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法的兩面性及三法印

[複製鏈接]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14 10: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mindfulness 於 2014-2-14 10:39 編輯

佛法的兩面性[菩提尊者]

初遇佛法,我們面臨一個悖論:在智力上,它冷靜、現實、非教條,令自由思考者心悅。在世界觀與方法論上,它幾乎還具有科學性。但是,若我們走進活生生的佛法內部,不久便發現它還有另一副面貌,似乎背離了我們對它的一切理性假設。
我們仍不見刻板的教條與隨機的臆測,看見了出離、冥思與崇敬等宗教理想。我們看見了一套教義,闡述那些超越了官感與思維的事物;或許更令人困惑的是,我們看見了一個訓練方案,在其中信念被當成一個至關重要的美德,而存疑則是一種妨害、障礙、與羈絆。
我們在嘗試決定自身與佛法的關係時,最終都會發現受到挑戰,需要對這兩副看上去不可調和的面貌作出合理的解釋:經驗主義的那一面朝向世界,告誡我們對萬事親自作調查與驗證,宗教性的那一面朝向超世,告誡我們遣除疑念,信賴尊師佛陀與他的教導。
我們解決這個困境的辦法,一個是把佛法的一面作為真法來接受,而把另一面作為偽造或附贅加以排斥。這樣一來,在傳統的崇拜式佛教里,我們包容了信仰的宗教性與崇敬那一面,卻迴避了腳踏實地的世界觀與批評探索的任務。或者,為現代佛法作辯,我們可以讚揚佛法的經驗性與科學的相似性,但在宗教那一面尷尬地躊躇不前。然而在思考了真正的佛教精神必須具備的因素之後,很清楚,佛法的兩個面貌都是真實的,必須同時兼顧。如果做不到這點,不僅涉險於只接受部分教導的不平衡性,我們個人的佛法修持,也可能受偏向性與衝突態度的障礙。
然而,怎樣協調佛法的這兩面同時避免自我矛盾,仍是個問題。我們認為,達成這兩面的協調,從而在個人的觀念與修持中確保內在一致性,關鍵在於考慮兩個根本問題:第一,佛法教導的目的,第二,為了達到該目的所需的策略。佛法教導的目的,是要從苦中證得解脫。佛法的本意,並非為我們提供有關世界的實際知識,因此雖與科學兼容,其目標與內涵必然有異於科學。
佛法在最主要、最基本的意義上,是一條通往釋放心智、擺脫輪迴之苦的道路。佛法為我們提供了無可替代的解脫之道,非僅尋求智力上的認同,它指定的態度必然有充分的宗教性。它直指內心深處,於存在的終極意義岌岌可危之際,在那裡喚醒了相應的信念、崇敬與堅定。但是對佛教來說,信念與崇敬只能促使我們走上這條路、並堅持走下去,它們本身卻不能保證解脫。
佛陀教導說,束縛與苦的根源,是對真相的無明。因此佛教的解脫策略中,基本工具必須是智慧,即對真相的如實知見。冷靜而不受約束的調查與批判性的探索,構成了通往智慧的第一步,使我們排疑解惑,對解脫所依的真理有一個概念上的把握。但是疑與問不能永久存在。我們一旦決定佛法是通向靈性自由的載體,就得走上前來把存猶置於身後,投身於一個修練過程,它會把我們從信仰引向解脫的洞見。
對那些為了尋求智力或情感滿足而接近佛法的人,它不可避免地以雙重面貌存在,其中之一必然始終是個難題。但如果我們做好準備,以佛法本身指定的態度,把它作為滅苦之道,則絲毫不存在雙面形式。相反,我們看見的是法的單一面貌,它從起始便這般存在,如一切面貌,皆顯現互補的兩個側面。

作者:菩提長老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沙發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14 10:32 | 只看該作者
三法印(阿姜念 ACHAAN NAEB)
