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國籍化身成一座圍城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舟行天下 發表於 2014-12-24 11: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對很多美國富人和僑居海外的綠卡族來說,美利堅身份曾經是他們的人生驕傲和終極夢想,如今美國國籍成了一座圍城,外面的人削尖腦袋想進去,裡面的人「累覺不愛」想出來。美國各個族裔的一些富人正在「逃離」美國。
美國財政部24日數據顯示,三季度放棄美國國籍或綠卡的人數增至776人,而去年同期僅為560人,同比增長39%。今年前三季度總計已有2353人放棄國籍,全年可能超過去年創紀錄的2999人。近年來,放棄美國國籍的趨勢幾乎呈直線上升態勢。
德維亞帕特機構的創始人兼董事長奈傑爾•格林說:「將近3/4的海外美國公民都打算或考慮過放棄美國國籍,這一狀況非常令人擔憂。」
BWCHINESE中文網此前報道稱,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面對考慮如此周全的美國稅收體制,就算你要放棄美國國籍,還需要繳納一筆「離境稅」。
對於美國國籍的種種糾結,讓我們想起多年前中國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里那句曾風靡中國的台詞,「如果你愛他,就送他去紐約,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紐約,那裡是地獄。」它告訴成千上萬做著「美國夢」的中國人,什麼才是真正的美國。
究竟是天堂,還是地獄?
中國的富人想衝進去
事實上,對於移民來說,加入美國國籍可謂實惠多多。美國護照持有者無需簽證便可去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美國公民可以有資格給父母等家人申請移民,享有憲法賦予的包括選舉權在內的參與民主政治的權利等等。這一系列原因誘惑著一代又一代的華人去爭取美國國籍。
美國國土安全部2010年公布的數字顯示,2000年到2009年,共有近35萬名中國人加入美國籍。另據估算,在美華人有接近3/4的人擁有美國公民身份。
美國國土安全部4月12日發布的報告顯示,獲得美國國籍的中國人數量從2008年最高峰時的近5.4萬人,降至2011年的4萬餘人,連續3年下降。
根據美國國土安全部報告,2011年來自中國內地的移民有32864人加入美國籍,成為美國公民,比2010年減少1100人,比2009年減少近4300人,比最高峰時的2008年更是銳減近7200人。
來自中國內地的移民加入美國國籍的數量在2008年之前5年基本上呈現遞增之勢,但2008年以來的3年則逐年下降,顯示美國經濟衰退對移民入籍意願產生了負面影響。
不過,隨著中國內地興起新的移民熱,過去3年獲得美國綠卡的中國內地移民逐年增加,從2009年的6.4萬,增加到2010年的7.1萬,到2011年增至8.7萬,基本上已恢復到2006最高峰時8.73萬的水準。預計今後幾年,入籍美國的中國大陸移民人數會有所回升。
另外,來中國自台灣的移民加入美國國籍者,2006年曾達到8869人的最高峰,但近4年來亦從2008年的8711人,減少到2011年的5065人;香港地區移民入籍美國的數量也從2008年最多時4940人減少到2011年的2184人。
然而,為什麼在亞太和華人組織鼓勵加入美國國籍的同時,居住在海外的美國僑民卻越來越多地選擇放棄美國國籍呢?
