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不會和平崛起將與美國角逐世界?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鳥兒不早起 發表於 2014-11-25 09: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也許他們誤解了我」

  在中國學術圈被點名批判最多的美國學者,除了弗朗西斯·福山之外,恐怕就是約翰·米爾斯海默了。這位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著名國際關係理論學家以其「進攻性現實主義」學說及對大國關係、特別是中美關係前景的悲觀論調而在中國飽受非議,被視作美國對華「鷹派」的學術代言人、「中國威脅論」的宣揚者、「遏制中國」戰略的鼓吹家。

  於兩年前的一次謀面中,正在北京作學術交流的米爾斯海默於短暫交談中表情凝重地嘆道,「我知道我在中國不受歡迎,也許他們誤解了我。」隨後,米爾斯海默在一本2001年原版《大國政治的悲劇》扉頁上籤下名字。這是他的代表作,認為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決定了安全的稀缺性,大國因此總是設法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改變均勢,同時採取進攻性的戰略防止別國通過損害自己攫取權力,這就導致大國相互展開激烈競爭,衝突和戰爭往往無可避免----「要在國際無政府狀態中生存下來,最好的辦法是當獨一無二的地區霸主」。

  2014年9月,也就是美國總統奧巴馬來華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並進行國事訪問前的兩個月,《大國政治的悲劇》修訂版中譯本由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在華出版發行,譯者王義桅、唐小松。王義桅作了譯序,他沒有直接批判米爾斯海默的觀點,而是把矛頭指向整個西方的國際關係理論體系,指出現實主義大行其道不過是西方化世界內的循環,西方理論作為地方性理論的本質日益明顯,呼籲要有超越西方現實主義理論的中國特色國際關係理論,「讓亞洲成為亞洲,這是亞洲遠離西方現實主義的前提,而非美國人所擔心的『門羅主義』」。

  這是一個聰明的角度,把鐵鍬伸向米氏思維的根部,要建立起與中國這個「有別於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獨立文明體系」相適應的國際關係理論體系,徹底顛覆「進攻性現實主義」對中國的判斷基礎。時光倒推20年,王義桅的作法不大可能在中國出現,因為彼時中國仍在向西方學習的熱潮中,還沒有呈現出現在這樣明顯的趕超之勢,對西方國際關係理論如饑似渴。

  不過,有三點事實是中國思想者需要銘記於心的:

  第一,米爾斯海默的理論觀點尚沒有輸掉時間的檢驗,用他自己的話講「迄無可以推翻他的論點的事例存在」。在西方迄今推出的各種相關著作中,《大國政治的悲劇》是最具邏輯性、縝密度和史實依據的,任何對國際關係感興趣的人都不得不認真對待。

  第二,「讓亞洲成為亞洲」的口號雖已喊出,但亞洲仍在通向成為真正亞洲的道路上蹣跚而行,並非所有成員都認可中國的「領導」作用,中國也不是在所有方面都可以為亞洲點亮明燈。如果這不是一個齊心協力的融合與和解進程,那麼亞洲將很難跨越內部縱橫的溝壑和外部緊趨的干擾,也終無法擺脫「進攻性現實主義」或它什麼現實主義的「魔咒」。

  第三,中國特色國際關係理論體系雖已輪廓初顯、進展斐然,但無論是在人材、視野還是數據模型、危機預測方面都還不能滿足中國成功崛起的建構需要,不然習近平總書記也不會大聲疾呼要「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中國特色國際關係理論體系必須在世界中成長,它不可能與西方國際關係理論體系形成一種截然對立的關係,國際關係的現實運作也不可能完全超越西方的或者東方的現實主義成為純粹的理想主義附體。

  「人們是該醒悟了」

  翻開新版《大國政治的悲劇》,想到它初版時正值美國遭受「9·11」 恐怖襲擊之年,能在美國全球戰略重心調整、中美關係改善的趨勢里和一片「美國必勝」、「自由必勝」的呱噪中發出美國並不能取得全球霸權、大國政治必將全面捲土重來的危言,指出「過去從來沒有出現過全球霸主,最近的將來也不會有」,美國最多也就是個「離岸平衡手」,並且早早做出中國將成為美國最大挑戰的預言,不能不佩服米爾斯海默的冷靜與遠見。