我們應該要了解,到底是什麼因素讓我們無法領悟到存在的三特性。佛陀曾經解釋是那些因素障住智能所發現的無常、苦、無我三特性;遮蓋住無常的是連續性,一切狀態是快速變化的,也就是說,心理狀態與肉體是非常快速地生起與消逝,不過這個過程發生得太快,我們無法體會心理狀態與肉體的生起與消逝,因此誤以為心理狀態與肉體是不變的,這就是連續性遮蓋無常的情形。為了說明這種現象,讓我們舉看電影為例。雖然屏幕上出現連續的移動,事實上它不是由一個畫面之投影造成,而是由數百張畫面所構成的,一件事情快速地改變成另一件事情,讓我們以為只有一件事發生,而不是由許多的個別事件形成;就像我們無法看到構成電影的許多個別畫面,同樣地,我們也沒能看到事實上有許多的心理狀態與肉體,尤其是心理狀態與肉體之生滅速度比構成電影的個別畫面快得多,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去體會其中的變化是非常困難的;當我們無法體會這個事實,認無常為常的幻象就發生了。
是什麼遮蓋住苦呢?佛陀說,這是由於不注意身體姿勢所造成的。不去注意觀察身體,我們不會體會到心理狀態與肉體是痛苦的,而且苦是不斷地壓迫我們。當我們沒有體會這個事實,錯誤的見解立即生起,我們會視生命、心理狀態與肉體是美好的,是可以帶來快樂的,對快樂的貪求立即隨之而起,因此帶來更大的苦。
是什麼遮蓋住無我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談一些無我的特性。無我是佛教的核心,是與其它哲學、宗教不同之所在的教理。其它宗教需要一個基本的事物做為基礎,或者是無上的領導者,或是一個永遠的或神聖的事物,好讓人們可以擁有或依賴;但是在佛教,我們發現每一件事情都是無我的,沒有靈魂或自我,沒有「萬能者」,因此一切的存在都具備無我的特性。現在,是什麼原因阻礙我們理解無我呢?佛陀說是心理狀態與肉體聚集在一起的綜合認知,這給我們一個想法,誤以為心理狀態與肉體是一個完整而永恆的個體,接著我們就會有心理狀態與肉體是圓融的、重要的,以及五蘊(色、受、想、行、識)是美好的觀念,雖然我們可能已聽過五蘊的生滅非常快速,我們無法分別每一個心理狀態或五蘊,而體會其真正性質,我們之所以無法區別它們,就是我們無法體會無我的緣故。由於缺乏此種體會,才生起堅實或主體的迷惑,也就是說,相信有一個恆常的「我」或「自我」,這種現象發生之後,對主體的迷惑成為促成貪慾的心理因素。接著,貪會促使一個人以為心理狀態與肉體是持久的,會帶來快樂的。我們有必要修正這個誤解,以了解存在的三特性,並成為自由的人。
心理狀態與肉體有許多不同的變化,我們一般人無法分析他們,而且很難做到,除非我們:一、開發內觀,二、了解發展內觀的原理,三、建立正確的目的。擁有正確的目的,我們才能夠克服障礙,達到開悟的境界,否則,我們將屈服於貪慾與反覆幻想(或錯誤判斷)的影響中,走向永無休止的生死輪迴。
***
我曾經問一個修行者是否知道他改變身體姿勢的原因,其中一個回答是他坐太久了,只不過「要」換姿勢而已。這樣的回答當然是不正確的,他的這個原因至少沒有把苦的真相顯露出來。因此,我進一步問他,為什麼坐久了就必須改變姿勢,其中必然另有原因或理由。坐久了而令人「要」換姿勢並非真正的原因,修行者必須找到更精確的理由,例如,是什麼理由迫使一個人「要」改變姿勢?如果他是以這種方式追問,會發現自己因受到苦的影響,而被迫改變姿勢。任何時刻都是苦在逼迫一個人改變姿勢。
現在,讓我提出反面的問題。一個人可以保持一個姿勢而絲毫不動或不改變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即使我們不想變換姿勢,不也是被迫去改變姿勢,完全不依循我們的願望嗎?我們在前面提到,有人認為是因為自己想坐,所以坐下,自己想站,所以站立,現在是否也可以說,因為想要坐下或改變姿勢,所以這麼做?就如剛才說的,我們是因為痛或苦,是因為不舒服,所以改變姿勢。這就是為什麼修行內觀的人,必須找到每次改變姿勢的原因;他必須了解到,每次改變姿勢都是出於痛或苦,如果任何時刻都能以這種方式理解姿勢的改變,而對當下的事物念念分明,我們將體會存在的基本特性。
