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水是最好的葯-ZT續2

[複製鏈接]

964

主題

4387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火箭

Rank: 6Rank: 6

積分
3956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作者還詳細介紹了如何喝水的方法:
喝水,不是喝茶、一天喝2-3升的水、分多次喝、不是等到口渴時喝水、喝水時要加點鹽、盡量喝自來水,而不是碳酸飲料和咖啡。

進入成年後,我們渴的感覺會逐漸衰退,我們的身體內的水分會越來越少。

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細胞的含水量也會逐漸減少,細胞內的含水量與細胞外含水量之比從1:1減少至大約0.8:1,也就說是進入老齡後,每十年身體內喪失 3升以上的水。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我們飲水是為了滿足細胞的功能需求,飲水量的減少會影響細胞的活力。結果,慢性脫水就會引發一系列癥狀。如果不明白這些癥狀是人體脫水發出的緊急信號,就會把它們誤認為是別的疾病。

直到今天,人們還是沒有弄明白這個問題,把身體對水的渴求誤認為是別的疾病,用化學藥物來治療。作者從醫多年,經常碰到這種情況:明明是身體缺水發出的信號,急需補充水,但人們卻用化學藥品對付這些缺水信號。更不幸的是,這個錯誤還會持續,身體的病狀逐漸發展,脫水症越來越複雜,用藥越來越多,直到有一天病人死了。
這時,誰都說不清他究竟是病死的還是渴死的。

二、水是最好的葯
1.身體水份調節與乾渴管理機制的重要特徵之一,使身體機能受到嚴密的監控。任何器官獲得的水分份額,都不會超過它自身的需要。器官獲得水分的多少,取決於其運行功能和特性。和其他所有的系統相比,大腦具有絕對的獲取水分優先權。

2.人們都會對乾渴和飢餓做出反應,以為二者都是飢餓導致的。但是人們總是吃固體東西,只有身體需要消化過剩的食物,導致乾渴的感覺逐漸佔據上風時,才會喝些水。在這種情況下,身體的缺水過程,可能會進入一種持續發展的階段,以致會以一個適應機制逐漸形成和鞏固下來。這一過程,將會破壞乾渴管理機制,致使身體無法通過有效的乾渴感覺表達對水的需求。也就是說,如果你喝的水越多,你的口渴感就會越敏銳,你喝的水越少,你的口渴感就越遲鈍。

3.茶、咖啡、葡萄酒和飲料不能代替身體所需的天然水。因為,這些飲料固然含有水分,但也含有脫水因素,特別是咖啡因和酒類。這些物質不僅會清除溶解它們的水分,還會清除身體額外的水分。當你喝咖啡、茶或啤酒時,身體消耗的水分,總是多於這些飲料含有的水分。假如你喝完飲料後測量一下尿液,你就會發現你排出的尿超過飲料的量。

4.當人體處於脫水狀態時,它就會將當前所剩的水分重新分配。在人體內部,某些區域水分供應不足,就會發出警報。
當乾渴管理機制發生作用時,人體僅存的水分將會得到調配,並在需要時使用,這會使人體的整體運行機制發生改變,開始生病。

5.如人體長期脫水,會導致依賴水分的機體功能暫時關閉或休眠,因為身體需要將所剩不多的水分儲存起來,以便度過困難期。進而身體脫水的程度越來越嚴重,某些器官和功能的承受力就會達到極限。這時,身體最活躍的組織和器官,將首先發出特定的信號,並且通知我們:身體已經進入嚴重缺水狀態--慢性病出現。

6.藥物治療只能暫時消除身體缺水的各種危機信號,對人體細胞(包括基因細胞)卻有害無益。長期脫水,會使身體機能的活躍性和有效性徹底喪失,即便是藥物也不能起到任何作用,這種可怕的情形,還將傳遞到下一代身上。如果一種疾病的根源是脫水,人體的感應機制就會遭到破壞,在下一代人的體內就難以形成對抗缺水狀態的內在機制。
特別是哮喘症、過敏症、胃灼熱等疾病,都可通過補水來進行預防,並且只有這樣,在我們自己以及下一代人的身上,某些疾病才不會產生。

7.蛋白質和酶這兩種物質,在低粘稠度的溶劑里效率更高。只有周圍的水分充足,它們才能夠高速擴散和運轉。如果溶劑因細胞內缺水而產生高粘稠度,那麽,蛋白質和酶在細胞內部的運轉效率就會迅速降低。

8.老年人身體水分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他們每10年身體的水分平均喪失3.5~ 6升,這是一種巨大的損失。而且,依賴口渴的感覺會引起長時間脫水,主要是引起細胞內部脫水,結果導致生產神經傳遞素的「工廠」體內的氨基酸大量喪失。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細胞內的水分含量,將逐漸少於細胞外的水分含量,細胞內部的水分逐漸流失,將導致水滲透平衡被完全打破,細胞的吸水性能和儲水性能將會逐步喪失,這就是開始乾癟!
假如老年人體內的水分充足,將會有一個潛在的好處:它能提高蛋白質和酶的活性,由於蛋白質和酶受所處自由水環境的影響,這意味著體內擁有充足的水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預防早衰和所有感觀系統的過早退化。

9.僅僅依賴乾渴的感覺做出判斷,等到口渴才開始喝水,只會帶來嚴重的後果。等待口渴,意味著忍受疼痛和提前死亡。

未完待續
喜萊莉為了理想而奮鬥,雖敗猶榮。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1: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