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股市時有暴跌 蒸發的錢都去哪了?

[複製鏈接]

9098

主題

9296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34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沈三白 發表於 2015-7-1 06: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股市時有暴跌 蒸發的錢都去哪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專題:A股市出大事?國安急查惡勢力



  眼下股市正在震蕩,面對頻頻暴跌,哀嘆不已的股民不禁問道:我們的真金白銀究竟都去了哪裡?股市裡的錢難道真的蒸發了嗎?

  據商業見地網6月29日報道稱,截至26日上周最後一個交易日,滬深股市流通市值報466,278億元,比上上周末減少7.08%,所減數額達 35,526 億元。同期,滬深股市總市值報579,796億元,一周減少6.85%。兩市股票平均價格為14.35元,一周下降7.3%。

  6月15日到6月26日的股民盈虧情況及比例顯示,近兩周僅有佔比3.99%的股民實現盈利,平均盈利5.85%。

  兩周來,股民虧損比例達到96.01%,其中虧損幅度超過30%的,佔比6.28%;虧損幅度在20.01%-30%和10-20%的股民最多,分別佔比37.31%和37.35%;虧損幅度在0%-10% 的,佔比15.07%。也就是說,近兩周僅有4%的股民盈利,八成股民虧損超過了10%。

  目前,滬市擁有上市公司1,064家,總股本28,990億股,流通股本26,312億股,平均市盈率為20.44倍;深市擁有上市公司1,718家,總股本11,423億股,流通股本8,728億股,平均市盈率為55.1倍。

  中國的投資與物價(包括房價)也都上了個新台階,可是股市萬億資金說沒就沒,錢真的會蒸發掉嗎?到底去哪了?

  分析人士水木然認為,錢是人類製造的用來量化價值的商品。顧名思義,錢具備兩種功能:1、量化價值:這裡只是衡量商品等價於多少數量的錢,而不需要實際存在一筆錢。2、作為商品交易:利用錢的商品屬性進行交易,這裡必須是實際存在的錢。

  但由於這兩個功能通常是關聯發生的,所以很多人會把它們混淆、捆綁,但其實這兩個概念是獨立的。

  舉例:央視鑒寶欄目,專家鑒定這個古玩價值40萬,他並不需要現場拿40萬出來買下來。問題核心:「值多少錢」和「有多少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描述商品價值,後者是描述資金量。

  股市同理,大家把「股票值多少錢」和」股市裡流動的資金「搞混了。有人以為股票值多少錢,股市裡就有同樣數量的錢,當股票價值縮水20%,他們會覺得有等價於20%的錢也不見了。

  所謂的股市裡的錢蒸發了,是指股票貶值等同於多少錢損失了,並不是真有一筆等價的錢蒸發了,只是股票市值降低了。

  股市的股票可以理解為一種商品,它和普通的商品基本上沒有區別,這種商品的價值和市場對它的估值有關。

  拿一個蘋果舉例,你有一個蘋果,今天蘋果賣3塊一個,明天降價賣2塊一個,你的蘋果還是蘋果,但是從價值上,你損失了1塊,這就是蒸發。

  很多人提到股市蒸發,還是有人得利的,這樣的說法也對,但是這是針對整個經濟體系的,市場中任何一件商品的價格變化,必然帶動影響了整個市場。

  就好像豬肉掉價了,賣肉的虧了,但是消費者賺了。但是單獨談豬肉,它的價值是蒸發了。

  所以很多人提到股市是一個交易的過程,這沒有錯,但是這其實和股市蒸發增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想象一個新股民往股票帳戶里打入了10,000元,他可以有幾種選擇,一種是購買1,000股市價為10元的股票,一種是以每股100元的價格購買100股市價為10元的股票。

  在買賣過程中,新股民的10,000元流入到賣家的股票帳戶,總的資金沒有變化,但對公司市值影響十分不同,前者對公司市值沒有影響,但後者則使公司的市值翻了10倍。

  如果這家公司有100萬股,那麼其市值就從1,000萬元突變為1億元。人們不禁要問,這9,000萬元是怎麼創造出來的?人們更會疑問的是,明明新股民只打入了1萬元,為何創造了9,000萬的市值?

  這種市值雖然用人民幣元來衡量,但這並不是多少億元的銀行存款,也不是多少億元的紙幣,而只是用人民幣標價的股票罷了。

  人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估計全中國香蕉現貨的市值,大米現貨的市值,但變動較為緩慢,統計較為複雜,人們也並不會去關心大米價格的漲跌有沒有讓大米的價值蒸發,反而會理解為價格的起落。

  所以股票市值本身就是一個人為計算出來的量,如同把全國人民的體重加總起來算一個中國人民總重一樣,總重降低說明大家減肥了,並不能說明誰從人間蒸發了,市值下跌也只能說明股價下跌了。

  從貨幣的角度會看到,目前投保基金公布的股市保證金餘額為2.4萬億,這些都可以隨時轉變成銀行存款。

  可以想象如果所有人齊心協力,用這2.4萬億元買100股某家公司的股票,然後在這個價格上賣掉,再買另一家公司的100股,所有公司買過一遍之後,每家公司的股價都是240億元每股,但真正能夠還原成銀行存款的,也就還是原先的2.4萬億。

