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別讓「混得不好」阻斷遊子歸鄉路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5-2-10 09: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8日凌晨6點,一對父子從重慶沙坪壩青木關出發,安全抵達老家湖北省黃梅縣龍感湖農場。此前,33歲的兒子小陳,因為「混得不好」,15年沒和家裡聯繫,以致戶口被註銷。后因辦理一張臨時身份證,重慶民警得知他恐歸15年,通知了家人。派出所里,父子抱頭痛哭:「兒子,你怎麼十多年不聯繫家裡啊,你媽媽眼睛都快哭瞎了!」(《重慶晚報》2月9日)

  恐歸族不鮮見,但像小陳這樣15年不回家,甚至連電話都不給家裡打一個,有如人間蒸發,乃致戶口被註銷,著實罕見。恐歸恐到這種地步,已經是一種病態,可悲可嘆。

  對於年年春節被媒體熱炒的恐歸族,有一種觀點是,「恐歸」是一個偽命題——囊中再羞澀,也不至於買不起一張火車票;春運再擁擠,也沒見幾個農民工回不了家……總之,一切都是借口。小陳的故事,為指責恐歸族增添了新的口實:15年不回家,讓父母長期忍受「喪子」之痛,此乃大不孝,已經喪失了為人之子的最起碼的親情倫理。

  然而我以為,15年不回家只是個極端案例,並不能給所有恐歸族扣上「不孝」和「有病」的帽子。真正具有普遍意義的,是小陳的恐歸原因——「混得不好」。買不到票是借口,工作忙是借口……但「混得不好」並不是借口,而是很多恐歸族害怕回家的真正原因,小陳的故事只是將這個原因放大到了近乎悲劇的程度。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一再叮囑:什麼東西也不要買,家裡啥都不缺,只要人回來就行……然而,真的就能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嗎?在外混得好不好,就算父母不在乎,可街坊鄰居呢?七大姑八大姨呢?小學中學同學呢?

  經常是人還沒回去,老家的親戚鄰里就已經打聽明白了,誰坐飛機,誰擠火車,誰開小車,清清楚楚。親戚見面,長輩們念叨的是誰家的孩子混得好,誰家的孩子掙錢多,誰在城裡買了大房,誰當上了科級處級,誰幫老家人在外擺平了多少事。同學聚會,觥籌交錯之間,攀比的無外乎也是這些。

  本來,一個人掙多少錢、買多大房、有沒有升職都是很個人的事情,但春節回家就好像是一次閱兵,你必須接受親友的全面檢閱。這個時候,「君子固窮」只能是一種自我安慰,就算你可以不在乎親友審視的目光,也很難不顧及父母的感受——你「混得不好」,更多的不是你「沒臉」,而是父母「沒臉」。

  現如今,「春節回家」並不只意味著團圓和共享天倫,還意味著你將被置於一種家鄉人普遍認同的評價體系,而我們的傳統一向是,「混得好」就是衣錦還鄉,足以光耀門楣;「混得不好」則無顏見江東父老,被眾人明裡暗裡鄙視。至於什麼叫「混得好」,標準似乎只有一個,那就是成為「人上之人」,有一大堆可以拿出來攀比的業績。而這些業績,要麼關乎金錢,要麼關乎權力,唯獨無關個人內心的幸福快樂。

  如果每次春節還鄉都搞得像一場述職報告,「回家」就變得十足令人恐懼。畢竟,大多數離開家鄉在外打拚的遊子,只是人力資源市場上自食其力的普通人,甚至還有許多像小陳一樣「混得不好」的人,自然會在「人上人」的考評中倍感壓力。

  「恐歸」不是一個偽命題,在今天的時代,它是一個有些沉重、必須正視的社會問題。「家」也好,「故鄉」也好,都應該是一個讓人放鬆身心的所在,希望有一天,「回家」對所有人而言都只是「回到家裡」這麼簡單,不再背負過多的世俗期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20: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