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洛杉磯:天使之城?魔鬼之城?

[複製鏈接]

1311

主題

1354

帖子

2644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64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ilkylove 發表於 2015-1-23 05: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洛杉磯是我最喜歡的城市,第一次時愛上它,第二次時迷戀它,第三次時覺得曾經滄海……但洛杉磯真的適合生活嗎?對於非富豪的中國人來說,這肯定不是一個讓人心淡的城市,它充滿了野心和慾望,支撐起千千萬萬個淘金者的夢想。作為一個非久居的旅人,這裡寫的不過是我觀察的關於洛杉磯的橫切面,我不願意這一篇文章淪為純粹的遊記,只是想從財經+時尚的社會現象角度來寫一寫這一座天使之城。


如果說美國的小村鎮適合讓看盡百態的逃亡富豪們隱居,修修草坪、騎騎單車,忘記前世今生,歲月靜好,那麼,洛杉磯絕對與此無緣。它是浮華的,殘忍的,充斥了太多的繁榮,太多的追逐,但又在冥冥之中,用一隻命運之手嘲弄著所有懷揣夢想的蓋茨比們,在安貧樂道的時候往人心裡注入慾望,在志得意滿時又將你打趴在地上。

1號公路

如果將美國東海岸的城市群比作一個清高固執的老婦人,那麼洛杉磯所在的西海岸城市群大抵像一個穿著大花裙子的年輕女子,她的膚色偏深,舉手投足之間熱情洋溢。

一號公路貫穿了美國的西海岸,有人說它是修在畫里的。以舊金山為起點往南而去,中途插入亞利桑那州和內華達州,經過著名的賭城拉斯維加斯,領略大峽谷令人凝神屏息的壯美,如果時間充足,可遠至鹽湖城和黃石公園一線。繼而返回加州,從洛杉磯一路向南,沿線風景宜人,一邊是峭壁,另一邊是懸崖,直至美國與墨西哥交界的聖地亞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如果夠幸運,在一號公路上,你還能遇見大塊頭的皮卡、SUV、哈雷機車,也有開敞篷車的真正的名媛貴婦,上了年紀的女士,包著橘紅色的絲巾,戴著墨鏡,手上的鑽石隨著陽光一閃一閃,儼然格蕾絲·凱莉的黃金時代。


洛杉磯的市名來自西班牙語,意思是「天使」,1769年8月2日,天主教聖母節的第二天,西班牙遠征隊為尋找開設教會的地點來到這裡,1781年洛杉磯建鎮,被命名為「天使女王聖母瑪利亞的城鎮」,后簡稱為「天使之城」。


從形式上來看,洛杉磯擁有市縣等各種體制的設立,但從形態上來看,洛杉磯是一個由接近100個同核城市組成的大都市。這些城市緊湊有序地排列在接近1萬平方公里的長方形地塊上,輪廓鮮明。大量的移民使洛杉磯成為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國際城市,少數民族佔全市人口的一半左右,並擁有眾多移民社區,其中,華人主要聚居在聖蓋博山附近的亞凱迪亞市。


冒險家們

對於這一座充斥著野心和慾望的城市來說,這裡的冒險家大多是華人、來自東南亞或者拉美的移民,他們從異國而來,或許本就一貧如洗,或許本是有產階級,去國離鄉的原因不同,過程更是迥異。他們的血液里需要認可,一種在異國實現征服感的認可。

新移民們在這裡憧憬著躊躇滿志的未來,在勢利的城市裡虛與委蛇。男人們喜歡在周末時去拉斯維加斯玩上幾局百家樂,妄想著不費吹灰之力的財富,女人們則忙著去梅西百貨買裙子,這是洛杉磯教給她們的生存之道。機會藏在洛杉磯移民們充滿慾望而又不得不安守本分的生活里,他們閉上眼睛,想象著美國夢裡的巧克力、鑽石、豪宅和遊艇。

沿著大字型大小的美式指路牌,行駛在洛杉磯空曠的郊區,在加油站的旁邊總能看到一些打著英文和外文的雙語餐館,這些餐館往往是由老移民們開辦。我曾和一家越南餐館的主人攀談,他是祖籍海南的越南華裔第二代,在20世紀70至80年代的越南排華熱潮中被迫逃難,幾經輾轉遷移至美國。他和他的難民朋友們,從峴港坐木船到香港,很多人在途中生病甚至死去,屍體用白布袋裝了,在儀式之後,被直接扔進海里。他苦笑著戲言,有一些「黑奴流浪記」的感覺。

唯一不同的是,美國軍艦到達了太平洋的中心來歡迎這些越南難民,美國政府出於人道主義,採取分散的方式將越南難民們安置下來。其中,洛杉磯南部的橙縣是美國最大的海外越南人聚居地,但出於族裔衝突的考慮,逃難到加州的越南華裔大多數選擇居住在洛杉磯的老唐人街。

對於大多數來自越南、寮國或者其他東南亞地區的難民來說,他們在當地時,往往是富庶的有產階級,而到達美國之後,難民們往往一貧如洗、身無長物,除非是技術移民,否則他們只好和老的華人族裔一樣,投身於餐飲業、美容業等傳統路徑依賴的服務產業,比如,這些開設在加油站旁的越南河粉店,或者在凌亂的唐人街的中國料理。

