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該治治「碰瓷大爺」了

[複製鏈接]

6167

主題

6227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6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ANTti 發表於 2015-8-16 14: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碰瓷」的是該「治」了,一是靠法律制度,二是靠輿論引導。不然,沒事兒就往大街上一躺,公共資源跟著倒霉不說,社會成本也要遭遇池魚之殃。

  下面這個「梗」,可以寫進宋小寶的段子:大爺倒地抽搐,車主嚇得不輕,群眾莫名圍觀。急救醫生到了,與大爺相逢一笑。撂下一句,「都救你好多次了,不用抽了」。這個段子的名字叫《碰瓷》。故事真實發生在前幾日的下午1點多,地點是成都市慶雲西街。

  車主堅稱是大爺「碰」上來的,熱心目擊者也證實這是「人撞車」,而120急救的醫生更勸大爺收起演技……看起來,這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一次「碰瓷」路演。新聞跟帖后,譴責聲一片。民眾的意思,大概是要將其納入「壞老人一百單八將」之列,既佐證「老人變壞了」的憤懣,又敲打懲戒機制缺位的流弊。

  救你好多回,看你裝影帝。但凡開車的,估計都不能容忍「碰瓷」之惡。因此,很多人激憤地表示,要將這樣的老人,「交給女司機同志去處理」。循著圖片新聞,我特地將這段電視視頻找出來複習了幾遍。真正有意思的,到不是大爺在疑似秀演技,而是醫護人員,儘管一邊抱怨在公交車上、乃至醫院門口「救了N回」,一邊仍沒有停下手裡的常規急救程序:看瞳孔、量血壓、聽診,直至抬上擔架,送上救護車。這是職業行為,也是公共理性。

  大爺可以在「碰瓷」的路上撒歡,我們卻不能因其「碰瓷」身份而放棄救治。

  這裡其實是兩個意思:一則,能不能解決「碰瓷」的破窗效應,這是懲戒制度要考慮的問題。訛人者之所以成為社會心病,不排除「道德嬌嗔」煽風點火,更重要的,是在種種制度安排之上,懲戒失范社會行為的成本缺乏剛性。比如數月前,安徽省舒城縣初三女生小何,攙扶老人被訛,卻在老人傷愈出院時,「帶著家人向這位經濟困難的老人捐款千元」,據說,「此舉在當地傳為佳話」。類似如此的以德報怨,避而不談訛人罰單,再次活生生地抬高了道德成本。機制不建設,卻在道德上繡花,以近乎自戕的姿態指望「碰瓷」或訛詐行為能良心發現,其實現實早給了三字診斷——「然並卵」。

  二則,就算「碰瓷大爺」碰得很「嗨皮」,亦不排除某一次倒地果真是身體不濟。從概率上說,縱使主動碰車之前,大爺是惡意的,也不排除這樣一種可能:在撞車的那一瞬,疾病發作,抽搐難以自已。虐你千遍,初心不變。這倒不是說救濟制度或悲憫情懷無極限,而是一個社會當有邏輯的底線與人性的底線:惡人也好,壞人也罷,縱使他們不是「人民」,他們還是「公民」。他們的合法權益被保護與保障,還怕我們這些守法公民的權益與自由會無處安放?這些年,我們爭論過很多本沒有爭議的話題,比如落水的小偷要不要搭把手,比如高速上哄搶而遭遇車禍的村民是否該死……如果今天,我們還要繼續爭論「碰瓷大爺」該不該救,法治二字,或者公共治理的倫理,都當為之蒙羞。

  「碰瓷」的是該「治」了,一是靠法律制度,二是靠輿論引導。不然,沒事兒就往大街上一躺,公共資源跟著倒霉不說,社會成本也要遭遇池魚之殃。怕就怕,該作為的不作為,只會創意式地喟嘆,「多數訛人者很可能是心理病人」。好吧,就算有病,你也別放棄治療啊!


活著就要用力的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2: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