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最美古村:培田古民居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5-1-29 10: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故土難離昨日離,鄉音不改何時歸。

  我們大約是在午後2點左右到達的培田村,村口一塊新石,上面簇新的幾個鮮紅大字:培田古村落。石后探出幾支梅,花艷葉無影,正是好時候。站在梅樹下,有暗香涌動,前方一株參天大樹,樹下一牌坊,能清晰看見「恩榮」二字,下面的對聯寫得鏗鏘有力蕩氣迴腸,右邊一架水車,仍然嘎吱嘎吱地響,似乎是為了不辱使命必須要死而方休才算對得起誰。

  去培田需乘火車到龍岩,然後換車走縣道,再改鄉道,如此才能讓人在見到如此龐大齊整的古民居群落時格外震驚。

  在接受過那梅花香與水車響共同構築的聲色世界的洗禮后,我們穿過牌坊,身前身後,彷彿一步千年。

  進村的石子路被風雨磨得光華碩碩,誰能想到這條並不通直的石子路當年卻是車輦隆隆馬蹄聲不斷的官道?這條路連著連城和龍岩,通上杭與長汀,一直到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都是閩西交通要道。此處還有個河源溪,從河源溪上船可到汀江,汀江是閩西地區最大的一條江,號稱客家人的母親河,她與梅江匯合而成韓江,再經潮汕直入南海.換言之,今日深閨小村培田,曾經離整個世界都那樣近。

  如今的河源溪水已淺,渡口雖仍在,卻是一派敗落景象。一條陸路一條水路共同構成的黃金通道隨著交通的發展漸漸被冷落,曾經要塞上的渡津培田亦隱退到了歷史的身後,這也就解釋了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份震驚之由來。

  客從四面來,經培田再向八方去.依託良好的地理區位優勢,鼎盛時期的培田雖然不過百十戶人家,卻擁有百餘座豪宅大院.彼時,她擁有店鋪49家,包括織布廠、印染廠、造紙廠、火藥廠、槍廠,甚至還有錢莊、銀庫、賭場和當鋪,第三產業如此發達,活脫脫是繁華都市的縮影.培田那樣小,這份濃縮的繁華便顯得尤為璀璨。

  要想富,先有路,是培田興旺的根本原因。富裕了的培田人像任何一個有錢人那樣幹了兩件事:一蓋房,二發展教育。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官道一改,培田的江湖地位一落千丈.但是,假設水路陸路繁忙至今,培田古村還能躲過那歲月的劫難尚能安好么?祖先給這個面積只有13.4平方公里、村民不過一千餘人的小村落留下的這筆巨大的遺產:一條千米古街、三十幢大宅、二十一座祠堂、六處書院、四處庵廟道觀、兩座跨街牌坊,我們這些800年後的人是否能得以觀瞻就成了一樁懸案了。

  再說教育。這裡初始的學堂有十倍山學堂、岩子前學堂、白學堂書館以及業屋學堂,最後諸校合併成南山書院。對於培田的子弟,不分貧富,一律免費入學,並給予獎勵政策。培田人辦學的成就顯而易見:從明成化到清乾隆年間,培田出了一百九十一位秀才,從乾隆三十年到光緒三十一年,又出了一百二十人。

  值得額外一提的是,村中有座容膝居,一個不大的院子,是在別處難以見到的女子學校。換言之:女子性教育學校。培田的女子們不僅要知書達理,還要懂得夫妻恩愛,都是奔著出得了廳堂上得了婚床的極品女子去的,真真了不得。牆上的「可談風月」四個大字依然清晰,彷彿能聽見鶯燕嬌俏之聲,但關起門來再浪蕩出了門去,依然要低眉斂目屏氣收聲小碎步走起的吧。

  牆裡牆外,原本是兩個世界。

  經濟的發達促成了教育的發展,而讀書,讓富裕的培田人看上去不似那些一夜暴富的土豪們滿臉粗鄙,反應在實處,就是那些優雅美好的建築,一石一瓦,毫不含糊;一桌一椅,皆有講究。一板一眼裡埋藏著春秋。如今東南沿海一帶的農民已然富裕起來了,但你去看看那些房子,外表一律崇洋且無個性,內里更是看不見一絲一毫詩意棲居的影子,這一點甚至還不如東南亞一些落後國家貧窮的鄉村,他們窮,但是茅舍里仍然透露著生活的審美。

  歷史從來不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若去梳理,必然都能尋蹤。但是,尋蹤,豈是匆匆過客能體味的?要見風景,必得離鄉遠行。要知因果,只能埋頭深究。但是,但凡走過這裡的,誰能輕易忽略這樣一個培田?

  你我不能,舊時那些或因升遷或遭貶或是純粹閒遊經此的文人官員也不能。想來,他們也會詫異於培田的氣度,繼而心生愛慕,於是任性地在有著九廳十八井的官廳里小住幾天啥也不幹就發發獃也是極好的。其中便有跟和珅斗得死去活來痴纏不休的一代才子紀曉嵐。紀先生當然是見過世面的,但他還是臣服在培田的石榴裙下,興緻所至,寫下「渤水蜚英」四字,至今還掛在培田的門頭上。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培田作為要塞重鎮的使命已經完成,如今,她甚至是破敗的,但卻是恰到好處的破敗,是一種未被再被往深處破壞的良好保護:我們一方面可以感受到她曾經的繁華與美好,另一方面又不影響我們去感慨歷史的滄桑與殘酷。更難得的是,在培田的保護與發展上,當地政府並沒有強勢介入借打造開發之名行破壞之實,他們很謙虛又很聰明地引入了一大批NGO組織,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士去做,從而使得培田依然質樸,接地氣。

  我們並不期待所謂的華麗轉身,我們只是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依然能夠通過培田感受到傳統之美。

  ————————————分割線——————————

  這條不起眼的溪流叫河源溪,從此處上船可到汀江,汀江是閩西最大的江,汀江與梅江匯而合成韓江,再經潮汕直入南海,在水路擔當交通要責的年代,她意義非凡,培田便是因為地處必經之黃金通道而繁華。如今,河源溪淺,曾經熱鬧非凡的碼頭已經車馬不見,假設,這條水路繁忙至今,培田古村尚能安好躲過那歲月的劫難么?

