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感謝范長龍,思念陳偉文!!!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哈格爾部長近期發表了一些言論,中國人民是不滿意的。在釣魚島問題上,美國一再表示不選邊站隊,令人費解的是,部長先生卻公開表示歡迎日解禁集體自衛權,為日本撐腰打氣。菲律賓侵佔中國南海島礁,部長先生卻袒護菲律賓,指責中國。——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與哈格爾會談時表示(京華網)

  范長龍的正能量讓中國人民挺直了腰桿,讓中國人民感到了揚眉吐氣。感謝范主席替全體的中國人教訓了美國佬,讓中國人出了一口惡氣。

  上樑的主張決定著下樑的言論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在軍隊高官明確重申把釣魚島問題留後人解決的前提下,上效下仿,首長手下的將軍審時度勢,在言論上不敢逾越紅線是在情理之中。雖說兵不厭詐,但言論將軍的軟弱由來已久,這種軟弱要追溯到1988年的中越海戰。當時的海戰雖取得了勝利,但這種勝利是一種意外,因為根據當時高層的意見是要求參戰官兵耐忍,不要把戰火燒向南海,但現場指揮官陳偉文無法忍受越軍的步步逼進,同時也顧及參戰人員的安全,因此在越軍先開第一槍的前提下,果斷命令在島上與越軍對峙的我海軍官兵奮起還擊,同時命令各艦主炮在不同的海域向越艦開火,取得了海戰的決定性勝利。

  遺憾的是凱旋而歸的陳偉文卻受到了審查,一輩子不被重用不說,還被提前退了休。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海戰的勝利首先是一種意外,因為當時陳偉文先後接到二十幾封的電報要求他保持克制,但陳偉文根據戰場的局勢判斷,越軍在開槍之後可能還會開炮,惟有先敵開火(炮)才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你想想,二十幾封的電報對陳偉文來說是一種怎樣的壓力,如果當時陳偉文把心思花在對電報的研判上而猶豫不決,那怕是慢了一秒鐘,先開炮的就可能是越軍,中方必遭重創甚至全軍覆沒,3.14海戰的歷史就要倒過來寫;其次,海戰的勝利是陳偉文用前程換來的。陳偉文在出發前一再要求領導明示遇到突發情況如何處置,但由於出發時間緊迫,首長無法詳細說明,只是給他看了上級的相關指示,讓陳偉文銘記於心,恪守戰場,再加上戰場上收到的二十幾封電報,陳偉文隱隱約約地感受到了一種束縛,一種壓力,一種風險,但為了勝利,陳偉文顧不上考慮自己的前程,他依據戰場的變化及時果斷地下達作戰指令,既保守了實力(僅一人受傷,全隊艦艇完好無損)又消滅了敵人(擊斃越軍300多人,擊沉越艦2艘,重創1艘),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如果當時陳偉文顧及自己的前程,只考慮首長指示和電報的提醒,而不按戰場的局勢出發,縮手縮腳,3.14海戰中方將無緣勝利。

  陳偉文事件在中國軍隊特別是海軍中留下了厚重的陰影,幾十年來在南海問題上,中國的將官不是種包菜就是種海帶,不是撒紅旗(海面)就是插紅旗(海底),不是發揚了國際的人主義精神就是向仁愛礁向出「歡迎你來到中國」的簡訊(尚不知是那位將軍的主意),這些維權形式雖然吸引了國人的眼球,但卻遭到了外國人的恥笑,但我們不能怪這些言論將軍,因為有陳偉文的前車之鑒,有誰敢越雷池一步?就算是在講武弄堂,將軍們也要顧及大局,否則自練一套將很快被趕下「戰場」?

  陳偉文事件是中國軍隊的驕傲,同時也是中國軍隊的恥辱。為此本人提三點建議:一、對於打與不打,打到什麼程度,在戰前就應明確,不能給一線的指揮官下達模稜兩可的命令或指示,由於之前大家都有陳偉文的經驗教訓,如果南海戰役再次打響,大家肯定會顧及上峰的意見;二、開戰後要給一線的指揮官更大的指揮權,少向一線指揮官發出指手劃腳的「電報」,以免分散一線指揮官的注意力,影響判斷,甚至貽誤戰機;三、在信息化的戰爭條件下戰機稍縱即失,因此陳偉文從全局出發,不計個人得失,一切以打勝仗為已任,敢予抓住戰機,先敵開火(開炮)的指揮理念在現代戰爭的條件下仍具有極強的借鑒意義,如果陳偉文能夠再度出山,那怕是在電視上,對全軍仍是一個巨大的鼓舞。

  (文/海堤夢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11: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