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若不是離婚,我永遠沒法找到自己-民國女人之張幼儀

[複製鏈接]

1311

主題

1354

帖子

2644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64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張幼儀(1900―1988),學名嘉玢,幼儀是小名,她出生於江蘇寶山縣(現屬上海)的名門世家,祖父是高官,父親是名醫,二哥張嘉森(字君勱)是哲學家和政治活動家,民社黨創立者,四哥張嘉?(字公權)是中國銀行總裁。由於是徐志摩的元配妻子,張幼儀常被後人附帶提及,這很不公平,要知道,她自足成名,無須在徐詩人的風流韻事中扮演受氣包和可憐蟲的角色。

  世間有許多事情自始至終從未正確過一秒鐘,徐志摩與張幼儀的婚姻就是如此。她聽從四哥張嘉?的選擇和安排,十三歲訂婚,十五歲嫁人。八年間,這對夫妻聚少離多,居然沒有好好地說過幾句話,更別說互相了解了。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張幼儀的照片,就嘲笑她是「鄉下土包子」(在他看來,張幼儀雖是天足,卻知識貧乏,學養奇缺),但在同時代人的筆下,出身名門的大家閨秀張幼儀形象不賴,「其人線條甚美,雅愛淡妝,沉默寡言,舉止端莊,秀外慧中」。婚後,徐志摩很少用正眼瞧一瞧年輕的妻子,他履行基本的婚姻義務,只不過遵守「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古訓,他「幫助」張幼儀生育兒子阿歡(徐積鍇),滿足了兩位高堂含飴弄孫的願望,就算責任和義務兩清了。

  1920年冬,張幼儀離開上海,前往法國與徐志摩團聚,輪船駛進馬賽港,她隔老遠就看出了不修邊幅的徐志摩滿臉都是不耐煩。在由巴黎飛往倫敦的飛機上,張幼儀暈機嘔吐,她再次從徐志摩口中聽到了那黃蜂般螫人的五個字:「鄉下土包子!」更令人心寒的事情還在後頭,她在英國沙頓懷孕后,徐情聖正忙於追求林徽因,居然勒令她打掉孩子。張幼儀有些不安地囁嚅道:「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了。」徐志摩卻以冷若冰霜的語氣諷刺她:「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

  有一次,徐志摩帶才女袁昌英到家中吃飯,這位身穿毛料海軍裙裝的袁小姐打扮入時,也很洋氣,雙腳卻是三寸金蓮。袁昌英走後,徐志摩問張幼儀對客人印象如何,張幼儀直話直說:「她看起來很好,可是小腳與西裝不搭調。」這句話就好像踩到了貓尾巴,徐志摩惱羞成怒,厲聲尖叫道:「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離婚!」詩人多少有些病態,他對張幼儀的大腳,以及大腳所代表的剛健精神並無好感。

  在張幼儀看來,離婚就是被休棄,而她自認為沒有觸犯「七出」中的任何一條,臨近產期,她更加害怕孤獨。徐志摩沒有耐心與妻子磨蹭,怒氣沖沖地撇下她,一走了之。玩了地段時間失蹤后,徐志摩拿來離婚協議書,逼張幼儀就範。她痛定思痛,同意與徐志摩協議離婚,好讓自己從冰冷無情的婚姻中徹底解脫出去,協議書上講定的五千元贍養費她一個子兒也沒要。徐志摩歡天喜地,寫了一首詩《笑解煩惱結》送給張幼儀,在詩里,他認為忠孝節義是個死結,它「把人道靈魂磨成粉屑」。在最末的詩節中,他這樣寫道:

  如何!畢竟解散,煩惱難結,煩惱苦結。

  來,如今放開容顏喜笑,握手相勞;

  此去清風白日,自由道風景好。

  聽身後一邊聲歡,爭道解散了結兒,

  消除了煩惱!

