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毛澤東為何要力排眾議參加朝鮮戰爭?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朝鮮戰爭一直是個具有很大爭議的問題,而中國是否應該介入這場戰爭,在國內外更是引起巨大的爭議,雙方觀點也是爭鋒相對,甚至沒有任何迴旋的餘地。一方認為中國如果不出兵,美國人就會由此進攻中國,或者美國將全部佔領朝鮮半島,這回嚴重威脅到中國東北,影響中國的重工業基地等等,進而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參加朝鮮戰爭是基於國際大局勢做出了一項正確選擇,認為它以此給中國帶來了一個緩衝帶,保證了中國的利益。另一方的觀點截然相反,因為根據戰爭結果來看,中方的傷亡太大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編印的《抗美援朝戰爭衛生工作經驗總結》里談到我們先後出動的志願軍人數達135萬,最後健全回國的只有37.2萬人,包括凍傷致死致殘在內的減員人數達到97.8萬。另按丹東市抗美援朝紀念館的統計數字,志願軍直接戰鬥犧牲的人數為183108人。再加上負傷的38萬多和被俘者,一共減員56.54萬人。雖然以上兩個統計數據差異很大,也許是統計方法上存在差異,但我們可以知道,中國參加朝鮮戰爭受到了巨大的損失。並且它還把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原來局限於歐洲地區的冷戰,一下子擴大到了亞洲,且激化為相當規模的地區性熱戰。

  最終中國還是參加了這場就有大的損失也有相應收穫的戰爭。實際上,在朝鮮戰爭剛剛爆發之際,中方領導集體中對是否參加朝鮮戰爭存在很大的爭議,其中毛澤東是黨內唯一一個堅定的主戰派,是因為毛澤東的力排眾議最後才有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抗美援朝戰爭。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反對捲入朝鮮戰爭呢?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正式打響,分別部署在朝鮮半島北緯38度線兩側的南北朝鮮軍隊發生了武裝衝突。以金日成為首的北朝鮮軍隊對以李承晚為首的南朝鮮軍隊進行了激烈炮擊,並對翁津、漢城、春川和東海岸的南朝鮮軍隊發起了進攻,兵分四路,各方劍有所指。對於南朝鮮來說,北朝鮮的部隊進行的是一場偷襲戰爭,佔有先機的北朝鮮軍隊於6月28日清晨就逼近南朝鮮的政治中心漢城,使得大批民眾和政府官員倉皇難逃。北朝鮮的勝利之師繼續南下。面對岌岌可危的南朝鮮勢力,美國總統杜魯門決定於6月26日派指揮遠東美軍的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率軍參戰,7月5日美軍參加了第一場對朝鮮的戰役。令人奇怪的是,得到外援的南韓軍隊並沒有馬上挽救戰後的不利局面,北朝鮮的軍隊是節節勝利,7月20日佔領大田;7月24日佔領木浦,7月31 日則佔領了晉州,韓國國防軍和美軍被一直逼退到釜山,朝鮮半島90%的土地和92%的人口都被控制在以金日成為首的北朝鮮軍隊之下。這種「勝利」的局面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延續,很快就被9月15日在仁川登陸的盟軍所打破,從此以後直到今天,北朝鮮的軍隊也沒能踏進釜山半步。情況急轉直下,聯軍與南朝鮮軍隊很快便恢復了生機,它們就像彈簧一樣,當被北朝鮮的戰車壓縮到最後關頭時就爆發出了兇猛的力量,如同一頭沉睡醒來的雄獅,很快就將北朝鮮的軍隊壓縮到中朝邊界。此時的鴨綠江就成為了前一段時間的釜山城一樣。

