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猩球崛起》(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講述了一個命運更令人惋惜的類人猿——凱撒的故事。凱撒本是一個老年痴呆症藥物研究計劃中的實驗動物,因為藥物的原因而獲得了超凡的智力。它自小由人類撫養長大,與研究藥物的生物學家羅德曼和他患有阿茲海默氏症的父親住在一起。因為獸性大發,它被放入一個動物收容所,在那裡受到了無盡的凌辱。後來它揭竿而起,成為猩猩反對人類的領袖,偷出了可以迅速增長智力的藥物,展開了一場與人類的鬥爭,在金門大橋上演了一場人獸之戰。
從另一個方面來講,想讓黑猩猩像在《猩球崛起》中所描述的那樣,服用了可以提高智力的藥物就馬上變成和人類一樣的「天才黑猩猩」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在進化過程中,有很多限制機體進化可能的因素,我們稱之為「約束」。例如,機體表面和體積的物理關係,使得動畫片《馴龍記》(How to Train Your Dragon)裡面那種巨龍不可能存在於現實生活中。而在《猩球崛起》中,即使黑猩猩變得越來越聰明,他們手部的肌肉也會限制他們進行精細的運動,從而不可能使用複雜的工具。此外,和恩格斯的設想一致,靈長類動物的聲帶也會限制它們無法像人類一樣開口說話。黑猩猩的悲劇是否重演
兩個故事有著類似的開頭,卻有著迥然不同的結局。尼姆的結局是人類造成的無可逆轉的悲劇,《人猿星球》則是具有善意的科幻小說家給人類敲響的警鐘。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研究者因為尼姆等靈長類動物的悲慘經歷,開始反思應當如何正確地對待我們人類的這些富有智慧的「近親」,讓他們能夠和人類一樣有尊嚴地活著。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的著名靈長類動物學家弗朗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認為,這場靈長類動物領域的變革源於道德上的考慮,「正因為靈長類和我們一樣有著共情的能力——而我們絕不會為老鼠請命」。無論我們是人,還是類人猿,重要的是我們具有怎樣一顆心,能否共情彼此的悲喜,能否尊重對方的感情。編輯的話:最近美國國立衛生院(NIH)削減了對利用黑猩猩進行的生物醫藥研究的資助。由於經常曝光所帶來的認知偏差,黑猩猩的數量被人們高估了,事實上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他們很可能在2037年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