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虛擬接觸」讓休息變忙亂

[複製鏈接]

551

主題

681

帖子

3334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泰山不倒松

Rank: 4

積分
33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泰山北斗 發表於 2015-6-11 19: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台灣《中國時報》6月11日文章:在放眼望去等車環境、運輸空間與公眾場域中,大家都在滑著手機,眾人緊盯屏幕,當下環境卻成配角的奇觀,我們不得不感嘆,通訊科技已改變人類心理與外人溝通模式。
  頻繁與立即溝通,因為行動科技發明而成為「伸手出來,連結社群」的樣貌。社群程序APP的提示聲響,伴隨屏幕浮現光點,讓數字方式溝通的人們,無時無刻「微型協調」,用短字、符號、貼圖迅速安排一場當下計劃,在人多「訊號雜」情況下,隨時的事情也可能過度協調而走偏,誤會、翻臉、甚至霸凌污衊的產生。
  到底這種社交互動,社交網路增量,對我們的溝通質量產生改變,是讓人際關係更真實、滿足和正面?還是造成反向的淺碟化與孤獨感?
  社交互動的正面觀,行動載具中能隨時下載的APP程序,便利、效率和速度,在連網環境確立后,成為生活主宰工具,當程序一不好用,隨刪隨得,毫不費力。溝通過程,包含影像和聲音,隨著坐標提示,一股「身」立聲情境隨之而來,群組發布、已讀回饋,更讓手機社群溝通快、狠、准,這些溝通程序「加乘」我們的眼耳口,我們不用深思,在快想的過程中,就傳遞出去。
  也就是如此快速、帶有趣味、炫耀與掌控的特性,從小就跳進數字溝通的人們,內在「自我觀察」的導向過程,弱化殆盡。臉書、Line講究更新情境、別人在說什麼?做什麼?原本「靜止」觀察朋友,偶而做白日夢修復時間的探索過程,變成焦慮接觸與聲光連結的「刺激之旅」,而且分秒不停,到處想知道別人瑣事的「自我」,缺少時間與空間,喘息需求和想法。
  以往眼神的人際目視,是一種表演與修鍊的課程。但當數字溝通都存在於展演自己,修飾包裝自我的演出,如美角度自拍、風光場景的提示,都成為被量化自我的大數據。分享數、贊字數、推貼的數量、媒體讀取數,一大堆社群媒體資料庫,在搶奪我們關注自我、那個在線表象靠大數據充場面的自己。
  等車看手機,原本是在利用零碎片刻,觀察人群,獲得短暫釋放。但矛盾的是,偶而能片刻靜思的時空,卻益加忙碌,過動頻繁的「虛擬接觸」,結果讓休息變成相反。
  看到兩眼目視手機,對環境無感的人,讓我想起美國社會學家理斯曼所寫《孤獨的人群》一書,當前手機族已放棄「內心導向」摸索人際人味的企圖,更加關心「他人導向」的數位子民,更加回不去了。
頻繁回頭的人,走不了多遠。

148

主題

1282

帖子

1338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38
沙發
明媚水滴 發表於 2015-6-14 21:52 | 只看該作者
虛擬接觸的確有點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2: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