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9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眼觀醫:少林寺醫學的根基——(上)

[複製鏈接]

280

主題

410

帖子

582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悟道 發表於 2014-3-14 09:5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佛教宗旨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四諫(四大真理)之中的"苦倚"里就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其他則為精神上或感情上的痛苦。解除生、老、病、死之苦,單純靠說教是不行的,因此醫藥知識一開始就成為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佛陀的醫術最高,故有醫王的別名。最早的《佛醫經》強調醫王"四知":診斷、病因、製藥和治療,而且認為"疾病與生俱在"。《諸德福田經》得福七法之一為"常施醫藥,療救眾病"。由此可以斷定佛教醫學的存在一方面是僧、尼出於自保,另一方面也是弘法傳教的需要。
原始佛教的哲學思想和醫藥理論均帶有明顯的古希臘色彩,而與狀陀經相佐,狀陀醫經的理論基礎是氣膽瘦"三體液論"(Tridosa)。為了與"地、水、火、風"四大相吻合,佛教醫藥在氣、膽、疲之後加一個合併氣膽瘦綜合體液,變成"四休液"。由於古印度民族和地域傳統文化的影響,也不可避免地繼承了狀陀醫藥、婆羅門醫藥的內容,特別是在方藥方面,傳到中國后更是如此,凡天竺者,甚至中亞、西域醫藥知識,一旦被漢僧或中醫吸收、掌握、發展,都被籠統地稱為佛教醫藥。
     印度原始佛教的自然科學成分比例較大,這表現在對自然資源的認識和利用上,花、草、果、葯皆有名,而且如同其他民族用名一樣,同物異名、同名異物的現象很普遍,例如蓮花就包括了睡蓮科Nelumbonu。ifera和Nymphaeaalba兩個種。據初步統計,《大蔵經》涉及藥用動植物500餘種。由於語言、物種分類和分佈知識的限制,在翻譯和傳播過程中失真,i化誤是很正常的現象。例如鬱金香所指是藏紅花,為制香的貴重原料,但我國古代本草學上一直與鬱金混為一談,且重出番紅花一條。李時珍雲"鬱金香是用花,此(鬱金)是用根"。在《本草綱目》鬱金香條下記載佛書上譯名"茶矩摩"正是藏紅花的梵名。
    佛教文獻數量巨大,內容豐富,涉及範圍非常廣泛,不僅有醫治世人"心病"的佛法,也有治人"身病"的對治方法和藥方。據《隋書》卷三十四《經籍志三》記載,大約六朝時,由印度、西域傳入中國的醫藥典籍有十二種,如《西域諸仙所說藥方》二十三卷、《龍樹菩薩要方》四卷、《曹婆所述仙人命論方》二卷、《干陀利治鬼方》十卷、《婆羅門藥方》五卷等。
此外,中國僧侶所撰述的醫藥典籍也很多,例如釋道洪撰《寒食散對療》一卷、釋智斌的《解寒食散方》二卷、釋慧義《寒食解雜論》七卷、釋僧匿《針灸經》一卷等。從內容來看,佛教醫學主要由基礎理論、臨床實踐、醫用咒語、養生保健等幾部分組成。從醫學內容的組織形式來看,佛教醫學典籍中既有專門的關於"醫"或者"病"名稱的經,也有雖然沒有醫名但有其實的佛教醫經。縱觀佛教醫學,其所涉及醫學範疇十分廣泛,涵蓋內、外、婦、兒、五官各科。相對來說,藥物部分的藥品分類則較系統,共分為時葯、更葯、七日葯、盡形壽葯四類,並且藥物以植物葯為主。根據佛經反映,僧團中最常見的疾病是風、冷、熱三種,最常用的藥物是麻、蜜、糖、石蜜等。
在緣起的世間,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因此,當悉達多太子游觀四城門時,看到這些人生的真相,不禁興起慈悲救度的心,而棄俗出家修道。他認為眾生的病苦,除了來自身休器官上的疾病外,還包括心理上的毛病。為了醫治眾生身心的病痛,佛陀以一生的時光說了三蔵十二部經典,這些法寶是一帖帖治療我們身心的藥材,讓色身得以借假修真,邁向健康的大道。
     佛陀經常以法療治眾生貪嗔痴的疾病,因此,經典中喻"佛為醫師,法為藥方,僧為看護,眾生如病人"。依於此義,佛教可以說是廣義的醫學,是治療人生疾苦的良方。除了生物醫學之外,西方醫學的心身醫學與社會醫學已經慢慢受到佛法與醫學思想的影響。反觀中國傳統醫學,隨著佛教傳入中國時,早與印度的佛教醫學產生了相當程度的融和。因此,在三藏十二部經典之中,佛教醫學的文獻浩餘如海,上承印度原始醫學的精粹,下集中國歷代醫學的精華,特別是經過古今高僧大德逐步補充而更捧完善,形成中國佛教醫學體系。
中國傳統醫藥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中,佛教是最廣泛、最持久、最深刻的。佛教傳入中國最早或最主要的途徑是"絲網之路",由於喜馬拉雅山的阻隔,印度佛教先是傳到中亞西域各古國,"胡化"以後再東進中原,印僧和胡僧學漢語,漢僧學梵語(文),共同完成佛教的漢化,並形成以《大蔵經》為標誌的特有文化景觀和體系。

