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喝茶喝通了世界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銀都流到哪兒去了?全世界都在問,不光中國。

  英國人說,都流到中國去了——通過貿易逆差。為什麼會有逆差?就因為英國人要喝那口茶,放不下。

  18世紀,白銀流入中國,中國出了世界首富。為此,英國派了馬戛爾尼到中國來,想改變一下這個局面。負責接待的,就是後來被美國人評為「世界首富」的和珅。

  都被皇帝接見了,結果還是什麼都沒改變,英國人顯然很失望。馬戛爾尼來時,正是英國的一個尷尬時期,這尷尬,便是喝茶喝出來的,對外喝丟了新大陸,對內喝出了貿易逆差。大清朝雖然閉關鎖國,但中國茶葉卻參與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喝茶改變世界。

  喝茶,喝出了一個新的全球化的經濟格局,還喝出了一種新文化。

  17世紀,中國茶葉的出口,就已超瓷器和絲綢,約佔了出口貨物的90%。

  那時歐洲人以茶為極品,尤其英國人,飲茶都已自成一套茶文化。據說,茶葉是有史以來最先在倫敦做廣告的商品,不僅貴族趨之若鶩,中產階級也跟著大飽口福,就連英國工人也以茶點為飲食。時有名士,如約翰遜博士,亦「與茶為伴歡娛黃昏,與茶為伴撫慰良宵,與茶為伴迎接晨曦」,自稱「頑固不化的茶鬼」。在《傲慢與偏見》里,主人餐后必有茶席,開茶會,飲的就是中國茶。英國民謠這樣唱道:「當時鐘敲響四下,世上一切瞬間為茶而停了。」

  英國人每天的生活,以茶開始,以茶結束。清晨,一睜眼,一杯「床前茶」;早餐時,再來一杯「早餐茶」;上午,工作再忙,也得歇一下,喝口「工休茶」;下午,收工前,就更是「Teatime(下午茶時間)」;回家后,晚餐前,還要「Tea」一下;就寢時,少不了一杯「晚安茶」。

  最有名的,當然還是英式下午茶。但英式茶文化卻來自葡萄牙。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王查理二世,她的陪嫁物品中,就有中國茶具和紅茶。她在英國宮廷,向英國王室和貴族展示了茶文化的風雅,掀起一陣「中國風」。

  「中國風」不僅席捲英倫,還風靡世界,從17世紀到18世紀,全世界都流行「吃茶去」,而中國,則是唯一能出口茶葉的國家。於是,有人琢磨著將當時最有商業價值的植物——「真正的茶樹」帶到歐洲去。有個名叫奧斯貝克的瑞典人,1751年來中國旅行,在廣州買了一株茶樹,返程時,起錨,點炮,揚帆,一行人歡呼雀躍,不慎,茶樹掉入海中……

  茶葉之路,除海路,還有兩條陸路。一條是草原之路,往西北去,經由蒙古,通往俄羅斯。這條路,南起福建,由晉商轉運,將武夷山茶葉加工成茶磚,水運到漢口,經洛陽,過黃河,越沙漠,駝運至邊境口岸恰克圖交易,然後,運往俄羅斯及北歐各國。還有一條,則是高原之路,有滇藏線、川藏線、青藏線,三條線經由南亞、中亞、西亞,抵達歐洲。

  不過,茶葉貿易還是以海路為主,先是葡萄牙、西班牙人從海外來,接著是荷蘭人。葡萄牙、西班牙人老眼光,還將貿易大頭放在瓷器與絲綢上,是荷蘭人率先發現了中國茶的商業價值,大舉販運中國茶至歐洲,一口中國茶,居然打通了全球經濟的「任督二脈」,喝通了全世界。

  從18世紀開始偷運種子和樹苗,到19世紀鴉片戰爭前後,英國人終於種出了自己的茶葉。

  對此,大清朝一無所知。在大清朝人眼裡,中國茶還是英國人的命根子,命根子捏在大清朝手裡,此戰必勝無疑。結果,不是中國茶捏住了英國人的命根子,而是英國人用鴉片捏住了大清朝的命根子——中國白銀外流。主張禁鴉片的林則徐大人在奏摺里預見中國人會抽鴉片抽得流失命根子: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英國人一手抓茶葉,通過壟斷茶葉貿易征服西方;一手抓鴉片,通過鴉片貿易征服東方。他們兩手抓,兩手都很硬。但,茶葉是正道,鴉片是邪道,邪不勝正。所以,英國學者艾倫·麥克法蘭在他的著作《綠色黃金:茶葉帝國》一書中說道:「只有茶葉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

40

主題

133

帖子

16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8
沙發
燦若煙花 發表於 2014-2-26 09:41 | 只看該作者
一通百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5 14:2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