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猜疑:信不信不由你(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4-8-14 06: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庄 發表於 2014-08-13 16:44| Tags 標籤:原創, 愛情表情

  

  科幻作家劉慈欣在他很有名的《三體》中提出過「猜疑鏈」假設,其大致意思說的是兩個個體間因信息交流不通而對彼此產生不了信任,這規律普遍適用於整個宇宙中的文明交往。其實他所說的這個情形,正是來自博弈論中經典模型「囚徒困境」一個根本預設,也是形成問題的關鍵部分。

  1950年,蘭德公司兩位職員的梅里爾·弗勒德和梅爾文·德雷希爾提出了這一理論的雛形,後顧問艾伯特·塔克巧妙地引進了囚徒的場景,並命名為「囚徒困境」。它的一個簡單表述如下:甲、乙兩名嫌疑犯被抓,但警方尚無足夠證據指控二人有罪,於是把他們分開並單獨進行談判,兩名嫌犯被提供了三種選擇。

  第一,若一人認罪並作證指控對方,而對方保持沉默,前者即刻獲釋,後者會被判10年;

  第二,若二人都保持沉默,則各判半年;

  第三,若二人都指控對方,則各判2年。

  可以想見,在這個設定中,兩名當事人最大的困境是不知道對方會作何選擇,此時他唯有憑藉自己對對方的了解、非常主觀地做出自己的選擇。如果他們都對對方非常信任的話,則雙方都將獲得對於整個系統而言的最大收益(判刑總年份最少),如果都對對方無信任可言的話,則獲得次收益(判刑總年份居中),最悲劇的是一方錯誤地信任了對方而遭到背叛,此時收益最差(判刑總年份最多)且分配極度傾斜。

  這個模型被廣泛應用至經濟、軍事等領域來研究現實中的許多問題,如關稅戰啦軍備競賽什麼的。並且毫無疑問,在兩性情感領域,它也能插一腳。我曾在《愛與性的實驗報告》中寫過這麼一個例子:書中主人公唐納薇與前一段婚姻正面臨破裂的某男相戀,但自己這邊還有前男友糾纏不清,於是兩個人都處於一種對對方的猜疑和揣測之中,但誰都沒能先跨出一步去先和自己的過去做個決斷,最後的結果只能落在各走各路。拿到囚徒困境的情形來說,他們選的是第三種,都覺得對方不是好人而做出指控。

  言及此處,我想囚徒問題已不便再做延伸,倒是有必要來探討一下決定人與人之間能不能建立信任的原因是什麼,別的也不再贅述,就提一點來自生物學上的解釋好了。科學研究者相信,這關聯到一種被稱作「擁抱/愛慕荷爾蒙」的化學物質催產素,該神經遞質產生於人的丘腦下部,被認為和人的情緒及社交能力有極大關聯。2012年,多倫多大學的亞歷山大·科根團隊設計了一個實驗,讓20多對情侶面對面,向對方講訴一段令自己困擾不快的事情,並錄下傾聽一方的神情姿態,然後另行招募志願者觀看這段視頻錄像,對其中的傾聽者做出「你覺得這個人可信不可信」的判斷。最後他們發現,被旁觀者評為高分的人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共同點,就是他們的催產素受體基因版本一致,都是GG型。人體內的催產素受體基因一共有AA、AG和GG三個版本,A為顯性基因型,G為隱性基因型,兩者的差異發生在一個rs53576位點上。在一系列相關測試中,研究者都得出GG版本的人更容易做出讓其他人覺得可信的動作。

  不過最有意思的是,這種產生信任的荷爾蒙,同時也是引發猜疑的疑犯。早在2011年,紐約賽奈山醫學院的心理學家詹妮弗·巴茨在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年會上就提出,人格健全的人在接受催產素噴洒之後更容易產生信任,而如果被試原就屬於好猜忌人士的話,使用催產素只會讓他/她更變本加厲地產生不安全感和被遺棄焦慮。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2: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