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假如蘇榮沒出事——選擇性報道又一例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6-26 16: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李伯勇

  1、可以肯定,蘇榮被中紀委調查的消息在江西最為炸響,因為他剛剛主政江西數年,又剛剛榮升為副國級(全國政協副主席)。江西曾經有過主政者臨近退休而調入京城的人大或政協,卻是平調,名義自然沒蘇榮光彩照人,這在坊間看來,一是蘇榮在江西的工作得到了中央的認可,二是他「朝中有人」背景硬,畢竟這是比部級更顯赫的副國級,能從一介農村公社的大隊書記(文革期間)熬過來,並不是他家的祖墳和風水,而是他揣摩吃透這個體制一路升遷的內在秘密,跟准了關鍵領導而賭了一把,得以勝出。在如此儘管有些邊緣化的位子,個人及家庭待遇和安全保證不須說了,他得以繼續成為在江西官場的脈系的「定心丸」,還能繼續對江西的政局產生影響。此定心者,當體現在兩個方面,蘇榮在江西結成的「鐵三角」「鐵四角」可以繼續的抱團圖一番事業,在官場上有可能走得更遠,也就可能獲得更多更大的利益;更有底氣即更狠地維護以蘇榮為名聚集的巨大財利,更加肆無忌憚地利用手中權威讓一切覬覦者、不滿者和反對者消音--被消音者之一便是舉報他的官員周建華被法律「制裁」成階下囚。這是官場權斗處理對手的一個「法制」武器。既然成了一個罪犯,其人所說的一切等於零,說了白說,在場不在場的旁觀者內心也許認為其人蒙冤(相信遭到定罪的周建華揭露的事實是真的),但都清楚「台上」當權者的臉色,於是只好裝成一臉默然,裝出衷心擁護法院判決的明朗姿態,從而顯示與領導保持一致。

  其實蘇榮這類從基層熬出來的領導幹部,怎會不知道僚屬中有人恨他藐視他呢?他能做到並達到最好的效果,就是讓其人不出聲,或其人出聲無效,加上他利用權力陸續在主流媒體上亮相和發聲,他的王國便安然了,至少給人以堅不可摧的印象。然而江西還是有人當眾揭他的底,因而又可以斷定,從省部級到副國級,蘇榮是起了狠心出了狠力的。只要據守權位,他不怕來自下面的反彈。因為他相信,也通過鐵桿官員叫別人相信,反他的人是罪犯(如周建華),是對社會主義別有用心的人,是被反動勢力利用的人,官員中的敗類,根本稱不上是群眾。這樣政治意識形態又成了他天衣無縫的保護傘。有多少落馬的官員在位時鮮明地力挺政治意識形態啊,內心就存有如此款曲。

  因此,蘇榮很可能不出事。

  2、人在算,天在看,不料形勢急轉直下,蘇領導終於出事了——在突然之中出事了。

  其實幾個江西幾個副省級官員出事,就是劍指蘇榮,只是行走江湖的一般民眾不知道究里罷了。

  不過,在讀了鳳凰網6月21日轉載中國經營報的《周建華法庭上稱:人民法院不是蘇某的私家刑庭》,我卻想到「選擇性報道」問題。此篇報道面世就是選擇性的結果:在主流媒體披露蘇榮被查,這篇對蘇榮來說負面性的報道就立馬橫空出世了,抑或說,當今形勢需要這樣的報道。這樣的報道已被選擇,在準備之中(可見國中充斥了克「敵」的「彈藥庫」,按需發射)。報道中,入獄的周建華的揭發頗有義正辭嚴的意味,就是說,此時此刻,選擇了周建華夫婦的舉報,媒體選擇了中國經營報這樣不起眼的報紙,經鳳凰網選擇地轉載,就亮眼多了。