0

主題

13

帖子

32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2
30
行至雲深不知處 發表於 2014-9-24 09:20 | 只看該作者
中醫藥學雖然近百年來受盡了打擊與摧殘,至今仍矗立於21世紀世界醫學之林,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效力。中醫藥的未來不僅關係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更加關係到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命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7

帖子

5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1
29
mmddkk456 發表於 2014-9-22 08:30 | 只看該作者
「文革」時期,廣州空軍醫院有一個10個月的嬰兒,吞了一個螺絲釘,一頭六個角,一頭是螺紋。因為是10個月的嬰兒,不敢給他開刀,希望他從大便拉出來。等了兩天,嬰兒發高燒,嗷嗷叫,只好看看中醫有沒有辦法,就請了張景述教授會診。張教授拿來一碗稀飯、一杯骨炭粉和一些蓖麻油,然後用骨炭粉調了稀飯喂嬰兒,半個小時后,又給他喝了一湯匙蓖麻油。12個小時后,那個螺絲釘被拉了出來,上面好像電鍍一樣鍍了一層骨炭粉。如果用西醫療法給小孩開刀,能保證嬰兒過得了麻醉關、手術關、感染關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46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28
xmkp 發表於 2014-9-19 08:32 | 只看該作者
作為一種文化,它自成一體的思想理論體系無懈可擊,作為一種實用的課目,它在人類幾千年的生存繁衍中,功不可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44

帖子

7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6
27
autocad2050 發表於 2014-9-18 08:31 | 只看該作者
作為一種文化,它自成一體的思想理論體系無懈可擊,作為一種實用的課目,它在人類幾千年的生存繁衍中,功不可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8

帖子

16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4
26
禿頭鷹 發表於 2014-9-17 08:23 | 只看該作者
幾千年中醫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中醫藥寶庫蘊藏豐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理解的。說實話,我開始學習中醫的時候也搞不清楚陰陽五行、天人合一跟五臟六腑有什麼關係。入門之後,才感到像發現了一座金光燦燦的寶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52

帖子

18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82
25
page998 發表於 2014-9-15 08:24 | 只看該作者
傳揚中醫文化,保護好老祖宗的珍貴遺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6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24
hello2014006 發表於 2014-9-12 08:26 | 只看該作者
來和樓主學禪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59

帖子

19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96
23
擎天柱2014 發表於 2014-9-9 08:58 | 只看該作者
由「 醫」入「道」是掌握傳統文化的一條必不可少的捷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46

帖子

16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9
22
xmkp 發表於 2014-9-4 08:11 | 只看該作者
醫者療其身,佛者修其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57

帖子

18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87
21
MH370 發表於 2014-9-3 08:21 | 只看該作者
中醫認為,人體五官與五臟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通過觀察五官的表現就可以知道五髒的健康狀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59

帖子

19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96
20
擎天柱2014 發表於 2014-8-26 08:47 | 只看該作者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謂不慈;為人兒女者,不知醫為不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7

帖子

5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1
19
mmddkk456 發表於 2014-8-25 08:14 | 只看該作者
  中醫的學習是一個修心的過程,唯有充滿正能量的心才能成為一名中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176

帖子

17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77
18
唐僧騎馬 發表於 2014-8-22 16:57 | 只看該作者
傳統的中醫藥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燦的明珠,雖曾一度遭遇來自民間和官方的冷落乃至貶損,但終因其自身具有的西醫藥所不能代替的優越性而巍然留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60

帖子

204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04
17
fox2014 發表於 2014-8-18 08:38 | 只看該作者
《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理論基礎」的依據:中醫學五大核心理論——陰陽五行說、臟象學說、經絡學說、形神學說、天人學說都源於此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49

帖子

16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7
16
missMH370 發表於 2014-8-13 08:23 | 只看該作者
樓主所講簡單易行,值得一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59

帖子

19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96
15
擎天柱2014 發表於 2014-8-7 09:05 | 只看該作者
春天養生,夏天養長,秋天養收,冬天養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44

帖子

76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6
14
autocad2050 發表於 2014-8-6 08:42 | 只看該作者
少林禪醫:佛法養心,最高明的養生之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9

帖子

68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8
13
cat3 發表於 2014-7-28 08:46 | 只看該作者
眾所周知,僧人們的修行,需要健康的身體做基礎,「身體不行,修行也不好提高」。而修鍊少林功夫,則能夠強身健體。少林文化的一禪一武,一靜一動,對統一身心和諧是最有效的途徑,因此少林寺主張通過禪武修鍊達到身心和諧,而人的身心和諧,也就是健康的根本。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09

帖子

13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35
12
親親我我 發表於 2014-7-22 11:59 | 只看該作者
多角度講述日常小疾小病的防治與身體的養護,娓娓道來,法簡意深,一用就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8: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