  十幾年過去,米爾斯海默進一步加強了自己的觀念。他在修訂版前言中坦言,過去十年間很多美國人認為現實主義者必將步恐龍之後塵被歷史淘汰,「但我不服」, 「世界仍然危機四伏,現實主義也仍然是認識世界的有力工具」。他進一步寫道,修訂版內容大體不變,進攻性現實主義理論更是不變,「我相信自己的理論經得起批評」,「人們是該醒悟了」。

  是什麼讓米爾斯海默如此堅定?不僅是因為過去的歷史印證著進攻性現實主義的剖析,大國衝突的先例不可重寫。不僅是因為伊拉克、阿富汗戰爭進退維谷,反恐戰爭遙遙無期,美國短暫的「全球霸權」、「終極統治」迷夢已經破碎,「人們開始既思考國際政治的慘淡現實,更思考美國向何處去」。更是因為中國迅猛崛起,美國開始真正把中國當作頭號戰略競爭者,主導美國國內對華政策制訂的樂觀情緒被緊張心理取代,「我再講中國不能和平崛起,未來中美關係險惡,大家已經很能聽進去了。」

  米爾斯海默重寫了原有第十章「21世紀的大國政治」,突出了對中國崛起方式的討論,詳論「為什麼中國實力大增,亞洲就有危機」,並冠以「中國能不能和平崛起」的新標題。他認為,蘇聯解體后國際體系中一度只有美國一個真正大國,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進入的單極世界狀態只不過是短暫幻像,美國不必害怕其他大國干預、不必擔心同競爭性大國開戰的隨心所欲狀態因中國崛起而改變,「這一變化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國際體系結構」。如果中國繼續增長,自然而然會像美國支配西半球一樣尋求支配亞洲,美國也要全力以赴阻止中國取得地區霸權。

  米爾斯海默的結論是,中國不會和平崛起,將會按照進攻性現實主義邏輯行事,與美國角逐世界。中國將設法拉大與鄰國的實力差距,嘗試按美國稱霸西半球的辦法稱霸亞洲。中國無需征服更多領土,會挾強大國力與鄰國劃定可接受行為的界限,明示鄰國如不守規矩就要付出代價。中國會嘗試把美國趕出亞洲,限制美軍闖入南海、東海、黃海的自由。中國也會在世界各地擁有安全利益,將發展把軍事力量投射到亞洲以外遙遠地方的能力,會在西半球給美國製造麻煩,讓美國在全球的行動不那麼自由。

  「防止中國支配亞洲」

  米爾斯海默說他的觀察重點不是中國的近期表現,而是「長期來看中國會如何行動」。他暗示人們不要輕信中國現在的政策宣示,因為「一國永遠不能確定別國的意圖」,「意圖在領導人腦子裡」,「難以測量」,「基本沒法知道一國五年或更多年之後由什麼人領導,新領導人的對外政策就更無從知曉」。

  米爾斯海默明確提出了「美國採取什麼戰略最能防止中國支配亞洲」的問題,主張美國聯合中國的鄰國應對中國崛起,確保中國作不成地區霸主。他說美國應力爭建立制衡聯盟,儘可能多地吸收中國的鄰國參與,最終仿效北約建立起聯盟結構。他還建議美國繼續控制世界各大洋,以讓中國難以把力量可靠地投射到遙遠地區,尤其是西半球。他不認為美國可以僅置身幕後讓中國的鄰國背起大部分負擔,因為中國的鄰國不具備足夠的力量---美國需要居中協調,「離岸平衡手必須上岸」。

  米爾斯海默也提議以「沖銷」戰略(ROLLBACK,中文版譯為「挖牆角」)替代遏制戰略,也就是尋求通過顛覆親華政權、在中國內部製造問題來抵消中國影響力的擴張。他相信中國的大部分鄰國內心都支持制衡中國,因為中國與美國相比對亞洲大多數國家的威脅更大,即便有些國家的經濟繁榮將越來越依賴中國,但生存一定是國家的最高目標,這些國家最擔心美國之處是怕一旦發生危機美國不前來相助。

  米爾斯海默拒絕排除中美髮生戰爭的可能性,理由是朝鮮半島、台灣海峽和南海、釣魚島等潛在衝突點對開戰的制約因素要小於冷戰期間超級大國在歐洲腹地的對峙,且亞洲處在一種「不平衡的多極狀態」中,這是「最危險的權力分配方式」,再加上民族主義的急性發作,安全競爭只會加劇。

