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首例人類「換頭」手術將實施

[複製鏈接]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ylelong 發表於 2015-4-11 19: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kylelong 於 2015-4-11 19:30 編輯

義大利都靈高級神經調節學會外科醫生卡納韋羅近年提出全身移植手術,即把病人的頭移植至新身體上,使其「重獲新身」。而全球首例人類換身手術最快明年開始,主角是30歲的俄羅斯計算機工程師斯皮里多諾夫。

報道稱,斯皮里多諾夫天生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肌肉停止發展,令他自小全身傷殘,骨骼畸形。他兩年前向卡納韋羅求助,希望移植健康的軀體,預計最快明年實施手術,但兩人至今仍只通過電郵及網上視頻通話聯絡,從未正式見面。

據悉,換身手術非常複雜,估計需36小時才能完成,成本達750萬英鎊,事後還要注射大量藥物抑制免疫力,以免出現排斥反應。

斯皮里多諾夫坦言手術風險高,感到害怕,但自己病情近年不斷惡化,開始難以控制身體,因此決定放手一博。他還表示,此決定已獲得家人支持。據悉身體捐贈者同樣來自俄羅斯,大腦已經死亡。

不過,由於換身手術風險甚高,醫學界對此存疑,美國神經外科醫生協會(AANS)的巴特傑爾醫生批評手術後果嚴重,甚至「比死更難受」,希望人們不要接受。


中樞神經切斷還能連上嗎?

用特殊物質將脊髓「融合」,顛覆「不可恢復論」需時間驗證

「技術層面,應該說腦移植是可以實現的。」任曉平說。他介紹,器官移植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發展,始終在進步,但手、頭這樣的複合組織的移植始終沒有進展,因為免疫系統的排斥性非常強,直到上世紀90年代,他當時在美國的研究團隊研製了新型的免疫葯,能夠成功控制免疫系統排斥反應,成功實現世界上第一例手移植手術,患者存活十多年。任曉平說,「這代表了複合組織的移植有所突破了。」

但頭部依然是全身最特殊的地方,頭部移植的最大兩個挑戰,除了因複合組織而產生的免疫系統排斥反應之外,另一個就是中樞神經系統的連接。

人腦與脊髓連接,組成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是整個神經系統的控制中心。和人體其他一些神經不同,中樞神經一旦被切斷,將不會生長,其功能得不到恢復。

對於這一問題,卡納維洛自信地解釋,受體和供體兩者的脊髓末端可以像兩束義大利面一樣絞起來,他將使用一種名為聚乙二醇的化學物質沖洗融合的區域,並持續注入好幾個小時,最終,這種化學物質可以像膠水讓兩端脊髓融合,就像衝過熱水后,兩段乾的義大利面黏在一起一樣。此外,還可以採用注入能夠自我更新的幹細胞的方法讓腦髓跟脊髓連接。

曾成功進行手移植手術的任曉平說,的確,傳統上認為中樞神經是沒法恢復的,「胳膊上的神經能接上,但中樞神經不能再生,接完了不能活,不能恢復功能。」但近十年科技發展在逐步推翻這個觀念,「比如用幹細胞,電刺激,特殊的聚乙二醇等,都在慢慢否定中樞神經不可恢復論,但這還需要時間驗證。」他說,挑戰中樞神經再生功能也是其所在實驗室當前最重要的研究。

「身首異處」是否可能存活?

腦部移植類似高位癱瘓,該類病患生命最多一般持續數月

在任曉平看來,卡納維洛能夠去挑戰現代醫學的「終極挑戰」,有著很大的勇氣,他說,如果能做成人腦移植的第一例,也意味著現代醫學的重大突破。

他表示,雖然這項手術在理論技術上可以實現,但因缺乏客觀的實驗室數據,還是存在很大的風險。腦部移植到目前為止也只有小鼠實驗,即使是他們所做的小鼠實驗,也只進行了短期的觀察,沒有長期的觀察,而到現在,也尚未有做豬、猴等更高級動物的實驗。

「免疫系統的排斥性反應還是要長期觀察才能出現的,術后不會很快出現。」他說,「中樞神經的恢復,也很有可能使得病人癱瘓。」

任曉平介紹,從目前骨科高位癱瘓治療的情況比較來看,很多人因車禍等原因致大腦和脊椎被切斷,這些病人中,「三分之一在入院前或到醫院后很快就死亡,三分之一入院幾個禮拜后死亡,還有三分之一在幾個月之後因為沒有中樞神經支配,產生併發症死亡了。」而腦部移植就是一種類似高位癱瘓的情況。不過由醫生有意製造的切割,可能在刀子產生的損傷上稍微得到控制。他認為,當前做腦部移植,手術當時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術后恢復意識及智力應該沒問題,但恢復身體感覺和運動功能不確定」,這也就是由於中樞神經功能未能或有可能即將突破的挑戰。

是否有違倫理,造出科學怪人?

學界:手術尚未有科研正當性

A和B變成了一個人,這個擁有A的頭腦和B的身體的人到底是誰?這一手術還面臨著倫理問題。

這個計劃遭到了醫學界、倫理界和不少媒體的強烈反對。美國神經外科醫學會主席說:「我不希望這事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我不會允許任何人對我做這樣的事,因為有很多事情比死還難受。」

「這是不是一個愚人節玩笑?」這是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倫理學家翟曉梅聽到此事的第一反應,「要不就是在炒作。」在她看來,這一手術風險很大,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翟曉梅認為,如果手術是為獲取科學知識,那是為了將知識應用在其他人身上,這時就必須做利益風險評估。如果是為了在臨床上解決患者的問題而採取創新性療法,翟曉梅說,那也需要提供「有道理的方法」,「不是科學家自己說有道理就行了,必須是醫學共同體公認的道理。」

不過,在任曉平看來,「人類醫學的進步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臨床常常走在倫理的前頭。」他說,自己20年前在美國做手移植手術時,當時也有非常多反對意見,說首先需要做大量實驗才行,「最後做成功了,很多一開始反對的人後來也認可了。」

那如果他的手術失敗呢?這可是生命。對記者的這一問題,任曉平回答:「那就接受失敗的風險吧,要挑戰世界難題,就得承擔相應的風險。」

生活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幸福是我們對生活的感受。今天我們的生活如何,感受如何,取決於我們自己用什麼樣的眼光和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image. Images may be subject to copyright. Learn More
周末魚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5: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