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崔永元評柴靜霧霾調查 一語中的

[複製鏈接]

5950

主題

8072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290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仲國民 發表於 2015-3-2 11: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 澎湃新聞網/日期: 2015-03-01


   原標題:崔永元談柴靜紀錄片:如果霧霾從此治好,還要有關部門幹啥?

  2月28日柴靜的霧霾調查《穹頂之下》攪動了輿論場,身在美國的崔永元也為這位昔日同事和好友點了個贊,他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直言柴靜的《穹頂之下》比自己的轉基因紀錄片拍得好。

  在柴靜的《穹頂之下》之前,2014年3月1日,崔永元發布了自己關於轉基因的調查紀錄片《轉基因報告》,記錄了美國轉基因食品的現狀,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提出質疑。

  從某種角度,崔永元和柴靜的人生軌跡在這一步上有著驚人的相似。兩人都曾是中央電視台的明星主持,卻都離開了令自己成名的主播台,走上獨立調查、自費製作紀錄片的道路。

  澎湃新聞:你看過片子了嗎?

  崔永元:看了,其實柴靜很早就告訴我她要拍這樣一部片子,因為我之前做了「轉基因」,也是放在網上播出,她也來和我聊過。

  我今天看完了,沒想到她拍得這麼細,功夫做得這麼深,這是我沒有想到的。我其實挺佩服她的,你別看她瘦瘦小小的,其實是一個內心特別剛強、很有定力的女人,要不然憑她的本事隨波逐流、去招搖早就不是現在這樣了。她確實是讀書人,有理想、也耐得住性子,非常難得。

  澎湃新聞:你們身上有很多相似性,都是主持人、同樣央視辭職、同樣自費拍了一部和中國民生息息相關的調查類紀錄片,你看了應該感受和別人不一樣吧?

  崔永元:雖然我拍的在前,但她拍的比我好。我的那部因為時間緊,拍的比較糙。其實我看完以後心情特別複雜。憑我對這些事情的了解,當然,我還不能確定她找到的這些依據是否能得出這樣的結論,之後還要多看。但我覺得作為一名普通的調查記者或者普通的公民、願意花這麼大力氣把這件事情盡量調查清楚,我就想問,我們那些相關的部門在忙什麼?

  柴靜問到的問題,包括得出的結論,都是在相關部門的研究里、或者負責人回答的,換個角度來講就是他們都知道。這裡面所有的來龍去脈他們都清楚。他們可以嚴格管理,制定規則,向更高的部門去呼籲,向公眾去傳播,用自己的手段在各種各樣的媒體上去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所有人面對鏡頭都表現得一臉的無奈,這個「我們管不了」、那個「制定得有缺陷」、那個「是拉動GDP的根本因素」,我覺得所有得無奈合起來表現出的態度,就是放縱。

  澎湃新聞:像片中一個山西的從沒有吸煙史的女病人被開刀檢查肺部,醫生只是推測出因為環境污染導致肺癌,調查類紀錄片是否應該拋出一個論點,就該找到確定的科學論證,而不是推測出論證?





  崔永元:這種根本沒有可能,像醫學上的探索,連醫學科學本身都無法給出結論,他們也只是推測,用數據和臨床說明可能性,或者說關聯性很大,僅此而已。你也知道我們現在醫學發展的程度,像肺病100%治癒的,幾乎沒有,可能只有一種,其他的都是緩解癥狀,用大家已經約定俗成的手段來治療。

  澎湃新聞:這部《穹頂之下》科普意義是否遠大於調查意義?我之前採訪過上海老科影導演項先堯,他對我說過他的一個構想,就是把像「霧霾」這樣的社會熱點問題,用形象的方式、多種的手段給觀眾講明白,柴靜片中的這部分表達還是很有效果的。

  崔永元:從調查類紀錄片來講,我覺得她的片子沒有問題。關於霧霾,她在我們以前了解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傳達了更有價值的信息,或者是以前似是而非的,她給了一些可參照的觀點。你提到項老師的設想,其實並不是一個人的想法,在國外會有公共頻道來做,像英國BBC、日本的NHK,他們大量的時間都是用來做這樣的事情,國內因為沒有公共頻道,所以沒有人願意做這樣的事情,我們就是做紀錄片,也要想著收視率,也要賣個好價錢,觀眾是不是愛看。他沒有那個為公共服務的意識,或者說他沒有責任和任務,而國外是有這個任務,每年必須50%或者70%來做這樣的事情,至於你做這件事怎麼能吸引觀眾,怎麼讓大眾接受,那就是你身為這行的人,有沒有這個本事而已。