現在,當我們體認到我們是因為苦而被迫改變姿勢,我們應更進一步質疑,找出是否另有別的理由,如果回答是為了舒服所以改變姿勢,這是不正確的,因為這是對快樂的扭曲。正確的答案是我們為了治痛才改變姿勢,不是為了追求快樂而改變姿勢。錯誤的回答是出於誤解,如果對改變姿勢的原因沒有正確的認識,煩惱會因而孳長。
變換姿勢以對治痛苦的現象,顯示我們隨時都必須治療它們,既然隨時治痛的情形與不斷吃藥的情形類似,我們不應該誤以為變換姿勢的理由是為了求得快樂。這就像慢性疾病的療養一樣,我們一點也不該視療病與治痛為快樂的事。
舊姿勢的苦容易理解,新姿勢的苦則不易理解;一個人有了智能可以看穿新姿勢的苦,如果沒有智能,貪必然生起,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設法找出新姿勢的苦在哪裡,有什麼方法呢?方法就是要了解為什麼我們會改變姿勢。當我們理解到,我們是因為有苦受所以改變姿勢,我們還必須更進一步理解,事實上,任何姿勢都是有苦的。坐會成為苦,站會成為苦,因此我們才會改變姿勢;所有姿勢都會變成苦,所以必須不斷改變姿勢,我們躺下一會兒,苦就會產生,剛開始時,我們認為躺下是快樂的,所以我們要躺下,但經歷了一會兒,我們注意到它也是苦的,因此我們了解,苦這個事實是可以在任何姿勢發現的。以這個方法去理解各種姿勢,那麼以為他們是快樂的錯覺必將消失,只要我們以為任何姿勢都是快樂的,錯覺即生起,我們將無法消除它們。
***
現在讓我們觀照「吃」。我們應該保持正念並思考吃東西的理由。經典告訴我們,我們吃食物並不是因為我們要它,不因為它是食物,而是因為它是維持身體所必要的。佛陀曾提到要維持生命的一個理由,就是要有足夠力量發展通往止息所有苦與煩惱的正道。具備這種想法是必要的,否則我們將無法避免煩惱的生起。我們必須了解,我不是因為食物好吃而吃它,而是為了治苦與滿足飢餓。當我們為了滿足飢餓而吃東西,那麼即使是不好吃的食物,也能解決飢餓;如果我們是因為食物的美味而吃它,當它不好吃時,瞋即生起,反過來說,如果它很好吃,那麼貪即生起,這表示我們吃東西只會孳長煩惱;當食物好吃,貪或黏著生起,當食物不好吃,就不滿意了。吃東西時沒有思考這些問題,會產生更多的慾望輪迴、生死輪迴,這些就是苦的無盡延續。因此,當我們運用正念於吃東西時,我們必須於張開的每一口都了解吃的理由,使我們在吃的時候,只是為了解除苦而吃。當我們吃東西的時候,如果喜歡與討厭都未生起,內觀即生起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3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14 10:33 | 只看該作者
無常、無我及苦(選自「生活的藝術」)
當我們勤於修行,很快就會領悟到一個根本的事實:那就是我們的感受變動無常。每一個片刻,在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有感受升起,而每種感受都代表一個變化。每一瞬間,都有電磁或生化反應,發生在身體的各個部分。而我們的心更是瞬息萬變,且在身體的變化上顯現出來。
這就是身心的真相:變化、無常。在每一個片刻,組成身體的次原子微粒都在生滅之中;而心理的變化也一個接一個地出現又消失。每個人內在的各種身心狀況,跟外在世界一樣,時時刻刻都在改變。在此之前,我們可能在知性上已經知道無常的道理。現在經由修持內觀,我們直接在自身體驗無常的實相。直接體驗無常的感受,證實了我們瞬息萬變的本質。
身體的每一個分子、內心的每一個過程,都是不斷變遷。除了每個當下之外,別無它物。沒有可以執著的硬核,沒有什麼可以叫做「我」或「我所有的」。所謂的「我」只是一個不斷變動過程的組合體罷了。
因此,內觀者了解了另一個基本的實相:無我——沒有一個真實、永恆的「我」。我們如此努力經營的自我,只是一個不斷變動的身心過程組合而成的幻相。一旦我們深入探索身心,就會了解,沒有永遠不變的硬核,沒有獨立於身心過程之外的本體,沒有任何東西能不受制於無常的定律。只有一個無我的現象,不受控制地改變不停。