  米氏理論推演出的遏制措施在本質上是為美國打造的預防性戰略,亦或「保險政策」,其影響不容忽視。看看那些早就寫入米氏著作的辭彙----「離岸平衡」、「中國版門羅主義」、「國際體系修正主義國家」、「通過威脅使用武力來重繪地區版圖」,等等----近幾年是怎樣頻繁、具體反映在美國軍政高官的言行和大小機構的報告中,就可知進攻性現實主義正在以怎樣的程度參與現實。如果十年前中國對《大國政治的悲劇》的理解浮光掠影,或者權當「中國威脅論」一斥了之,那麼今天我們實有必要再次拿起這本書。重讀它,是站在新的實力基礎上,有十年來中美關係的發展軌跡作參照物,也就必然帶有新的視界和深度。

  中國無疑是要用自己的理論和實踐推翻米爾斯海默的結論的,但如何釜底抽薪有待中國思想界的更深入思考。有必要系統性地質疑幾個關鍵性問題:世界真處在「無政府狀態」中嗎?全球化時代相互依存無力阻止大國衝突嗎?中美基於共同利益的相互妥協與合作僅是階段性的嗎?米爾斯海默筆下的多極秩序與中國支持的多極化是一回事嗎?更重要的是從文化底蘊、現實政策、長遠意圖、利益分佈、危機反應等諸多方面提出令人心服口服的論點論據,自證中國和平發展道路能否走通。米爾斯海默對這些問題已是有備而來,甚至利用中國學者已經提出的種種辯駁反證他的「中國不可能和平崛起」論調。

  「期盼實際後果否定我的理論」

  進攻性現實主義業已經歷十餘年錘鍊,又有摩根索的古典現實主義作鋪墊,解構它將是艱難的,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實踐。堅持和平崛起,走和平發展道路,並不等於放棄對別國挑戰中國核心利益的行為作出武力回應選擇的權利,因此誰都不能百分之百地保證中國在和平崛起的過程中不捲入戰爭。而將戰爭推離中國和平發展的軌道,除了現實主義的智慧還能靠什麼呢?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政策宣示必須輔以理性、聰明處理包括與鄰國領土主權爭端在內的諸多涉外難題的有力實踐。

  重讀《大國政治的悲劇》,是在中美元首「瀛台會晤」之夜。習近平主席與奧巴馬總統以更加具體的方式確認了共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方向和路徑,兩國在亞太和平共處、協調共存的原則,以及雙方在全球事務中所應共擔的責任,把正在進行的中美相互「戰略再認識」、「戰略再保證」又向前推進了一步。但國內外對中美關係前景的懷疑情緒並未減少,關於兩國器質性矛盾難以緩和的判斷仍然聲聲入耳。

  奧巴馬已是不知第多少次重申歡迎中國和平崛起、無意遏制或圍堵中國的表態了。美國在越來越廣的範圍里真心需要中國的配合,激化矛盾、引發衝突、挑起戰爭的確不符合當下及今後相當一個時期的美國根本利益。但美國的對華政策一貫是兩面的,目前還找不出一個更好的辦法對其進行準確歸納。美國的對華心態無論從理論還是現實角度看都不大可能超越「美國例外」和「利益至上」的影響,中美既夥伴又對手、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狀態已經成為常態,中國必須對美國不斷加強的對華遏制一手有足夠準備和應對,這與加強對話、擴大合作一樣也是防止中美關係重蹈「大國政治的悲劇」的必要條件。

  米爾斯海默說中國人「誤會」了他,恐怕還是希望自己不要被放置到希望中美關係好的人群的對立面。他也說,「既然我所描繪的圖景灰暗,那就讓我們期盼如果中國變得特彆強大,其實際後果會否定我的理論,證明我錯了。」他的委屈感當可理解。如果一種以警示最壞可能為宏旨的理論能夠激發人們通過創造性的努力阻止悲劇的發生,它便可被視為好的理論。但中美雙方都不能允許任何對未來最壞可能的推測---哪怕它擁有紮實的理論基礎---主導了現實政策的制訂。

  如果說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理念追求的是「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理想模式,那麼米爾斯海默勾勒的就是一旦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失敗世界將會怎樣的危機範式,而從與中美息息相關的種種世相國情來看,兩者各自實現的可能性仍是五五開,過份樂觀與過度悲觀都是有害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0: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