  股票畢竟不能用來當錢花。當大家都想賣股票持有保證金的時候,整個估值自然就下來了,但保證金還是那麼多保證金。

  所以股市大跌市值減少對於貨幣量其實沒有影響,錢並沒有蒸發。保證金存款雖然在不同的股價上易手,但總量還是那2.4萬億,並沒有減少。每個股民持倉的價值,只能被解讀為「如果現在你賣的話能得到這些錢」,而並不是像錢包里的紙幣那樣「你有這些錢」。

  而當賣出股票得到錢的時候,其實都是從另外的一個人的口袋裡給過來的錢,股票易手只是一個給錢的理由罷了,而並不是像銀行結售匯那樣,我把100美元紙幣給銀行,銀行就給我620元人民幣,如果好多人這樣做,銀行就能給出好幾十萬億的人民幣。股民是不可能從目前的股市中提出市值那麼多的銀行存款的。

  股市是一個虛擬經濟,股價只是一個貨幣符號,在不同點位下代表著不同的數字。整個股市有2/3處於非流通狀態,加上流通價的下跌產生了一定槓桿效應。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你有三畝地,以1萬元的價格賣了一畝給別人,於是市場價就是1萬元,你還有2畝,身價就是2萬元。

  後來那個人把地轉給另一個人,2萬元成交,於是每畝市場價升到了2萬元。於是你的資產就要重新計算了,變成4萬元。

  最後那畝地被輾轉交易多次了,最後接手的人用了100萬元,於是最新的市場價達到了100萬元,你資產又要重新計算了,你有200萬元了。

  後來碰到經濟蕭條,最後接盤的人被迫以1萬元賣掉土地,市場價格又回到了1萬元。你的資產打回原形,從200萬元到起點2萬元,中間蒸發了198萬元。其實就是一場紙上富貴,並沒有真實金錢的損失。

  可見,市值蒸發並不等同於真實的財富縮水,這種蒸發的奇觀源於「邊際撬動」的現象,即某個交易日里僅僅有10%的股票交易,就能把股票價格帶到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那麼其他90%的沒參與交易的股票也自動分享了這一「瘋狂的榮耀」,於是乎,市值是一個怪物,它有屬於自己誇張的「數字槓桿」。

  股市蒸發的錢其中一部分是「虛擬」的,但確實有很多錢流向了四個渠道。

  1、交易成本:印花稅收。股票交易印花稅是從普通印花稅發展而來的,是專門針對股票交易額徵收的一種稅,目前採用的是徵收1‰的單邊印花稅。

  2007年5月30日,財政部突然宣布將兩市證券交易印花稅由千分之一上調至千分之三,引發市場著名的530大跌,不到10個交易日內滬指由29日收盤的4,334點跌至3,404點。2008年4月24 日,財政部又出手「救市」,將印花稅下調至千分之一,當日滬指暴漲9.29%(即著名的424行情)。同年9月19日,財政部又將印花稅改為單邊徵收,當日兩市A股全線漲停報收(即918大救市)。

  券商收益。也就是傭金,每家券商針對不同投資者給的傭金費率都可能不同,最高3‰。

  此外,還有支付給證券登記清算機構的過戶費,支付給基金的管理費等。

  2、上市公司以及公司的「大小非」們:上市公司。股票上市后,上市公司就成為投資大眾的投資對象,就能向大眾籌資。我們先忽略投機的行為,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分析。

  為什麼一開始會有人給公司白送錢?是因為公司必須給持股人定期分紅,即把公司的利潤分一部分給持股人。如果公司很好,分紅的收入可能會遠超過認購股票的支出。

  為什麼有時會有很多人想買股票?是因為多數人認為公司會越搞越好,少數人認為公司會越搞越差。反之亦然。

  「大小非」。非是指非流通股,即限售股,或叫限售A 股。小非,即小部分禁止上市流通的股票,反之叫大非。由於股改使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即解禁(解除禁止)。「大小非」解禁:增加市場的流通股數,非流通股完全變成了流通股。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后,他們可能會拋出來套現,就叫減持。

  有分析認為,最大的「莊家」既不是公募基金,也不是私募基金,而是以低成本獲得非流通股的大小股東,也就是所謂的「大非」「小非」。其中作為市場最有發言權的則是控股大股東——他們對自己企業的經營狀況最為了解,但股改之前大股東及其他法人股東的股份不能流通,所以他們對公司股價既不關心,也無動力經營好上市公司。

  3、「投資高手」、遊資、熱錢: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證券市場上的資本交易是一種「零和博弈」,一方賺錢,也有一方輸錢。我們繼續以本文開頭的例子接下去解釋這個問題。實際上,該例子提到的總市值減少的這400元並未「蒸發」,而是被別人賺走了。

  假設中國股市只有一隻股票X。X股在上市時一共發行了100股,現價為每股10元。

  股民A擁有這些股票,這時股票市值為10×100=1,000元。然後A為了賺錢標價每股11元把這100股賣給了B,股民B掏出了11×100=1,100元獲得這100股。此時股票市值為11×100=1,100元,而A也利用價差賺到了100元。

  然後B聽到不利消息,怕11元賣不出去,決定每股10元賣出股票。而C不知道這個消息,花了10×100=1,000元買下了所有股票,截止此時。

  股票的市值為10×100元=1,000元,而相對於之前1,100元市值減少了100元。而這100元是誰得到了呢?

