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多數國家反對中國

[複製鏈接]

970

主題

1283

帖子

226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假裝從無錫來 發表於 2014-2-8 04:57 來自手機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當時到底有多少國家支持印度,又有多少國家支持中國呢?

從1962年10月中印邊境戰爭打響之日起,美蘇出於各自目的紛紛表態批評中國,支持印度。即便亞非等中立國家絕大多數也都是同情和支持印度,一時間,譴責中國之聲大作。當時到底有多少國家支持印度,又有多少國家支持中國呢?
 
據周恩來1962年11月24日在一篇對外講話中介紹說:「從亞非範圍、西歐範圍(美、澳也是西方國家範圍)來說,有三十三個國家是支持中國或者同情中國或者守中立的,公開支持印度的有五十個國家。三十三對五十,包含西方世界。所以並不孤立!」(周恩來《關於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十個問題》,《周恩來軍事文選》第四冊)
 
二、實際情況是:支持中國的僅有北越、朝鮮、巴基斯坦、幾內亞等七八個國家
 
實際情況並沒有周恩來所講的那麼樂觀。在這場衝突中,公開表示支持中國的僅有北越、朝鮮、緬甸、巴基斯坦、阿爾及利亞、幾內亞和迦納等七八個國家,而且他們支持中國的目的各不相同。
 
北越、朝鮮等國是需要中國提供政治經濟甚至軍事援助,因此明確表態支持中國。1962年11月22日,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發表聲明支持中國。胡志明在11月24日在致尼赫魯的信中說:「我認為中國政府最近為了通過和平方法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所做出的決定和正在實施的措施是最合理的。越南人民以及亞洲和非洲各國人民和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都期待印度政府和中國政府共同努力以恢復兩國邊界的和平。」 11月23日,朝鮮政府發表聲明宣稱:中印邊界問題是帝國主義對中印兩國實行侵略政策的產物……朝鮮政府希望印度政府毫不拖延地接受中國政府的建議。(《亞洲國家(地區)與中國的關係》,下冊(東南亞),1965年5月,第33頁)
 
而巴基斯坦、阿爾及利亞、幾內亞、迦納等國則是因為與印度有矛盾,因此表示支持中國。比如巴基斯坦總統在巴基斯坦國民議會發表講話時指出:是印度的行為導致了衝突。(《亞洲國家(地區)與中國的關係》,下冊,1965年5月,第170-171頁)

三、反對中國,同情和支持印度的國家共至少有75個
 
在這場衝突中同情和支持印度的國家要多得多,據戴超武統計,至少有75個。這些國家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1)、美英等西方國家及親英美國家站在反共的立場上攻擊中國
 
美國英國攻擊中國支持印度,甚至為印度提供軍事援助,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塞普勒斯等英聯邦成員國也紛紛向印度發去函電錶示同情和支持。

日本首相池田勇人1962年11月5日致信尼赫魯說:「共產黨中國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作為解決同貴國的邊界爭端的手段,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事。這個行動構成對亞洲和平事實上也是對世界和平的威脅。」

泰國認為中國挑起邊界衝突「是因為國內面臨困難,企圖藉此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一位泰國高級政府發言人稱:「印度在它同中國的爭執中應當得到世界的同情。」(《參考資料》1962年第5356期)。

菲律賓總統馬卡帕加爾致函尼赫魯說:菲律賓最充分地支持印度,「這種侵略行為是共產黨中國的舉止的一部分,它經常不僅威脅印度的安全,還威脅亞洲其他國家的安全。」(參見新華通訊社國際部編印:《亞洲國家(地區)與中國的關係》,下冊(東南亞),1965年5月)

馬來西亞總理拉赫曼在加爾各答對記者談話時說:「當中國佔領西藏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將會發生什麼事情。他們對印度有野心,想要更靠近印度邊界。……中國人對其他國家不懷任何好意,除非這些國家接受中國人的思想——共產主義思想。……對印度的進攻並沒有使我們感到驚奇。他們(中國)想炫耀自己的實力。」(《參考資料》1962年第5356期)
 
中東地區的國家幾乎完全支持印度。

以色列總理復函尼赫魯說:「我們深為欽佩印度在邊界爭端的嚴重階段表現出來的剋制和忍耐。」
約旦首相稱:「在你們受到共產黨中國的大規模侵略時,我對你懷著深深的關切。」

科威特埃米爾說:「這個敵對行動竟然在您的偉大的國家令人稱讚的集中精力從事爭取印度進步和繁榮的時候發生,這是不幸的。……印度目前有著把一個強國驅逐出邊界的艱巨任務。我們肯定,印度將在鬥爭中獲得勝利。」(《亞洲國家(地區)與中國的關係》,1965年5月)
 
(2)、許多參加不結盟運動的亞非國家指責中國是「侵略者」
 
還有一些參加不結盟運動的國家,認為印度是中國「侵略」的受害者。大多數非洲國家明確地站在印度一邊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不僅認為印度提出的撤軍建議是有根據的,而且還向印度出售輕武器。蘇丹譴責中國的「侵略」。