  

  村口,一座高大的青石牌坊,上書「恩榮」二字,一幅對聯鏗鏘有聲:世有風毛疊荷宸慈頒紫綍,身隨豹尾曾陪仙杖列黃麾。附近一株寒梅開得正好,暗香浮動處,一架古老的水車孜孜不倦地發出嘎吱嘎吱的響聲。

  心,一下子靜了下來。

  

  那梅花香,那水車響,共同構築的聲色世界,彷彿是對你我即將進入某個神秘地界的洗禮。

  跨過去,身前身後,一步千年。

  

  培田的祖先給這個面積只有13.4平方公里、住戶僅三百多家、村民不過一千餘人的小村落留下一筆巨大的遺產:一條千米古街、三十幢大宅、二十一座祠堂、六處書院、四處庵廟道觀、兩座跨街牌坊。

  

  

  

  腳步踩在這樣的青石板街上,心裡真是說不出的妥帖。

  

  每次走過時都會止不住地想:在那巷道的最深處會藏有怎樣的旖旎?而在拐角處,我又將與誰擦肩?

  

  

  斜陽暖處,一白髮老嫗倚於門框,心無旁騖地清點一天的收入。

  

  如今看來,培田是一個身處偏地的小山村,她以一村之體撐起如此輝煌的建築群落,這種反差,實在是令觀者震驚。

  歷史從來不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若去梳理,必然都能尋蹤。但是,尋蹤,豈是匆匆過客能體味的?

  要見風景,必得離鄉遠行。

  要知因果,只能埋頭深究。

  

  宗祠里的古戲台,唱了千年的戲,如今,還會哪一出?

  

  一桌一椅,皆有講究。一板一眼裡,埋藏著春秋。

  

  舊時的建築,於細節處亦彰顯著雅緻與美好。

  

  

  吳家大院原名灼其堂,始建於清末,成於民國初年,佔地1200多平方,原本已搖搖欲坍塌,2005年經修繕如舊,始有今日氣象。這裡也是村裡唯一一處正規住宿地,公開價格是60-120元/晚不等,可以講價。

  

  院子里一木樁,不曉得原本是作何用度,也許是晾衣服的,也許是曬菜葉的,到了小豬村婦這裡,就變成了練武功的詠春木樁了。皇帝鼓勵:好好練,以後闖蕩江湖維護世界和平什麼的就拜託你了。

  

  看到糍粑的時候,皇帝是站在村婦身後的。所以,村婦接過大姐的貨之後,沒過大腦就叫了一聲「給我錢。」

  眾人一愣,哪有拿人東西還管人家要錢的?首席村婦就該欺負一般村婦么?!

  婦回頭,皇帝已不見,最後是同行的龍岩旅遊局黃局黃大姐付了錢。

  自此,得一新外號:給我錢。

  真是難為情。

  

  梅花樹下有破椅,搖搖擺擺很愜意。

  

  對稱結構里,有著對生活安穩最詳細的嚮往。

  

  光從藻井裡斜著射將過來,溫暖了誰的眼?

  

  在培田的開發和保護上,有著諸多NGO組織的身影,她們引導著村民,在不破壞歷史和傳統之美的前提下,改善著村民的生活。

  

  這些沾染了數百年的老房子里如今依然充滿了煙火氣。  

  

  

  

  造型獨特的鍋蓋  

  

  聚精會神看電視的老人

  

  容膝居,一個不大的院子,是在別處難以見到的女子學校,換言之:女子性教育學校。培田的女子們不僅要知書達理,還要懂得夫妻恩愛,都是奔著出得了廳堂上得了床的極品女子去的,真真了不得。

  牆上的「可談風月」四個大字,彷彿能聽見鶯燕嬌俏之聲,但關起門來再浪蕩出了門去,依然要低眉斂目屏氣收聲小碎步走起的吧。

  牆裡牆外,原本是兩個世界。

  

  

  村婦很得意的一張照片。沒有因為所以,就是喜歡。  

  

  一牆開兩門,造型迥異,聽了一耳朵,據說是男女廁所。

  

  培田是個有文化的村子,在這裡,你每一步踩到的不僅是歷史,而且是有深刻寓意的歷史。

  這個圖案你看出來了嗎?  

  

  這個是龍鳳呈祥。

  

  整個村莊幾乎聞不到商業氣息,有幾家店鋪,賣得最多的是手工薑糖。

  

  以及一些取材於自然的手工藝品。  

  

  故土難離昨日離,鄉音不改何時歸。前路莫測,留個影先。  

  

  趕牛荷鋤歸  

  

  專註剪紙的老太太,那麼好看。  

  

  和諸位老爺爺一起代表培田古村歡迎你喲。  

  

  衝冠一怒為紅顏。  

  

  

  諸位圍觀的雞友,你們如此淡定地隔岸觀火,真的好么?  

  

  咱倆住在這兒,一人一條街。如何?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1: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