  澎湃新聞:其實公眾話題也是有紀錄片人在做,只是一個普通紀錄片導演做了「轉基因」和「霧霾」沒有點擊率,但柴靜和崔永元做的就有點擊率。

  崔永元:但我們倆這樣自掏腰包的人也少。我覺得還是因為她所呈現的是中國老百姓關心的話題,就像我拍的轉基因也是,和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相關,你換個題材也不一定會關注。

  澎湃新聞:但這樣自掏腰包的可持續性在哪裡?花了一年辛苦製作的片子,然後是一個星期的集中討論,可能半個月後就沒人再提起了。

  崔永元:你說的這個問題就和片子中反應的情況是一模一樣的。比如環保部門去抽查了,或者評衛生城市了,大家都會激動萬分,如果沒有這些事情呢,寧肯平庸,寧肯不作為,因為政府部門已經形成了這樣的慣性和惰性,我們靠個人的力量是改變不了他們的。其實我和柴靜私下也在說這事兒,我們作為一個公民,我們自己能做什麼?其實我們主要考慮的是這個,當然知道沒有什麼用,對政策的改變更沒有什麼用,大家看看也就完了,但沒有什麼用也不應該不做,無利可圖的事情總得有人做。

  我當時做大貨車對北京污染情況調查時,連續做了15天,助手開車,我來拍攝,每天拍到凌晨。做完15天,我把材料彙集到管理部門,管理部門和柴靜片中表達的如出一轍;比如市政晚上是可以查大貨車是不是沒蓋好?是不是往下掉渣土?但是他沒有攔車的權利,攔車只有交警才能攔,但是交警又不管這些,大貨車有車牌又正常行駛,沒有違反交通規則,按他們的說法,必須得有三個部門聯合執法,怎麼可能呢?怎麼可能三個部門天天聯合執法呢?當你聽到這些結論時,特別沮喪,不是沒人發現問題,就是解決不了。

  澎湃新聞:她女兒患病這事你知道嗎?

  崔永元:我也是看片子才知道。但是女兒出生她是告訴我了的。

  澎湃新聞:有很多人對她把「女兒患病」放在片中提出了質疑,你怎麼看?

  崔永元:柴靜的片子上線第一天,像關於「女兒患病」的指責只是第一輪,我是覺得他們想得太複雜了。在看完片子找不出什麼下手的地方的時候,這個比較容易,兩天之後就會過去,就會有新的不停地爆出來。你看吧,之後的質疑聲和辱罵聲會越來越多。有意無意的,你的片子會觸碰到利益集團的利益,你讓這些人沒有臉面,耽誤人家賺錢陞官,那你就會成為被攻擊的對象,甚至一些科學家,一些學者也會自覺地加入這個行列里來,會有人找出片中的某個數據質疑這個不準確,那個不靠譜,會有一堆人冒出來。就像當時我的紀錄片一出來,他們最後沒得說了,就說你採訪的不是主流科學家,甚至有人造謠說,你採訪那人是你雇的。

  澎湃新聞:你有沒有給柴靜介紹什麼經驗?比如說片子上線后可能會遇到什麼狀況之類的。

  崔永元:我說了,我當時就建議她公益播放,不建議她把片子賣給誰,就這一條他們會噁心死你,我建議她就自費製作,公益播出。

  澎湃新聞:接下來,還會去做嗎?

  崔永元:當然做,轉基因我又拍了一年,我們這樣的人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可能別人也奈何不了我們,再攻擊和謾罵,用什麼招術都沒用,只能激起我們的鬥志。我們這種人是童心未泯,明知不可為、非要上火山。

  還有,我認為《穹頂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啟蒙作用。柴靜的紀錄片,可能是她職業生涯中很重要的一步,但與對於國家霧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計。你可以推斷一下,假如柴靜拍了一個深入淺出的紀錄片,讓所有人都明白了霧霾的原因是什麼,從而導致霧霾被徹底治理,那你說我們要那些部門幹嘛用啊?

  所以,還是那句話,調查記者不是影視明星,她不是在別人掌聲鮮花下生活著,她的榮譽感來自於她對自己職業的尊重,這是最重要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11: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