沙發
 樓主| 舟行天下 發表於 2014-12-24 11:13 | 只看該作者
罪魁禍首:美國的雙重徵稅政策
唯有死亡和納稅無可避免」,富蘭克林的這句名言,貼切地描述了美國這個「萬稅之國」。在美國,打工有收入稅,投資賺了有資產利得稅,賣東西有銷售稅,買東西有消費稅,買房有房產稅,送禮有贈與稅,死了留遺產給子女有遺產稅。除了聯邦稅之外,各州自己還有五花八門的稅。比如,紐約州便一度收取過「假髮稅」。
而備受爭議的「全球所得稅」,令很多僑居海外的美國人不堪重負。「脫美」讓Facebook的創始人薩韋林節約了幾億美元的稅金,讓他寧願背著「叛徒」的罵名。
美國廣播公司28日報道,雖然納稅法規旨在打擊不法美國人利用海外戶頭逃稅,但是許多居住海外的守法公民遭受池魚之殃,甚至使他們無法辦理正常的金融業務。估計現階段海外美國人有632萬。
他們認為,各類新規中,以《海外賬戶稅收合規法案》對海外美國人衝擊最嚴重。這項法案2012年獲得國會通過,今年7月生效,規定外國金融機構必須向美方提供資產超過5萬美元的美國人賬戶信息,否則將面臨處罰;個人也必須在賬戶資產達到這一金額後主動申報。
美國非營利組織「海外美國公民」主管瑪麗—路易斯•塞拉托說,一份今年的調查報告顯示,海外美國人中,12.7%在所在國金融機構申請服務時遭拒。
一些美國人雖然出生在美國,但是絕大多數時間居住在鄰國加拿大。由於美國稅法規定,無論美國人在海外何地,都必須向美國稅務部門納稅,而直到美國政府5年前開始嚴查海外賬戶、打擊逃稅後,許多長期居住加拿大的美國人才意識到自己可能欠繳美國政府稅款。
一名出生后立即就被帶到加拿大撫養的美國人說,他直到2011年前往美國時才知道自己是美國人,需要美國護照才能入境。
如果按照新規主動向美方報稅,他面臨數千美元律師和會計費用支出。於是他打算放棄美國國籍,卻發現並不容易,已經往距離最近的美國領事館跑了好幾趟。「我沒有觸犯任何法律,只是碰巧生在美國,」這名不願公開姓名的人說。
即使放棄美國國籍,成本也不便宜。今年9月前,一名美國人放棄國籍需要交納450美元費用,之後價格漲到2350美元。
美國國務院一名發言人解釋,這是沒有補貼的實際成本。「使館或者領館辦妥后,需要送回國務院作最後審查和決定,又需要動用資源。放棄國籍是嚴肅的事,因而我們必須確保當事人完全明白這樣做的後果。」
「海外美國公民」組織呼籲美國國會在《海外賬戶稅收合規法案》加入「同一國例外」規定,以免外海美國人在所在國接受當地金融機構服務時還需向美國納稅。
塞拉托說:「這類人不是過著奢華生活的逃稅者,他們有實際需要。如果美國打算參與全球事務,想讓美國人想在海外做生意,那麼他們需要某些工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舟行天下 發表於 2014-12-24 11:14 | 只看該作者
美國人需報告任何海外銀行的賬戶
第二個原因是美國數年前陸續實行更為嚴格的規定,要求海外美國人報告任何超過1萬美元的海外銀行的賬戶,對不遵守者會實行嚴厲的懲罰。
美國這麼做的目的原本是想杜絕海外瞞稅和打擊外國恐怖組織收取資金。但對海外的美國人造成了不便。美國政府要求其他國家在處理海外旅居者時,遵守其銀行和金融規則,很多旅居國外美國人常常被拒絕服務,因為服務美國客戶越來越麻煩了。
很多旅居國外美國人被居住國的銀行和其他機構拒絕提供服務,因為他們是美國人。甚至連在美國居住的人也不能例外,因為他們也得向美國政府交稅。
近年來中國興起移民熱,尤其是投資移民美國的熱潮湧動,美國每年1萬個投資移民配額,8成以上都給了中國人,其中多數當然是富人。只是這些人在移民美國的時候,必須先考慮美國上面所說的法律要求,即美國國稅局要求美國公民或者有美國綠卡者,海外賬戶1萬美元以上就要主動申報。
今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外國賬戶稅收遵從法》要求,美國公民或綠卡持有者個人海外賬戶資產在5萬美元以上的就要申報,外國金融機構也要將美國公民5萬美元以上存款信息通報給美方。在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中,中美雙方已經同意相互通報對方公民在本國的賬戶信息。