  有眾多的舉報者而挑出入獄的周建華和為丈夫奔走的周妻亮相,有某種道義補償的悲壯意味,但我也品味出讓他們夫妻繼續做出頭鳥的意味。官場深似海,一時得意者或失意者,猶如塞翁失馬,安之非福?還是老子識出人世真味: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倚,這在古今中國官場屢被應驗,還會繼續應驗下去。看似與公平正義之天道有關,其實亦無關,倒是與權柄的置換有關,所以被冤屈的並不必然會遭遇昭雪,能昭雪者是運氣好。

  那麼,我不禁要問,庭審前庭審中庭審後周建華夫婦鍥而不捨的舉報,難道相關方面、相關媒體記者--旁觀者就不知道?除了周氏夫婦,那些知道蘇榮及同夥大肆貪腐的部門和官員就不知道?但是這些人選擇了沉默和漠然。選擇報道選擇執法驅使人們選擇了沉默和漠然。這次反而輪到另一撥人(另一派)消音了。

  從正義(正壓邪)立場,這另一撥人(另一派)消音也許是必要的。但是,誰來界定「正義」?比如一個案子,只能由法院界定,但中國實際的情形卻是以政治權力來界定,有權就有正義,無權就無正義,延伸一點,就是權力讓正義通過主流媒體得到表達,通過法院表達,同樣權力可讓媒體封殺正義。因而在政治權力至上的國度,許多基於常識的東西被弄得似是而非,導致人們遇事首先關注的不是對或錯,而是權力者的層次和臉色。即使權力有時體現了正義,人們往往只是口頭上表達「正義必勝」,心裡服膺的仍是權力獲勝。這樣,正義和真理就難以紮根--扎在人們的心靈中。別說一般民眾,就是某些「研究院」的智囊們,也走捷徑地操起文革中初瀾、梁效作派,以帝王師自居,揮舞革命大批判大棒,為權力張目的意味相當明顯,他們才不怕正義被踐踏被顛覆。

  3、國人,特別是某些領導幹部,在數十年政治文化環境里,已成選擇性極強即善變的社會角色,本應更加陽光卻更加陰柔,為自保和自身及團伙利益,拋棄冠冕堂皇的原則,甚至拋棄做人的底線。這也是一種常演常新的權力賭博。所以選擇性執法、表態和報道成了法官和記者的人生技巧。更確切地說,一些記者其實並不基於選擇性(含反向選擇)而是基於客觀報道,可報紙廣播的選擇性律令,讓那些相異的報道僵死屜中。而政敵不管誰執政,都奉行這一遊戲規則。

  這次所提「報道」說的是:周建華2012年1月4日被江西省紀委「雙規」,2014年1月 23日被江西省宜春市中院以受賄罪一審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據稱,周建華受賄金額高達1410萬元。而江西省高院在5月23日二審時因周建華及旁聽公民「鬧庭」未能正常進行。周建華在其舉報材料中稱,他是遭構陷而入獄,起因正是向國家監察部及相關領導舉報時任新余市委書記、現調任江西省發改委的李某某和蘇榮夫婦違法亂紀問題遭打擊報復。在二審法庭上,周建華甚至高呼「人民法院不是蘇某的私家刑庭」。

  我相信這是真實的一幕。一個要「魚」死,一個「魚」要破網,生死時速,無需再觀望和沉默。周建華這一句高呼道出當下我們國家普遍的公權私用現象。我也相信,當時包括記者在內的旁觀者記下了這一幕。但是,作為二審,控方和辯方的意見,為什麼只保留(登載)控方意見,而刪除辯方意見?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其時蘇榮還在國家領導人(政協副主席)位子上,於是控方天然正確。這就是講政治。控方及其背後的權力,也就有選擇性地以周氏獲罪告示於天下,當然也告示於在京城坐等佳音的蘇領導了。