另一個實相也清晰了。任何執著「這是我,這是我的」的努力,終將導致不快樂,因為所執著的東西或是這個「我」遲早都會消逝。而執著於任何無常、短暫、幻想、以及不可控制的東西都是苦。我們了解這一切,不是因為別人如此告訴我們,而是藉著觀察自己身上的感受,我們親身體驗這些實相。
***
我們的許多成見中,其中最基本的是認為有一個「我」的存在。這樣的假設,使我們每個人把「我」擺在首位,視自己為宇宙的中心,儘管在大千世界中,我們毫無困難地看到我們的世界只是其中的一個;在這個世界的芸芸眾生,我們也看到自己是其中的一個。無論我們如何自我膨脹,與浩瀚的時空比較,「自我」實在顯得微不足道。「自我」的概念顯然是錯誤的,雖然如此,我們仍致力於追求自我實現,認為這是快樂之道。若想以別種方式來生活,反而顯得不自然或甚至覺得有危險。
但任何經歷過自我意識折磨的人,都知道那是多麼大的痛苦。一旦我們局限於慾望、恐懼、身份,我們就被限制在狹窄的自我監牢中與世界隔絕而與生活脫節。從自我的妄念中蘇醒,才是真正的脫離束縛,使我們走向世界,對生命開放、對別人開放,找到真正的實現。我們並不需要自我否定或自我壓抑,而是要從錯誤的自我觀念中解脫。這條解脫之路是要先明白我們所謂的「我」,事實上是短暫的、不斷變化的現象。
***
培養覺知與平等心,並不是讓我們像植物一樣不動,也不是漠視他人的痛苦,而一味追求自己內在的平和。正法教導我們,對於自身和別人的幸福,我們都有責任,我們要儘可能幫助別人,但須始終保持平衡的心。看到一個小孩身陷流沙中,愚笨的人會變得心慌,奮不顧身跳入流沙中,使自己也陷在其中。而有智慧的人,會保持平靜沉穩,找樹枝搭過去,把小孩拉到安全地帶。隨著別人跳入貪嗔的流沙中是無法助人的,我們必須將別人帶到心裡平衡的堅硬平地上。
有時候在生活中,強烈的行為是必要的。但在行動之前,我們必須先自我檢查內心是否平靜、是否對這個犯錯的人充滿愛與慈悲,如果是這樣,這行動才會有用;若不是,一點幫助也沒有。如果我們做事出自愛與慈悲,就不會錯。當我們看到強者欺負弱者,我們有責任去制止這有害的行為。任何有理性的人都會這樣做,雖然可能出自同情弱者而氣憤侵略者,而內觀者會對兩方都有相同的慈悲心,因為必須保護弱者不受傷害,也要保護強者不受他自己有害行為的傷害……
採取任何強硬行為之前,檢視自己是很重要的;事後才回顧辯解是不夠的。如果我們無法體驗內在的安詳和諧,也無法帶給他人安詳和諧。作為內觀者,我們要學習超然,既慈悲又冷靜。我們培養覺知與平等心,以幫助所有的人。如果我們都不做增加這世界緊張不安氣氛的事情,就已經是做有益的行為了。事實上沉默平等心的行動是很大聲的,它具有深遠的迴響,對許多人事物都會有正面的影響。
***
執取
執取有好幾種。第一種就是習於追求感官享樂的執取。上了毒癮的人之所以會吸毒,是因為他想體會毒品在他身上造出來的愉快感受:雖然他知道吸毒只會加深他的毒癮。同樣地,我們對於貪愛這個習性,也上了癮。一旦某個慾望滿足了。我們就生起了下一個慾望。所執取的對象其實是次要的,事情的真相是,我們渴求這種貪愛的狀態能不斷地持續,貪愛本身又會在我們身上製造愉悅的感受,而我們希望愉悅的感受能不斷延續。結果,貪愛本身成了我們無法打破的習慣,一種癮。就如同了上毒癮的人,會漸漸對他所吸的毒品麻木。因為需要更大的劑量,才過癮一般,如果我們的貪愛愈去滿足就愈強烈。像這樣,我們永遠無法止息貪愛。而只要我們有貪愛,我們就不可能快樂。
另一個很大得執著,就是對我的執著,這個自我,這個我們認同的自我形象,對每個人而言,我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人。我們象是周圍滿布鐵屑的磁鐵;自動地將鐵屑以自己為中心派成圓形;我們不假思索全都本能地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安排這個世界,祈求吸引愉快的事物。排除不愉快的事物。但是沒有任何人是獨自生存在這個世上的;某個「我」一定會和另一個「我」起衝突。每個人所製造出來的圓形,都會被別人的磁場所干擾,而我們自己也會被吸引或被排斥。其結果只有不快樂與痛苦。
