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溫水煮青蛙」謊言的背後

[複製鏈接]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ylelong 發表於 2014-8-19 21: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讓我們重溫著名的水煮青蛙的故事。

故事中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做實驗,把一隻青蛙投進盛滿沸水的鐵鍋里,結果那隻青蛙就像被電擊似的跳了出來——接著,科學家又把它放進常溫的水裡,慢慢地加熱,那隻青蛙竟然在不知不覺中被煮熟了。由於這個實驗具有某種不同尋常的意義,因此成了一個被人們廣為傳說的寓言故事。同時,這個寓言也常常被應用於各種情景式管理,所以又被稱為青蛙理論。  

  例如,它成了一個公共關係理論。公關的對象,自然就是那些青蛙式的客戶。看一看當今社會風氣如此腐敗,真不知這個青蛙理論培養了多少陰險小人,腐化了多少政府官員和企業高管。  

  它也成了一個危機管理理論。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青蛙寓言就是一個生動的案例。學者用這個寓言告誡企業家,要以競爭意識求得生存。老闆用這個寓言告誡員工,要以努力工作保住飯碗。  

  自從這個青蛙理論誕生之後,世界立即變成了一鍋煮沸的開水,企業高管、學者教授、政府官員都成了大聲疾呼的哲學家。一時之間,青蛙成了反應遲鈍的代名詞,那些失敗的人好像都是青蛙效應的驗證者,青蛙理論也儼然成了達爾文式的真理。但是,我推薦的這篇短文,卻在用一種嚴謹和實證的態度大聲發問:你煮過青蛙嗎?  

  這篇短文的作者已佚其名,但他卻是一個難得的有心人。他說,他曾經觀察過夏天的青蛙,它們一般都藏身於柳蔭、荷葉的下面,或者是陰涼的水草之中。在被驕陽曬得滾燙的其他地方,卻怎麼也看不到青蛙的蹤影。他感到現實中的青蛙並不像理論中的青蛙那麼傻,因此很是疑惑,於是抓來一隻青蛙,置於鍋中,用實驗的方式來檢驗青蛙理論的真實性。  

  既然是實驗,當然是為了再現青蛙故事中的情景。作者用文火在鍋底慢慢加熱,精細操作,不敢有半點馬虎。隨著水溫上升,那青蛙卻顯得越來越不耐煩,遊動了幾個來回之後,就毅然跳到了鍋外。  

  作者頗有些不甘心,又換了一口大鍋。這口鍋的四壁甚為高深,斷然不會讓青蛙輕易逃脫。當水溫超過30℃之後,青蛙似乎感到不安,開始來回遊動。隨著水溫越來越高,青蛙也遊動得越來越快。當水溫達到40℃之後,青蛙已經顯得極為焦躁,不斷向上跳躍。作者不禁動了惻隱之心,準備停止實驗。正在這時,青蛙終於以奮力的一跳,逃出生天。  

  我不知道作者做實驗的高壓大鍋究竟有多麼高深。我想,等到來年夏天,我也來做一做這個實驗。也許,青蛙在這一次又一次的實驗中,將會不斷地刷新它們的跳高記錄吧?  

  當青蛙高高地跳起來的時候,你我都能夠通過一種感同身受的方式,找到青蛙的生命體驗。由此可以想見,美國康奈爾大學的那個青蛙實驗,不過是一個虛構的案例。那隻可憐的青蛙,並非死於逐漸升高的水溫,而是被一個理論家按照他預先設計的理論「煮」死的。  

  被一些虛假的案例和巧妙的邏輯所論證的理論,無疑是可恥的理論。拉貝萊說過:「學術無良知就是靈魂的毀滅,政治無道德就是社會的毀滅」。我不禁要問,那些理論家的良知在哪裡?在一些沒有良知的理論誤導之下,中國的企業管理又能夠走向哪裡?  

  中國有句老話:「流言止於智者。」在這個巧言令色的時代,冷靜的頭腦和獨立的思考能力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就像這個青蛙的故事一樣,你沒有煮過青蛙,為什麼相信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呢?

生活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幸福是我們對生活的感受。今天我們的生活如何,感受如何,取決於我們自己用什麼樣的眼光和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image. Images may be subject to copyright. Learn More
周末魚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8: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