中國國務院最近發布新規,自2014年1月1日起,中國民眾擁有對外金融資產與負債應向外匯管理局申報。兩邊夾擊,這意味著中國人今後移民海外,在財產處理方面將面臨更加嚴格的法律環境,隱匿財產和避稅將更加困難。
那麼是否放棄美國國籍就一了百了呢?不見得。因為打算放棄國籍的美國人首先證明自己過去五年當中一直在照章納稅。如果曾經漏稅,要補交8年的稅款和利息,外加一筆罰金,罰金數額為受罰人過去8年當中最高賬戶餘額的25%。
而且,根據《里德修正案》規定,以避稅為主要目的棄籍公民不得再次加入美國國籍。放棄公民身份之後10年之內,只要一年當中在美國居留時間超過30天,依然要向美國政府納稅。如果資產凈值超過200萬美元或前五年的年平均凈所得稅多於15.5萬美元,就需要繳納出境稅。
因此對於中國富人來說,尤其是業務仍在中國的富人來說,移民美國真要好好掂量一下的財務安排,不要遊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帶,因為這樣做會越來越困難,被發現的後果也會更加嚴重。除了會被徵收1萬到5萬美元的罰款,嚴重的還有可能進監獄。
找不到工作令美國人灰心
儘管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已經回升到衰退前的峰值水平,但就業沒有。對許多美國人來說,21世紀頭十年就經濟而言是「失去的十年」。第二個「失去的十年」也已開始。
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估算,2008年衰退中就業減少的規模比戰後歷次衰退中減少的規模大了一倍以上。
儘管數據顯示美國私人部門在6月份擴充了15.7萬個職位,儘管非農就業數據遠勝於預期,但仍有約1400萬美國人處於失業狀態,另有大約800萬人由於找不到全職工作只能從事兼職。
大約200萬人將因灰心喪氣而停止繼續找工作。勞動人口所佔比例正逼近25年來的最低位。據漢密爾頓項目(Hamilton Project)預測,美國將面臨大約2100萬個崗位的「就業缺口」——這是使經濟恢復到衰退前的就業水平並吸收每月新增的12.5萬個勞動力所需創造的就業崗位。按照當前的增長速度,這個缺口即使再過十年也填不滿。
對許多人來說,這場失業型復甦同時也是一輪「工資無增長」的復甦。企業利潤大幅增長。但就從事生產性工作的基層工人而言,實際平均周薪從經濟開始復甦以來僅增長了不到1%。2009年美國家庭實際收入中值比衰退前的最高水平低4%,大抵與1997年的水平相當。
經濟在2000-01年衰退後的短暫擴張,是戰後僅有的一段經濟擴張、但中等收入家庭實際收入水平出現下滑的時期。這段時期的就業增長水平不及之前20年間增長水平的一半。為應對收入增長微薄和就業機會令人失望的局面,許多家庭大幅減少了儲蓄,以住房作抵押進行貸款,背負了大額債務。
經歷過最近這輪衰退之後,家庭如今正被迫縮減開支,減輕負債。「去槓桿化進程」才剛剛拉開序幕。
據史蒂芬 羅奇(Stephen Roach)在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表示,美國家庭負債占可支配個人收入的比例從2007年的峰值130%,下降至115%。但1975年至2000年期間的平均比例為75%,所以,在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許多美國人看來,政策制定者應當把創造就業作為第一要務。這並不奇怪。他們是對的。遺憾的是,許多國會議員聽不進去,他們爭論的焦點是削減赤字,而非創造就業。
而對於更多移民美國的華人精英來說,多年來無法獲得的身份認同感,讓他們內心深處那麼「擰巴」。《北京人在紐約》的作者曹桂林曾說,「活了60年,做了30年夢,紐約啊紐約,曾把你比作地獄、天堂。如今兩鬢斑白獨自看,不值不值;空忙了一場,不懂不懂,挺荒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2: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