我們的執取,也並非僅限於「我」;我們執取延伸到「我的」,任何屬於我們的東西。每個人都對自己擁有的東西,產生很大的執取,因為它與我們有關。這些東西增強了「自我」的形象。如果這個所謂「我的」,是永恆不變的,而且這個「我」可以萬古常存,永遠享有我的,那麼這種執取就不會造成任何問題。但是事實上,我和我的遲早會分道揚鑣。離別的時刻一定會來臨。當時候到了,若對我的執取愈深,痛苦就會愈強烈。
更近一步地延伸執取,就是對「我得見解,信仰」的執取。無論它們真正的內容是什麼,無論正確或錯誤的,只要對它們產生執取,就一定會不快樂。每個人都深信,自己的見解和傳統是最好的,一旦有人批評,我們就會十分不悅。如果我們想要解釋自己的看法,別人卻不接受,我們也同樣會十分不快樂。我們沒有認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念。辯論誰的意見正確,並無意義。比較有益的辦法,是將任何成見放在一邊,試著去看清真相。但是我們無法做到放棄對自己見解的執取,因而我們一直不快樂。
最後,是對宗教儀式和典禮的執取。我們常強調宗教的外在形式,而較不重視其所蘊含的精髓;而且我們通常會覺得,不遵行這些典禮儀式的人,絕不是一個真正虔誠的信徒。我們忘了,缺少了宗教的精髓,它的形式層面只是空殼子。如果一個人心中始終充滿憤怒,狂熱和惡意,那麼虔誠的課誦或遵行儀式是沒有用的。真正虔誠的信仰,是培養內心虔誠的態度。也就是心得凈化,對眾生的愛和慈悲,但是對宗教外在形式的執取,導致我們對形式的重視,遠超過對其精髓的重視。我們忽視了宗教的本質,致使我們沉淪在苦海之中。
無論是何種痛苦。所有的痛苦都與這裡所提的某種執取相關。執取和痛苦同時存在。
***
任何人想修持正法都必須由持戒開始。持戒是修行的基礎,沒有了這個基礎,就永遠無法向前邁進。我們要戒除任何傷害他人的言行舉止,因為只有這樣的道德修養,才能杜絕社會亂象,這個道理是很明顯的。但是事實上,我們之所以要持戒,是因為不良的言行舉止,不僅會傷害到他人,也會傷害到我們自己。試想當一個人做了壞事-----侮辱他人、殺生、偷盜、強暴等惡行----卻希望自己心中不受任何煎熬、不起任何貪愛與嗔恨,那是絕對不可能的。貪愛和嗔恨生起的那一刻,不僅帶來眼前的不快樂,更為未來的無邊煩惱種下苦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4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17 23:4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mindfulness 於 2014-2-17 23:49 編輯

觀修無我(白瑪喜饒法師)

在佛教傳統中,我們在世俗層次上設定有一個「自我」,來當作過去世與未來世的一個基礎,也就是因果和業力的基礎。但是,這個經驗的主角——自我,僅僅是在相對和習慣層面上設定的,當我們進一步地分析,並且運用智慧,我們會發現在超越世俗的層面上,「自我」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種錯誤的執著罷了,只不過是個無明妄念罷了。
在世俗層面上所指的「自我」,由五蘊聚是合而成,它們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色蘊指的是色身,而其他四蘊指的是心識。(譯註:五蘊的蘊,是聚集、累積的意思。「色」即物質、色身;「受」即感受;「想」即想法、念頭;「行」即身體的新陳代謝和行為;「識」即分別、判斷。)
當我們生病時;我們把「身體」當成自我,  
