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郎咸平:今天中國經濟困局的深層次原因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5-1-28 08: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各位朋友,呈現在您面前的這本《郎咸平說:中國經濟的舊制度與新常態》,是我繼出版《郎咸平說:中國經濟到了最危險的邊緣》和《郎咸平說:改革如何再出發》之後,第三本系統論述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中國發展路線圖的作品。我在這本書中,試圖告訴各位,我對新常態與其他專家有完全不同的理解;我預測,新常態對國家、企業和個人,乃至世界格局的影響,將遠遠超過鄧小平「南方講話」。我對此持謹慎樂觀態度。當然,我的預測以「全面深化改革」成功為前提。

  眾多跡象表明,中國經濟已開始步入新常態。我注意到很多學者和官方機構對新常態所做的闡釋,告訴各位,他們都是就現象論現象,並沒有抓住新常態的本質。我的理解,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本質,就是透過改革,逐步使中國成為一個正常的市場經濟國家,從而實現國家經濟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我一直認為,市場經濟體制不單純是經濟制度問題,更是國家治理社會的最有效的治理方式,因為市場的本性就是自由、平等、公平、競爭和博弈合作。所以我們看到,習近平主導的「全面深化改革」透過「三板斧」,使中國經濟逐步進入了新常態:第一板斧,簡政放權,釋放市場活力,就是所謂的「習李新政」;第二板斧,透過三中全會《決定》,確定了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決定性作用,釐定了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其核心是壓縮行政權力,還私權給公民和企業,即所謂的「法無禁止即可為」;第三板斧,透過四中全會《決定》,規範那些被壓縮的公權力,以實現所謂的「法無授權不可為」和「法定職責必須為」的法治目標。

  儘管如此,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我依然認為,四中全會《決定》是一個為市場保駕護航的政策。這些就是我在本書導論《重塑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以新常態革除舊制度》所闡釋的主要觀點。不認識到這些,我們就無法理解新常態,也無法判斷中國將走向何方。如果「全面深改」取得成功,中共將實現自執政以來的第二次自我革命。第一次當然是鄧小平先生主導的「改革開放」。

  中國要進入正常市場國家行列,還有漫長的路要走。我們看到的是,政府過去一直在做市場的主體,而不是做市場活動的裁判和監管者,這是導致今天中國經濟困局的深層次原因。關於這方面的話題,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我過去出版的《郎咸平說:中國經濟到了最危險的邊緣》。所以我們當前改革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清除阻礙建立正常市場經濟秩序的舊制度,這就是本書第一篇「革除阻礙改革的『舊制度』:那隻伸得過長的手」闡釋的內容。在本篇里,我從國企壟斷、權力腐敗、金融壟斷、政策樓市、土地財政、政府監管失責等方面,說明政府在市場方面越位和缺位的災難性後果,並以此證明一個由政府操控的市場一定不是一個好市場。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我們看到了執政者們在2014年連出四中全會《決定》、新《預演算法》和「43號文件」三記重拳,以釐定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這就是我在本書第二篇「政府出重拳,為市場保駕護航」闡述的內容。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43號文件」。各位曉得這個「43號文件」有多麼重要嗎?它將使地方政府徹底喪失投資能力,迫使地方政府從投資型政府轉型為服務型政府,「地方政府公司化」趨勢將會得到基本遏制。我預測,「43號文件」將成為釐清中國政府與市場關係的里程碑性文件。請各位一定要記住和領會這個文件。這三記重拳是以政策、法律、法規的形式,釐定了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非常了不起。關於釐定「政府與市場邊界」的系統性思考,各位可以參閱我過去出版的《郎咸平說:改革如何再出發》一書。

  既然如此,那麼政府這隻「有形的手」該用在什麼地方呢?我認為,政府的精力應該放在建立「有效市場」方面,一個沒有壟斷的市場才是一個有效的市場。這就是我在本書第三篇「有效市場:改革開啟攻堅戰」要討論的內容。一個有效的市場應該是破除壟斷、公平競爭的市場。在本篇里,我評述了2014年政府在價格改革、電力改革、電信改革、金融改革、國企改革等方面的大動作。為什麼說是「大動作」呢?因為這些改革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未完成的改革,為什麼呢?因為難,所以我將其稱之為「攻堅戰」。如果政府能夠採取有效措施,避免形成新的壟斷利益集團的話,我對這些大動作的改革,在總體上給予積極的評價,並對改革的結果持樂觀的態度。為什麼?因為這些改革,是在反腐敗的大棒下進行的。

  打破壟斷的改革已然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一個去除壟斷,充分競爭的市場生態,才能真正孕育出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我一直認為,調結構、產業升級轉型的主體是企業,而不是政府。政府要做的是,營造出一個「法無禁止即可行」的營商環境,營造出一個「充分競爭、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營造出一個保護私有產權和知識產權的法律環境。本書第四篇「中國產業新常態」要討論的,就是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中,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該如何轉型升級。我以互聯網、通信、高鐵、汽車、電子等產業為例,說明企業轉型升級、增加競爭力的背後邏輯,供各位參考。

  一個有為的政府,不僅應在國內市場為企業營造一個好的營商環境,而且應該像美國那樣,在國際上為本國企業營造一個好的營商格局。過去,我們在這方面吃的虧太多了。令人興奮的是,在2014年,我們看到了新一屆政府在國際經貿關係方面的大手筆布局。無論這些布局的最後結果如何,我都看到了一個有為政府該有的動作。這些布局,改變了我們過去被動接受規則的困局,而是主動亮劍,開創了主動布局、創製規則的新局面。這就是本書第五篇「攘外是為了安內:國際經濟新布局」要與各位討論的內容。

  好了,各位朋友,這就是我對中國經濟新常態背後邏輯的理解。新常態建立的過程也是破除舊制度的過程,這是一條荊棘遍布的道路,但是我們沒有選擇的餘地。

  在這裡,我要感謝我的學術助手馬行空及其率領的團隊,沒有他們的資料提供和初步研究,就不會有本書的出版;同時也要感謝東方出版社的編輯們,他們研究性的編輯工作,也為本書增色不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3: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