但大多數吉普賽人的追求和主流社會沒什麼兩樣:服務完善的家園、良好的子女教育、能夠養家糊口的工作??可惜,主流社會的排斥使他們沒有可能找到正式工作,一般靠賣藝、乞討、打黑工、撿垃圾甚至盜竊為生。在法國許多城市,經常能看到身著民族服裝的吉普賽人在繁華地段演奏民樂,藉此賺取遊客的幾個賞錢,還有許多吉普賽女人,抱著小孩兒沿街向路人乞討。
   他們之所以在歐洲不斷遷徙,正是因為在家鄉受到了可怕的歧視和驅逐。因此,吉普賽人的問題絕非通過將其從一國強制趕到另一國就能解決的短期安全問題。這種粗暴的做法不但有損歐洲價值觀和法律原則,而且也未能深入問題的根源。吉普賽人的悲慘命運似乎在千年以前就被註定,他們要流浪到何時、何方?
頻繁回頭的人,走不了多遠。

551

主題

681

帖子

3334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泰山不倒松

Rank: 4

積分
3334
沙發
 樓主| 泰山北斗 發表於 2015-8-25 09:37 | 只看該作者
吉普賽人在中國
   吉普賽人來到中國的時間大約在元代。吉普賽人在波斯被稱作「羅哩」,在中亞,也稱柳里、古里,均由波斯語「Lari」轉化而來,有勇敢、魯莽、歌手、乞丐之意。
   蒙古人崛起以後,成吉思汗子孫多次西征,不斷在中東地區擴張。他們俘虜了大批當地居民,一部分作為奴隸,一部分補充入蒙古軍中。這些人被帶回中原以後,就有一部分吉普賽人來到中國,被稱為「羅哩回回」。
   羅哩回回最早見於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的文獻中,他們被元代統治者列入色目人階層,作為西域流戶之一,比漢人南人享有更多的特權。他們人數不多,仍以部落為單位,保持著歌舞流浪、搶奪的傳統,從西北到東南沿海的廣大地域,均留下他們的足跡。
   明代學者高啟曾經為寧國路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的典史胡松撰寫過一篇墓誌。上面曾有這樣一個故事:作為西域流戶的羅哩回回,有一個數百人的部落,在流浪過程中不斷掠奪百姓財富,侮辱民女。元代制度:蒙古色目毆打漢人南人者不得復。因有不能還手的法律約束,老百姓敢怒不敢言。胡松作為地方軍事之長,當然有保護百姓之責,於是他設計以招待他們的名義,將他們全體部落人員引入一個寺廟當中,然後關上大門,派兵團團圍住,將他們的部落首領叫出來,對他說:「你們欺壓百姓,他們不能還手是因為他們是民,而我是天子委派的官,有權依法處理你們,你們如果好好離開,我就以酒食相送,否則就讓你們知道本朝法律的厲害。」吉普賽頭人大為驚愕,遂率部落離開,沒有一個敢聲張的。
   直至明代,羅哩回回侵擾民眾、殺人搶劫的事件仍屢屢發生。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秋,羅哩回回鄙掠秦州地區清水鄉(今甘肅天水地區),典史喬學中率民眾抗擊,中流箭身亡。萬曆及崇禎年間,歷史上也有羅哩賊掠清水鄉的記載。
   清代以後,羅哩回回不見於文獻,或作為回族,或作為漢族,被中華文明所同化,均融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
頻繁回頭的人,走不了多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

主題

950

帖子

2231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31
3
雅安雄起 發表於 2015-8-26 14:59 | 只看該作者
傳說中的民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51

主題

681

帖子

3334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泰山不倒松

Rank: 4

積分
3334
4
 樓主| 泰山北斗 發表於 2015-8-27 11:29 | 只看該作者

是個悲劇的民族
頻繁回頭的人,走不了多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7: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