當我們某個部位疼痛時、當擁有健康的身體和財富,或者很快樂時,會感覺「我是幸福的」,在此我們又將「感受」當成「自我」。
當我們有精神苦惱時,內心感到鬱悶,此時我們將「內心意識」當成「自我」。
當我們做事情時,我們把行為當成「自我」。
當我們思考問題時,我們把思想當成「自我」。
而在超世俗的層面上,所謂的無我,是說合成自我的五蘊沒有自性,而所謂自性指是一個事物本自具足的、不需要外緣的、不會改變的性質。自性有三個條件:(1)不依賴任何的因緣條件, (2)永恆性, (3) 單一不可分化。
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何五蘊沒有自性:
〈1〉色蘊: 我們的身體是一大堆支分的聚合,它由三十二顆牙齒、二萬一千根頭髮、三百六十塊骨節。心臟、肺腑、肌肉、脂肪、皮膚(地)以及血液、涎液、膽汁、膿水(水)……再加上身熱(火)、呼吸(風)等組成,每一支分都是零碎有分的法,是數以億計的細胞的聚合,這與自性的獨一不可分相反;又支分也是無常法,剎那都在變異生滅,這與自性的恆常不變相反。當然,由眾多支分的聚合也同樣沒有自性。
又此色身不論出生、安住,還是老死,都是受著因緣條件的限制,生是依因緣而生,住是依因緣而住,死是依因緣而死,離開了一定的因緣(條件)就不會有身的存在,所以此身為因緣所支配並沒有主宰力,與自性不依賴任何的因緣條件相反。
〈2〉受蘊就是多樣且大量的各種覺受的聚集。簡要地歸納為三種,就是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舍受)。我們很容易了解,這三種覺受,有如雲彩般剎那地變換著,任何覺受都不可能有自性。
〈3〉想蘊就是所謂的想法與概念。這種種不同的想法、概念都會改變,都不可能有自性。
〈4〉行蘊包括身體的新陳代謝以及身口意的所有活動和作用,這些都不可能有自性。
〈5〉識蘊有六種形態的聚集,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很顯然他們皆是剎那、剎那地幻生幻滅,由因緣而生,由因緣而滅,沒有自性可言。
我們一直錯誤的以為心是延續不變的。過去的心和現在的心,昨天的心和今天的心,我們把它們混成一體,當成我們的心。
事實上,如果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方式(前一剎那已經消失,未來還未到來,現在一剎那、一剎那的消失)來解析,會發現心並非延續不變。
如是觀察可知,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無自性,眾生由於迷亂,方把五蘊聚假立執著為實我。在還未確信五蘊非我之前,必須一次又一次的觀察、分析和建立,我們是如何把身體或心識當成自我的。直到不需要用理性解析就可以確定的地步;所謂的輪迴,並非有一個實我在轉世。

摘自[真相:並沒有一個「我」在輪迴轉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5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17 23:46 | 只看該作者
以下段落摘自「佛陀的啟示」(羅侯羅.化普樂法師)

所謂生命乃是五蘊和合而成,是肉體與精神力量的綜合。這些力量時刻在變,沒有兩個相續的剎那是相同的。每一剎那,它們生起又立刻死亡。「五蘊生起、變壞、死亡的時候,比丘啊!那每一剎那,你也生起、變壞、死亡。」所以在今生一生當中,每一剎那我們都在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而我依舊繼續存在。假使我們能夠瞭解,在今生中,我們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實體如「自我」、「神我」者,而能繼續存在,為什麼我們就不能瞭解在身體機能的活動停頓之後,這力量仍能不假助於「自我」、「神我」而繼續存在呢?