此外,洛杉磯還有另一類真正意義上的冒險家,他們膚色不同,國籍各異,如果你在夜間的洛杉磯市中心、或者韓國城遇到他們,請千萬配合。因為這裡沒有小偷,只有搶劫犯,千萬不要對持槍的冒險家抱有幻想,在洛杉磯,他們真敢為了10美金開槍。

「嘉莉妹妹」

在這樣一座魚龍混雜的繁華城市裡,窮人改變自身的選擇亦能得到尊重,似乎只要勤勞、踏實,比如在中國餐館擇菜、洗碗,亦能靠著微薄的薪水找到一條活路。但是相對於美國的其他城市,這些外來者在洛杉磯,更難獲取成功,所以在洛杉磯等美國西海岸城市,常常出現一些外來女性用婚姻換取綠卡的案例,而且司空見慣。沒有辦法,在任何一個成熟的社會體系里,所有的要素分配已經完成,在利益格局形成之後,外來勢力要奪取一杯羹湯,必然要經歷一番充滿艱辛的奮鬥歷程。

我喜歡將旅途中遇到的一些女孩,叫做「嘉莉妹妹」。從一個城到另一個城,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所有前塵往事都拋在腦後,對於這些年輕漂亮的貧困女孩來說,重新開始,帶著原始的野心和慾望,衝破這一座城市的桎梏,是她們的特權。


有這樣一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嘉莉妹妹」。她來自中國中部的一個省份,長得不美,但熱情、陽光,也很聰明,是那種讓人過目不忘的女孩。所有的人都能看出她是一個目的性明確的人,這一個特質放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個優點,也是一個缺點。鄧文迪是她的偶像,當時,鄧文迪還沒離婚。作為一個嚴苛的女知識分子(此處為貶義),我甚至忍不住當面嘲笑過她和我一個朋友的一樁速食「愛情」。當然,她很可愛,也很坦蕩,並且帶著天真的毫不掩飾的慾望,典型的ABC dragon lady。

後來,我又結識一個鄰居——一位帶著一個男孩的中年女人,她很漂亮,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漂亮,圓臉、杏眼。有坊間議論說,她其實是某位「裸官」的小三。無論如何,她一直很照顧我,包括開車去超市購置一些生活的必需品。她告訴我,很多來自外國的大學生,如果家境一般,無論男女,都會做一些陪游的業餘工作,以補貼家用。近年來,洛杉磯繼舊金山之後,儼然已成為中國富人最喜歡定居的地方,因此各個國籍的「嘉莉妹妹」類似於中國的嫩模經濟,也應運而生。

本土價值觀

和紐約的沉澱穩重相比,洛杉磯雖然不及拉斯維加斯的紙醉金迷,卻也是浮誇的,帶著油墨香的美元味道。但和當代中國不同,美國的社會體系已然超越了唯結果導向論的浮躁階段,從一個旅人的角度來看,對於金錢和權力的崇拜,美國人也好,美國的媒體也好,大都帶著一種坦蕩的姿態,而不像在中國當下,大眾對於權、名、利的追逐,都統統籠罩在一層遮羞布后,以沒有信仰的姿態匍匐哀求。

對於一般美國人來說,包括洛杉磯的本土居民,若不是胸懷大志,或者被迫承擔起家族使命,即便出身世家,畢業名校,最大的快樂也不過是打一份工,過一段自由而快樂的人生,總結為三個字,就是「做自己」。沒有豪車、大宅等殘酷而現實的物質標準用來衡量中年人,也絕對沒有人會指著一個白髮蒼蒼的不知名記者說:「瞧,這是一個失敗者。」


我曾到訪一戶美國家庭,父親是一個公司的職員,母親則是家庭主婦,偶爾做一些業餘設計貼補家用,一兒一女,都是金頭髮的基因,上的是公立學校,一所本土學生佔大多數的公立學校。小小的兩層公寓,有一個開滿花的不足3平米的小院子,車庫兼任健身房,廚房很大,烤箱里的吐司發出「噼噼」的聲音,客廳很溫暖,沙發是美式的簡潔范兒,牆壁上有孩子們從小到大的照片,桌子上還有獎章……是不夠奢華但絕對溫馨的典型美國家庭,按著一條簡單的軌道運行著,即便只是一位偶然闖入的外來者,也會深深感受到一種業已成熟的價值觀背後那種簡單純粹的快樂,這樣的美式價值觀或許缺乏強烈的進取心,但恰好是這一個缺陷,才給人一種依戀之感。

幾乎所有用心領略過美式價值觀的中國旅人,都會被如此簡單純粹的生活方式所帶來的快樂感染,當被摩肩接踵的人流裹挾行進在上海的淮海路上,當在人頭攢動的北京地鐵等待下一班呼嘯而來的班車,當在廣州大道的堵車隊列中無力地看著綠燈亮起來,總有那麼一束野心勃勃的陽光就在瞬間照亮疲倦的人生,它來自「天使之城」洛杉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06: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