  面對如此情形中國方面做出了強硬聲明,如周恩來於9月30日在政協國慶大會上發表強硬講話:「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隨後又召見印度駐華大使轉告美國政府:「若美軍跨過三八線,侵略朝鮮,我們不會坐視不顧。」雖然中方在對外宣稱的強硬態度中表明了參戰的決心,實則在高層領導人內部意見卻不一致,大部分人都傾向於不要參加朝鮮戰爭。他們主要基於這幾個方面的考慮:第一,新中國才剛剛建立,百廢待興,捲入這場戰爭對國家的發展不利;第二,中國的空軍和海軍十分薄弱,中朝雙方了聯合作戰並沒有戰勝聯軍的信心;第三,此時西部仍在進行剿匪工作,從1950年3月16日開啟的全國大規模剿匪戰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還牽制了大量兵力。據統計,人民解放軍先後抽調39個軍140多個師的150萬人的兵力,從1950年至1953年,殲滅匪特武裝240餘萬人。第四,西藏和台灣問題還沒有解決,直到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系列問題達成協議,簽訂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西藏在和平解決。而毛澤東也在一直為解放台灣做相應的準備。當然中共方面也在為武力解決西藏做了相應的準備。根據「攘外必先安內」的邏輯來看,中國國內的現實並不滿足出兵外域的現實條件。很有意思的是,中共先後兩次打破了「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一次是九一八事變后,自身處在被打擊的立場,而呼籲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第二次就是朝鮮戰爭,而此時自身正處於幾乎是大陸獨尊的地位,作為打擊他方的身份,自己又再次上演了曾經了劇目,試圖以不同的身份來演繹同樣的光彩。

  中方內部花了較長時間來討論是否捲入朝鮮戰爭,雖然作為社會主義陣營首腦的斯大林指示中共派兵介入,但是直到10月初,中國政府仍然未能對參戰與否做成最後決定,就是一個很好的明證。周恩來趕赴莫斯科跟蘇方討論參戰問題。1950年10月4日,中國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彭德懷奉命抵北京商討朝鮮問題。1950 年10月8日,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才最終決定介入朝鮮戰爭。我們知道,最後是毛澤東力排眾議才讓中國捲入了朝鮮戰爭?

  第一,世界範圍內意識形態對立,即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鬥爭,中國被迫站隊。

  第二,毛澤東決定參戰來自北朝鮮金日成的主動邀請。10月1日,朝鮮領導人金日成致信毛澤東,向中國提出出兵援助朝鮮的請求,金日成在信中指出:「目前戰況極端嚴重,只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難以克服此危機的。因此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我們特別的援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極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

  第三,蘇聯為維護其本國利益和霸權統治,蘇聯首領斯大林指示中國參戰。10月1日,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僅僅成立一周年這天,斯大林向毛澤東發來電報,建議中國政府:「你們如欲支援朝鮮,至少應將五六個師迅速推進至三八線,以便朝鮮同志能在你們部隊的掩護下,在三八線以北組織後備力量。中國師可以志願者身份出現,當然,由中國指揮員統率。」當然,對於參戰中蘇之間還有相關的協議,如「中國出人,蘇聯出裝備」等等。

  第四,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正是一支勝利之師,毛澤東希望能趁勢來延續勝利的輝煌。

  第五,他希望中方軍隊與美軍交鋒,一方面可以歷練部隊作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對美軍的勝利,哪怕是局部勝利來提升自身、中共和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第六,吸取歷史的教訓。非常熟悉中國歷史的毛澤東也注重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歷史上,中朝關係一直很好,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朝鮮就是中國的藩屬國,東學黨起義時就只向中國方面求助,而今北朝鮮也是社會主義家庭的一員,又與中共有著長期的聯繫,幾百年來列強以朝鮮為跳板進攻中國的教訓歷歷在目,所謂唇亡齒寒,不能保存朝鮮,則中國時刻有覆亡之虞。

  第八,東北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為建國初東北的重工業擔當著國家進一步建設和發展的重要任務,這當時被中共認為是自己的經濟命脈所在地,是容不得任何資本主義勢力染指的,如果戰火進一步燒到了東北,那麼中國將捲入更深的深淵之中。

  第九,毛澤東希望以參見朝鮮戰爭來進一步動員國內民眾的民族自尊心,進一步來構建民族精神。

  第十,從國家戰略上來看,如果中國決定出兵朝鮮,將有可能保存朝鮮政權,從而贏得一個寶貴的緩衝區,避免美軍直接陳兵於我邊境上。

  以上都是對此的個人見解,還缺乏更多充足的史料來進行支撐,也許有的東西根本就沒有辦法來尋找史料來支撐,進而只能靠大膽的假設來窺視當時的情況。無論是當事人抑或後來人、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後來對是否參戰存在怎樣的分歧,存在怎樣的考量,但我們都無法改變已經介入戰爭的歷史事實,後人對此的只能是更多的反思……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0: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