物質的身體不再活動的時候,「能」並不隨之消失。它繼續形成另外一種形態,就是我們叫做另一生命的東西。兒童的身體與心智機能都非常嬌嫩、柔弱,可是其中卻含有成長為發育完全的成人的勢能。構成所謂眾生的身心的能,其中即含有形成新色身、並使之逐漸長成及充份發育的力量。
因為沒有永恆不滅的實體,所以並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從這一剎那度到另一剎那。因而,很明顯的,也就沒有任何恆常不變的東西可以從今生投向他生。生命只是剎那變化而相繼不斷的一個系列。這系列,實在講起來,只是一連串的運動。它就像一朵徹夜長明的燈焰。(從初夜到天明)它既非同一焰,也不是另一焰。一個小孩成長為六十老翁。當然的,這六十老翁與六十年前的稚子不會一樣,可是他也不是另一個人。同樣地,一個人在此地死了,在另一個地方又生了下來;這兩者既非同一人,亦非另一人。他仍是同一系列的繼續。死與生的差別只在一念頃間。此生的最後一念頃,便決定了所謂下一生的最初一念頃。這下一生實際上仍是此生同一系列的延續。就在此生中,亦復如是。此一念頃便是構成下一念頃的要件。因此,從佛教的觀點看,生死的問題並不是什麼大神秘。
***
在一連串的因果關係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構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條件。其中,並沒有不變的實體。它們的幕後,並沒有可以叫做「永恆的自我(神我)」、「個性」或真正可以叫做「我」的東西。大家都會同意,無論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或識蘊中任何一法,都不能被認為是真正的「我」。但是這五種精神與肉體的「蘊」,本來是相互依存的。在它們聯合活動的時候,就成為一架身心合一的機器,因而產生了「我」的意念。但這是一個虛妄的意念,只是一種心所有法,也就是前文剛談過的五十二種心所法之一的身見----薩迦耶見。
這五蘊和合之身,通俗稱為「眾生」之物,就是「苦」的本身。在五蘊的幕後,再沒有其它的「眾生」和「我」在那裡承當這「苦」。就如覺音所說的:
「僅有苦難存在,卻找不到受苦者。
事迹是有的,卻找不到行事之人。」
在活動的後面,並沒有不動的推動者,只有活動本身。所以,講「生命是活動的」這句話是不對的。應當說生命就是活動本身。生命與活動並不是兩樣不同的東西。推言之,思想的幕也沒有思想者。思想本身就是思想者。除掉了思想,就再找不到思想者。
***
如果沒有「我」,沒有「神我」,那麼誰來親證涅槃呢?在沒有談到涅槃之前,先讓我們自問:如果沒有「我」,現在想者是誰?在前面的文章里,我們已經弄明白:思想的乃是念頭,在念頭的後面,再沒有其他的思想者。同樣的,能證涅槃的就是智慧(般若)。在證的幕後,別無證者。在討論苦的來源(集諦)時,我們已經明瞭,不論什麼──眾生、事、物、制度──只要是緣起的,在它自身內即含有滅、壞的種子。苦與輪迴,相續不斷的生死,都是緣起的,所以也一定是緣滅的。苦因貪愛(渴)生,由般若(智慧)而滅。貪愛與般若都在五蘊之內,前文已經講過。
由是可知,它們生起與熄滅的種子,都在五蘊之內。這才是佛的名言:「在這眾生六尺之軀內,我說即是世界,世界的生起與寂滅,以及走向世界寂滅之道」的真實意義。這意思就是說,所有的四聖諦也都在這五蘊之中;也就是說,都在我身中(這裡「世界」二字代替了苦字)。這意思也是說:苦的生起與熄滅,並非有賴於外力。
遵照第四聖諦的方法,去發展及培養智慧(般若)(見下章)時,即能澈見生命的奧秘,如實地見到事物的真相。這秘密發現后,真理見到后,所有一切狂熱地製造著輪迴相續的妄見的力量,一時俱歸平靜,不能再產生任何業果。因為妄執已破,對繼續生存的渴愛已斷。就像精神病患在自覺到他疾病的原因和秘密時,他的病就霍然而愈一樣。
***
根據佛的教誨,執持「無我」的見解(斷見)與執持「有我」的見解(常見)是同樣錯誤的。因為兩者都是桎梏,兩者都是從「我存在」的妄見生起的。對於無我問題的正確立場,是不要執著任何意見或見地,應客觀地、如實地去觀察一切事物,不加以心意的造作。觀察這所謂「我」和「眾生」,只是精神與肉體的綜合,在因果律的限制下,互為依存,剎那流變。在整個生存界內,絕無一物是恆常不變、亘古常新的。
當然,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如果沒有神我、自我,受業報的又是誰呢?沒有一個人可以比佛本身更能解答這個問題了。有一個比丘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佛說:「我已經教過你了,比丘們啊!要在一切處、一切事、一切物中見緣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0: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