  現在這篇記者報道又作為正面報道面世,同樣也是選擇性報道啊。在我看來,此時推出這樣的報道,並不是彰揚記者如何忠於記者職守,而是此報道成了克敵之利器,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表明蘇領導早就有有貪腐嫌疑了。所以,在舉國利祿滔滔,宣稱以法治國之下,權斗雙方都施渾身解數,利用權力資源,暗中收集對方的經濟罪狀,不到時候不求一逞--周氏夫妻關鍵時刻以求一逞,但是周氏夫妻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我還覺得滑稽的,是報道採納入獄者周氏而不是別的人說出「人民法院不是蘇某的私家刑庭」這句話,這一司法現象卻由一個入獄者「揭露」。不過,這只是記錄了當時的情形,這樣的「揭露」對於權力來說是乏力的。同樣,這樣的報道今天面世,也不表明入獄者周氏的「揭露」符合真相而具有力量,而是通過這個倒霉者之「杯」,澆包括官場中人在內的人們的心中塊壘。

  這樣我們又能看出,即使蘇榮正式垮台,相關報道和相關人員也小心翼翼,不敢多有暴露,把「有力的揭露」仍落在周氏夫妻身上最為合適。因為入獄者已是死老虎,而被中紀委點名的蘇榮仍有軟著落的可能。跟選擇性報道一樣,這是選擇性聚焦又一體現。

  這篇報道還說,(數年前)蘇榮上任(江西)伊始即在大會上強調要防止「項目上馬、幹部下馬」的現象,之後多次強調反腐。其在台前「唱紅打黑」、幕後伸手謀利的兩面性在江西主政期間表露無遺。人民網2009年12月6日刊發題為《看蘇榮反腐那股子狠勁》的文章,同樣是選擇性報道啊。所以,一種選擇性報道也叫主旋律報道,也叫政治正確報道,它成了體制要素,決不會因某領導人出事而改弦更張,與其說是特色,不如說是體制軟肋,可在前赴(腐)後繼的官員,卻成了不能缺少的護身符。因而,「蘇榮出事」及其報道方式,連同其人出事前的報道方式,並不會銷聲匿跡,像活劇一樣繼續上演,舉國需要這樣的主旋律演飾。在坊間,是接受教育,在官員,是護身符。

  4、不過我耿耿於懷的,是「假如蘇榮沒有出事」,還有由「項目上馬、幹部下馬」轉接的「項目上馬、項目回視」。

  蘇榮如果仍在台上,除了經濟貪腐,他在江西的一些決策也不會得到有效的反思。比如他數年前到江西做首席行政長官,就要全省在路道兩旁密密匝匝種樹,造成人在路上看不見村莊的綠海洋景象,路道兩旁的田塊也要棄稻種樹。於是全省境內國道旁皆能看到這一蘇記景觀。相當密,不符合喬木生長所需要的間距,一看就知道違背種植規律。一次我乘長途汽車從贛南到省城南昌,一路上見搶種的「籬笆」林,十分不解,江西這樣的環境需要這樣載樹嗎?在縣裡也見縣城路道兩旁加密種樹(在原來的兩樹距離中加植幾顆樹),我認為不必這樣種,過兩年樹大又得移栽,不是勞民傷財嗎?有縣領導就說:你說的有理,可上面會來檢查呀,沒辦法,要改以後改吧。檢查什麼?還不是看是否符合蘇領導模式的尺寸?我當然無法理解官場中的他,此時考慮是「與上頭保持一致」--應付檢查,怎會考慮「勞民傷財」 呢?就是勞民傷財,又怎麼樣?就像被打成壞人周氏的那句高呼,當時他說了又怎麼樣?

  於是我相信,重來一次「大躍進」是可能的,重來一次「學大寨」是可能的,重來一次文革是可能的。

  我想,假如蘇榮沒有出事,他畢竟調離了江西,除了一般百姓弄不明白的經濟問題,他的一些勞民傷財的決策和舉措,是不是來一番認真的檢視呢?從經驗出發,人去政息,一些官場中人可以有選擇地發表「批評意見」了,結果只是一聲嘆息而已——其經濟和人心損失又有誰在意呢?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01: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