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青年毛澤東政治藍圖中的最佳總統人選是誰 ?(圖)

[複製鏈接]

4977

主題

5008

帖子

67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ishangxiu 發表於 2014-6-10 10: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這個當時看起來美好的構想,其實永遠無法實現。

  清朝末年,革命派、立憲派和清政府成為主要的三種政治勢力。革命派與清政府勢不兩立,立憲派則處於兩者間,與兩者都有聯繫,但又都不獲信賴。立憲派的骨幹張謇感慨:「主革命者目為助清,清又上疑而下沮,甲唯而乙否,陽是而陰非。」

  立憲派梁啟超起初和革命黨往來很密。他流亡日本,孫中山曾多次到訪,二人大談革命。

  但是孫中山是倒滿主義者,梁啟超認為勤王的旗號最為合宜。兩派爭論的焦點之一是要不要排滿。革命黨當時認為滿洲入主中國為亡國,而以梁啟超為代表的海外立憲派則堅持滿洲人掌權,是與明朝朱家易主,而不是亡國。

  與海外兩派之間的針鋒相對不同,當時國內的立憲派和革命黨之間常常互通聲援。比如湖南立憲派龍璋是革命黨領袖黃興的密友,凡反清革命的,都引為同志,大力資助革命經費,不惜出賣家產,還利用自己的汽船為革命黨購運槍械。

  「一個國家發展,肯定有不同意見。一個走激烈路線,一個走溫和路線。其實革命與君主立憲都是從西方來的東西。革命受法國影響,君主立憲受英國、日本影響,都是想建立一個民主形態的國家而已。」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台灣82歲的學者張朋園電話里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張朋園一直致力於對立憲運動的研究,曾經出版專著《立憲派與辛亥革命》《梁啟超與清季革命》等。他反對將立憲派看作是落後保守勢力。

  複雜的歷史情境下,對清廷無比失望的立憲派,特別是抱有實業立憲情懷的立憲派,開始傾向於同情革命,甚至推動革命。比如山西代表、曾任山西總商會副會長的渠本澄宣布,「三次請願國會不成,當急取葡萄牙革命主義」,因為對於那些為著保護和促進實業而主張立憲的人,從君主立憲到共和立憲並不是很難逾越的。

  武昌起義時,革命黨的力量不足以推翻清廷的統治。革命是在多方推動下進行的,立憲派的力量舉足輕重。袁世凱的幕僚張一評論:「辛亥革命,皆以咨議局為發端。」一些原咨議局大員後來乾脆直接成為新政府的都督。

  辛亥革命后,立憲派牽手革命黨人,開始短暫的合作期。除了數省始終如一的合作外,合作有的不過十天半月,最長的也不過三數月而已。這和「革命的蜜月時期」相像,即當革命發生后,專制政權被推翻,革命成功的氣氛出現了,這時出來掌握政權的人大多是有聲望而較為溫和的人,張朋園如是說。

  立憲派卷進革命,「該破壞的未能破壞,該建設的未能建設。」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的傳統開始衰退,而社會與政治都沒有得到快速改革。為著自己的理想目標而激烈的革命者不滿意於這種溫和與穩健,以至於出現激烈的行動,產生恐怖和屠殺,將掌權者推倒。立憲派中的佼佼者,四川的蒲殿俊和湖北的湯化龍,都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執掌革命政府,但又很快被迫下台。

  民國初年,第一屆國會選舉,「大眾人民在這次空前的大選中是茫然的,對政治有興趣的只有極少數的精英分子。他們有求變的觀念,但自身的利益優先。那茫然的群眾是孤苦無依的。」張朋園評價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8: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