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1949年哪些人能夠去台灣?

[複製鏈接]

1311

主題

1354

帖子

2644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64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ilkylove 發表於 2014-12-23 04: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日,電影《太平輪》上映,一段沉痛的內戰往事――1949年百萬大陸軍民倉皇遷台――重新獲得詮釋。電影之外,今人多已未必了解,什麼樣的人,當年才能獲得一張去台的船(機)票。

  至晚在1948年10月,陳誠被任命為台灣省政府主席時,蔣介石已有意將台灣作為日後退守之地。除軍隊之外,中央研究院是蔣介石最先指示遷台的機構。國民政府撥款三百萬,作為中研院的應變經費。但中研院成功遷台的僅總辦事處、歷史語言研究所和數學所,其他12個自然科學研究所與社會學所,都選擇留在了大陸。在81名院士中,僅朱家驊、傅斯年、李濟等9人選擇赴台,陳寅恪、李四光、陳垣等60人留在大陸。另有胡適等12人去美。

  拒絕赴台的學者中,輔仁大學校長陳垣比較有代表性。陳垣讀《西行漫記》后,「看到了老解放區十幾年前就有了良好的政治……深深的受到感動」。北平圍城期間,他給兒子寫信說,「政府來電並派飛機來接,都未成行,后又敦促數次,均婉謝,因無走之必要也。」①

  政府機構工作人員及其家屬,是除軍隊外,政府組織的遷台群體的主體。但國民政府行政院,當時對所屬各機關的遷徙,並無任何統籌計劃,以致於各單位只得各自為政,結果不但資料損失慘重,人員流失也相當嚴重――人員流失主要有兩大原因,其一,當時國民政府隨戰爭局勢一再播遷,先至廣州,再至重慶、成都,許多公務人員往往因生活困頓,不願隨遷,選擇脫離。其二,各機關組織遷台能力不一,但總體上均甚為困難,名額有限,故遷台前均曾大規模編遣內部職員。

  當時赴台一票難求的情形,可參考張大千回憶。據張說:「原以為到了機場,就可飛離險境,那有如此簡單的事啊!一看機場堆的都是行李,外加籌了一大堆扶老攜幼的人。大家注意的是一位……點名的軍官,叫到誰的名字,誰就可以上飛機了,人人都在想自己的名字,盼望被叫出來的那份急盼神情,真是不好形容……」②大略而言,最後國民政府五院十二部,「到台灣者通常不及原機關的十分之一人數」,「家眷未能隨行者比比皆是」。③

  除軍隊及政府機關人員外,國民政府當日已無力組織其他人員集體遷徙。較典型的例外,是「山東流亡學生」數千人,因偶然的機緣,得山東同鄉會、澎湖防衛司令部及國防部、教育部介入,成功赴台――內戰期間,國共雙方爭取學校、學生甚烈。及至國軍在在東北和華北的軍事逐漸失利,為不讓學校及學生落入中共之手,曾一再動員北方各省大中小學校南遷。但在1949年,對「山東流亡學生」赴台,陳誠曾特意強調此乃個案,教育部也避談此事,目的是盡量避免其他學校循例效尤。可見當日瓦解之勢,已顧不上再談什麼「爭奪青年」了。

  就當時台灣的經濟狀況而言,即便是上述政府組織的遷台人員,也無力給予良好照顧。譬如,故宮博物院、中研院史語所的工作人員,只能借住在台大宿舍中。齊世英身為立法委員,到台灣后僅配給他「鐵板自強新村一戶水泥平房」。④


  1949年初,上海黃浦江畔,碼頭送行

  私人旅客被嚴格限制入境,抵台者多是公務員、軍人、商人

  至於私人赴台,起先幾無限制,因此隨著戰局惡化,赴台者急劇增加。1946年,大陸遷台人數只有37978人,到1948年,這個數字增長2倍多,達到98580人。⑤

  陳誠基於「防止『共諜』的潛入」與「預防人口過分增加,以減輕台民的負擔」的考慮,於1949年2月開始實施對私人赴台的限制,頒布了《台灣省准許入境軍公人員及旅客暫行辦法》,規定「暫准入境」者為「中央各機關派台工作人員及其眷屬」「中央各院部會及各省市政府,因公派員遷台者」「工商人士」等七類,他們憑藉相關證明,填寫「入台旅客登記表」后,可購票赴台。到台灣后,「於十日內向到達地區之主管戶政機關及警察機關申請登記,否則得限令出境。」⑥

  台灣當局對入台申請的審查頗為嚴格。以1949年3月下旬為例,台北市批准發給204人入台證,駁回436人,申請通過率僅35%。規定實施后一個月的時間裡,核准入台者有男10059人、女4710人、孩童1481人,共16250人,其中公教人員2876人、商人5830人、學生1111人、工人140人、自由職業者494人、農民91人、家務2944人,其他383人。⑦可見自由入台者主要為商人、公務員、教師,以及他們的家屬。嚴格限制的同時,政府也鼓勵一些人赴台,如軍人購買船票可打六折,國大代表甚至免費。

  總體而言,對軍人赴台的限制最少。「軍事機關及部隊遷台者」不必登記、申請,只「必須將名稱、或番號、主管姓名、人數、武器、及任務、駐地等,事先通知警備總司令部備查。」赴台的馬德五,在1949年5月的日記中說,家庭會議上商量「上海是保不住了,『共匪』馬上就要殺過來了,父親和德書堂兄是國民黨老幹部,被『共匪』抓住╋必死無疑。我是個國民黨老幹部的兒子╋也是凶多吉少的。」因此,他們穿上軍裝,「跟隨運兵輪船先行逃命去台灣。」⑧與之類似,國軍從上海撤退時,王鼎鈞僥倖上船,他後來說,當時「台灣限制入境,多少有辦法的人來不了,我們竟無意中得之,似幻似真,如同夢境」。⑨

  從1950年開始,由大陸赴台的人數明顯下降。只有1955年較多,因大陳島撤守時,有1.6萬多百姓被遷往台灣。據台灣的普查報告,自1945年―1956年來台外省人約64萬,再加上遷台的60餘萬現役軍人,總數有120萬左右。⑩


  1949年11月,國軍搭乘「執信」號輪船撤往台灣

0

主題

968

帖子

339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92
沙發
西部華人 發表於 2014-12-25 09:26 | 只看該作者
那時還不如直接買票去米國,跟著一個崩潰的政府就是ST垃圾股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2: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