  明顯可以看到,是被A賺走了,是在股票下跌前拋售股票的那個賣家賺走了。

  同理,只需把以上的情節稍微擴充,就可以還原我們的真實情況:A代表的是在股票下跌前的一群賣家,B代表的是股票下跌前的一群愚蠢買家,而C更是一群承接爛貨的買家。

  賺錢的「投資高手」多數是掌握市場信息者,還有證券公司或投資基金的管理人員,尤其是操盤人等。他們會選擇某一時機「暗渡陳倉」,最終讓錢落到自己的腰包。而遊資、熱錢,由於這部分資金較大,在某些程度上有能力左右股價。

  4、極個別的散戶:股票市場里這群贏家還有誰?根據一般常識,我們可以得出部分推論:在這群人中,力量薄弱、操盤能力不足、消息不靈通的散戶,是絕不可能作為大比例存在的。

  而擁有龐大資金、強大團隊、豐富的第一手消息的大機構,更有可能是股價下跌前及時退出的贏家。

  當然,從中國有證券市場以來,也確實出現過從幾萬元到上億資產的投資幸運高手。然而,這隻能以數百萬分一來計。

  據統計,目前的A股市場中,持股市值100萬元以下的中小投資者佔到總數的99.4%,佔總市值50%。業界把這些人稱作散戶。這些散戶的資金,在世界證券史中有一個典型的名稱叫「笨錢」。

  專家沃爾特•白芝浩曾對「笨錢」做過經典的描述說,「這些我們稱之為『笨錢』的財富,特別龐大和熱切,它們若投懷送抱,便會造就暴發戶;它們若碰撞到誰,便有了投機者;它們如果迅速逃離,便留下恐懼和蕭條。」

  但這些中小投資者卻往往很天真,以為炒股一定會賺錢,或者說壓根就沒有虧錢的準備,買入賣出完全是人云亦云。

  現在被深度套牢,或收益腰斬,或本金虧空,很多虧到連自己的帳戶都不敢看了。幾番跌撞,幾多被套。於是,才知道:「人家賺錢,不一定意味著你也能賺錢。」

  買賣股票的時候是眾多買家賣家一起出價,看誰和誰的正好碰在了一起。如果市場普遍看好某支股票,更多的人都想把它買進來,願意把它賣出的人相對比較少——賣的人報的售價就會比較高,以滿足自己獲利的目的。

  買的人看到價位比較高,就會考慮買入是否合算,如果覺得合算,就可以報一個比上一次成交價更高的價位,達成一次新的成交價。

  這樣價格就逐步抬上去了反之如果股票不被看好,多數人希望趕緊拋掉,就會壓價賣,讓買方接收過去,價格就逐步被壓下來。

  股票的價格和業績有一定的關係但不是緊密相關,投機型的莊家手裡操縱著數十萬、數百萬股,股價即使只波動幾分錢,都會帶來巨大的資金變化,他們不會像中小股民那樣願意捂著等結果,而是會積極地尋求新的投機方向,因此一旦有苗頭某支股票今後可能會跌,就要在其成為事實之間趕緊出逃,反之就得迅速建倉。

  只有投資型的莊家,對某支股票買上百分之十幾到幾十的股份,等著最後吃紅利的,就不會隨意拋售。

  比如有1,000股,價格10元。如果有10人要買,且願意付出一定的溢價也能接受。結果願意在10塊這個價格賣的股票只有100股,有一個人手很快很高興的全買走了。

  然後其他9人看到沒有了,於是有個人提高了價格,說,10.1我買100股。正好只有一個人願意賣。於是他們又成交了。又沒有賣的了。於是又有人加價買,依次股價就漲起來了。

  根據市場的需求和銷售曲線。股價越高賣的量越多,反之相反。

  鳳凰股票君做的調查顯示,高達51%的股民表示牛市已經結束,僅36%的股民還堅信牛市仍在,13%的股民對此狀況感到迷茫。

  然而,儘管逾半數股民認為牛市已結束,卻依然有近4成的股民滿倉,空倉的股民僅20%。而這一輪暴跌之後,73%的股民表示自己已經賠錢了,此前上漲中的利潤已經轉化為虧損。

  即使有央行史無前例地同時進行降准降息雙響炮救市,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大煥城市化戰略研究院院長童大煥估計本次牛市,總體跌宕中下行趨勢已經難以改變。因為,理性投資者甚至包括上市公司股東已經紛紛抽血出逃。

  所以,股市本是一個投融資的場地,無奈不少A股的股民投機心態過重,把其當成賭場,終究,把自己的資產「蒸發」了,流到別人的手上。



閱讀詳情: https://big5.backchina.com/news/2 ... .html#ixzz3eaToXy3q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1: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