突尼西亞外交部表示「中國動用軍隊對付印度,從而忽視了萬隆原則與和平共處原則」。

奈及利亞總理說:「中國的強權就是真理的理論是站不住腳的,相信這種說法的任何國家都應該受到譴責」。

衣索比亞把中國稱為「侵略者」。

烏干達認為「直到戰事停止為止,沒有人會支持中國加入聯合國」。(《非洲國家(地區)與中國的關係》,1965年5月)
 
(3)、蘇聯也選擇支持印度,並認為中印戰爭的本質是為爭奪亞洲大陸領導地位
 
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在60年代初主張與社會制度不同的資本主義國家「和平共處」,與繼續堅持斯大林式「武裝輸出革命」的毛澤東之間分歧嚴重。故而在中印戰爭中,蘇聯的立場也明顯偏向印度,據1963年5月17日蘇聯駐華大使契爾沃年科這樣評價中印之爭:「中國領導人認識到,作為亞洲最大的中立國家的印度,是中國在亞洲大陸爭奪領導地位的最大障礙,於是便企圖利用邊界衝突,稱印度已不再是不結盟的中立國家,以此損害印度的聲譽。……中國領導人竭力人為地將對亞非各國人民反帝反殖的鬥爭,從統一的反帝陣線中分離出去。但是這種做法不僅得不到絕大多數亞非國家兄弟黨的支持,而且顯然在進步的民族資產階級中間也得不到支持。」(戴超武《印度外交政策、大國關係與1962年中印邊界衝突》)

四、不少國家雖保持中立,不支持任何一方,但仍認為中印衝突責任在中國
 
即便是嚴守中立不支持任何一方的亞非國家,也認為中印衝突的主要責任在中國,是中國軍隊的進攻導致了戰爭和混亂,因此即便在其對中印衝突進行調和時,明顯會偏向印度一方,比如埃及、伊拉克、錫蘭、尼泊爾、蒙古、阿富汗、柬埔寨等國。
 
伊拉克亞非團結委員會在調解中印爭端的聲明中認為戰爭的責任在中國:「中印停火與和平解決應該建立在這種基礎上:尊重和維護國際尊嚴,反對中國軍隊越過他們之間在這一爭端爆發前的傳統邊界而引起的混亂後果。」
 
在埃及、柬埔寨等亞非六國為調解中印衝突而舉行的科倫坡會議上,斯里蘭卡總理班達拉奈克夫人稱中印衝突是「對我們的生存和不結盟本身的威脅」,她說,這使得印度「不得不尋求西方的援助,這種援助急切地提供了——這個行動是違反不結盟的基本原則的。」
 
為了儘快實現停火,亞非六國在科倫坡會議達成的「建議」中認為中國軍隊應該後撤20公里,印度軍隊維持現狀,然後進行談判,這明顯是在偏袒印度。
 
五、為扭轉外交困境,周恩來給亞非國家領導人寫了一萬多字的長信謀求支持
 
為了扭轉外交上的不利局勢,1962年11月15日,周恩來不得不專門給亞非國家領導人寫了一封一萬多字的長信,謀求他們同情和支持中方立場。這封信都發給了哪些國家呢?
 
據當時參與發送此信的葉霞珍回憶說:「這批信件全部是用電報發出的。外交部規定信件按要求時間分三批發出,11月15日至17日完成。三天,計發出電報60份,682665字。有4種文字,其中:中文25份,328236字;英文26份,258880字;法文7份,74584字;西班牙文2份,20965字。60份電報分別發往36個國家,其中:亞洲14個國家,非洲12個國家,歐洲8個國家,拉丁美洲2個國家。經北京局直達電路拍發的4份,45075字;經上海局轉接的56份,63759字。北京局實際批報量相當於國際報房平時一個半月的業務量。(葉霞珍《圓滿完成周恩來總理交辦的通信工作》)
 
六、直到1964年,突尼西亞總統還對周恩來說:「你們這種調子在非洲是沒有人願意聽的」
 
時隔一年,1963年底,為了真正能改善中國因為中印衝突帶來的外交困境,周恩來出訪了亞非14國。出訪過程中發生的一些事件,仍能從中看到中印邊界對中國外交形象的影響。
 
1963年12月27日,中國代表團到達摩洛哥首都拉巴特,摩洛哥國王的弟弟、一位19歲的親王就曾對陳毅說:中國的對外政策太強硬,中國這麼偉大的國家,不應如此,等等。(查俊峰、蘇敏、何應龍《晚年陳毅》,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版)
 
1964年1月9日,中國代表團到達突尼西亞,在當天下午周恩來與突尼西亞總統布爾吉巴的第一次單獨會談中,布爾吉巴認為中國政府的言辭過於「激烈」,得罪了不少潛在的朋友,他說:「你們想讓我們與西方為敵,你們跟印度發生衝突,遮責鐵托,又譴責赫魯曉夫……別人不會對你說真心話。可我要告訴你,你們這種調子在非洲是沒有人願意聽的。」(《中國外交實錄》,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6月版P297)
 
由此可見,中印戰爭之後,中國的外交形象受到了很嚴重的損害,亞非國家在整個60年代都對中國心存疑慮。

中國為謀求和維持與他國的友好關係,乃至於不得不拿出更多的對外援助。

本文選自騰訊歷史


閱讀原文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5: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