  離婚後,徐志摩心情舒暢,張幼儀則心境悲苦,但她並未就此消沉。嗣後,她考入柏林裴斯塔洛齊學院,專攻幼兒教育學,掌握了當幼師的一技之長。

  1926年,張幼儀學成歸國。此後,徐家二老待她勝過親生女兒,為了表明誠意,徐申如將家產一分為三:兒子徐志摩和陸小曼一份,孫子徐積鍇和張幼儀一份,他們老兩口一份。實際上,自從幼子彼得在柏林夭折后,徐志摩也開始對這位脫胎換骨的「鄉下土包子」刮目相看,他在寫給陸小曼的信中提及張幼儀時有這樣一句話:「C是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她現在真是『什麼都不怕』。」

  張幼儀與徐志摩離婚後,致信二哥張君勱,略述苦況,張君勱的回信是:「張家失徐志摩之痛,如喪考妣。」他還叮囑妹妹:「萬勿打胎,兄願收養。」張幼儀聽從二哥的安排,在巴黎的近郊住了一段時間,然後隨七弟去德國求學。張幼儀在柏林求學期間,曾有適齡男子追求她,她的回答很簡單:「我還不想結婚。」那時,四哥張嘉?告誡她,為了保住張家的顏面,她在未來五年裡,都不能教別人看見她跟某個男人同進同出,以免別人認為徐志摩與她離婚是因為她不守婦道。不公平的是,張幼儀如此嚴格自律,徐志摩那邊卻變本加厲地風流快活,他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沒有追到林徽因,卻追到了陸小曼。

  起先,張幼儀幫助公公徐申如理財,十分得力,也算是磨練了基本功。1927年,張幼儀受到邀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總裁,她的人脈搏資源和四哥的照應是她出任此職的要件。她還擔任雲裳時裝公司總經理,這家成衣公司由她八弟和徐志摩等人投資。她每天上午九點正準時到銀行辦公室上班,她的辦公桌擺在最後頭,整個銀行的狀況一覽無遺。

       有人開玩笑說,她這種分秒不差的守時習慣是從德國哲學家康德那兒學來的。除了負責銀行的經營,每天下午五點,她還要補習一小時國文。六點鐘她再到雲裳時裝公司打理財務。張幼儀很有經商理財的頭腦,她在大風大浪的股市裡賺了不少錢,在家附近建新房,給徐志摩的父母住。戰爭期間,她囤積軍服染料,直到價格上漲一百倍才果斷出手。她還炒作過風險更高的棉花和黃金,同樣能夠獲利了結。由於張幼儀為人極守信用,戰時,女子儲蓄銀行竟然撐過了一道又一道難關。

       張幼儀一生恪守中國傳統道德,她曾對侄孫女張邦梅說過一句耐人咂摸的話:「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他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辦法成長。使我得到解脫,變成另一個人。」她不僅心存仁恕,而且她的悟性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1953年,張幼儀在香港與相鄰的中醫蘇紀之結婚。婚前,她寫信徵求二哥的意見,張君勱的回信中有六個關鍵字:「妹慧人,希自決。」她還寫信到美國徵求兒子的意見,理由很簡單:「因為我是個寡婦,理應聽我兒子的話。」她兒子徐積鍇是土木工程師,他的回信不僅富於辭采,而且情真意切,令人動容:「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劬勞之恩,昊天罔極。今幸粗有樹立,且能自贍。諸孫長成,全出母訓。……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迄至暮年,張幼儀在口述自傳中頗有些酸楚地說:「我不是有魅力的女人,不像別的女人那樣,我做人嚴肅,因為我是苦過來的。」也許正因為如此,她至死都無法原諒徐志摩的放縱風流,她評論道:「文人就是這個德性!」她也不承認林徽因和陸小曼對徐志摩的感情達到了愛的程度。「如果她林徽因愛徐志摩,為什麼在他離婚後,還任他晃來晃去?那叫做愛嗎?」

      「人們說陸小曼愛他,可我看了她在他死後的作為(拒絕認領遺體)后,我不認為那叫愛,愛代表善盡責任,履行義務。」結論自然而然就出來了:「在他一輩子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張幼儀的確說得起這句硬話,至少,台灣版的《徐志摩全集》就是在她的精心策劃下由梁實秋主編而成的。可悲的是,張幼儀精明幹練,長年喜歡與算盤打交道,她的愛情以理智的成分居多,缺乏浪漫的詩意,所以徐志摩並不領情。

1

主題

84

帖子

1593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93
沙發
對牛彈琴 發表於 2014-12-1 00:45 | 只看該作者
「文人就是這個德性!」 其實文人與否,很多男人都是這德性,說白了,就是自戀,再就是吃軟飯,離開女人無法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7

主題

613

帖子

1686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86
3
sunshine12103 發表於 2014-12-1 10:48 | 只看該作者
其實感情的東西真的沒法詳細解釋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15: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