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日本的食品安全神話是怎樣煉成的?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4-12-11 09: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所謂「民以食為天」,無論對於哪國的民眾來說,食品安全都是頭等大事。我們的鄰國日本,被認為是「食品安全大國」。然而,羅馬也不是一天建成,日本在成為「食品安全大國」的背後,也有著血淋淋的慘痛教訓。

  上世紀50年代,日本發生了森永毒奶粉事件,造成23名兒童死亡,1463名兒童中毒。由於當時的日本還沒有健全的保護消費者的法律,受害兒童的父母們只好自發組成「全國森永牛奶被害者同盟協會」,持續抗爭十多年,終於令乳製品巨頭森永低下了高傲的頭,正式向消費者道歉,並承諾永久救助,出資成立救助受害者組織——「光協會」,在過去的40年間,森永已經累計支付出400多億日元。

  以森永毒牛奶案為契機,日本社會開始全面強化食品安全管理。1957年,日本政府大幅修改食品衛生法,強化了對食品添加物的有關規定,1960年後又出版了《食品添加物法定書》,1968年,出台第一部《消費者保護基本法》,建立了「食品安全出現問題首先是政府的責任」的理念。可以說,這是日本消費者的一次食品安全意識改革,同時也確立了日本政府在食品安全問題上不得推卸責任,必須站在消費者角度處理問題的立場。

  2000 年,日本又發生了一起雪印牛奶中毒事件,受害者達到了1.4萬人。該品牌的北海道工廠加熱生產線停電三小時,導致脫脂奶感染了黃色葡萄球菌,消費者在飲用后出現上吐下瀉的食物中毒癥狀。雪印公司為賠償消費者,向銀行緊急借款,共支付了29億日元。儘管如此,有70多年歷史的雪印牛奶,也不得不為自己的散漫管理付出代價,以倒閉告終。

  在經歷了如此的慘痛教訓后,日本政府再一次修改法律,強化了食品安全保障,將檢查食品安全時的有毒物質清單增加到了大約850種,光是針對小麥就需要檢測大約315種殘餘農藥的數值。相比之下,中國對小麥的殘餘農藥檢查種類大約只有50種。

  2011年的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事件,再一次令日本陷入了食品安全危機。消費者因為擔心食品受到核污染,對受災較為嚴重的東北三縣的農林水產品敬而遠之。

  為打消消費者的顧慮,也為了振興當地農業,避免風評被害,日本地方1都16縣的農業組合自主推出了「看得到生產者的食品」,實行「實名制」販賣。除原有的殘留農藥檢查外,在產品的生產、流通、銷售等各環節都增添了放射性物質檢查,而且深入調查幼苗的來處,栽培農作物的土壤等,調查結果在官方網站和手機網站上向農戶與消費者雙公開,讓消費者在充分了解的情況下自主選擇。僅以福島縣為例,2013年度大米的全量全袋檢查數量就達到了1014萬8645件,果樹、蔬菜、農產品、水產品、林產品等的樣檢擴大到了3萬份。

  消費者聯合力量堅持維權,政府不推卸責任轉移視線,都是日本能成為食品安全大國的主要因素,再有,就是在被害擴大前迅速反應,防範於未然。

  2014年7月,上海福喜食品公司被曝提供過期雞肉,日本麥當勞宣布停用所有中國進口雞肉。此後,有日媒揪住此事不放,報道東京都、神奈川縣的68個市區政府所管轄的全部中小學午餐,大多數都在使用從中國進口的食材。

  為了打消顧慮,東京的部分區教育委員會給管轄內的所有學生家長發函,表示會全面調查區內所有學校的進口食材,不再使用中國產食材,因此造成的費用也皆由區政府掏錢補貼。此舉無疑會給中國食品出口造成損失,但也不得不佩服日本對於食品安全,特別是對下一代的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視。或許,正是這在我們看來日本有些過於敏感的,「不正常」的反應,才是在食品安全管理上應該持有的「正常」的態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9: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