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楊振寧留美記:邊與將領之女戀愛邊做研究

[複製鏈接]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4-2-6 03: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4年02月05日13:02  《留學雜誌》           

  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楊振寧深情地說:「我是拿到庚子賠款這個獎金出國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楊振寧深情地說:「我是拿到庚子賠款這個獎金出國的,我深深知道我是一個東方文化跟西方文化的共同的產物。」

  有人說,楊振寧具有一個中國成功男性的所有符號—生於學術世家,3 5歲就得了諾貝爾獎,自此成為一代宗師;政治上,地位超然,歷代領導人都奉為上賓;家庭上,子女滿堂,一生先後有兩位傳奇女子相陪。

  獲得諾貝爾獎之前,楊振寧生長於一個有著濃郁家國情懷的家庭,他的父親是第一個獲得芝加哥大學數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而楊振寧本人也踏上了父輩的求學之路,在留學[微博]芝加哥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以後,楊振寧來到了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工作,成為那裡的第一位華人教授。在普林斯頓,楊振寧邂逅了著名軍事將領杜聿明的長女杜致禮,兩人走過浪漫的戀愛時光後步入美滿的婚姻。這一時期也成為楊振寧最為黃金的時期。1956年,他與李政道合作,摘取了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獎典禮上,楊振寧深情地說:「我是拿到庚子賠款這個獎金出國的,我深深知道我是一個東方文化跟西方文化的共同的產物。」

  和將領之女談戀愛,盤桓普林斯頓大學17年

  19 4 5年抗戰結束后,楊振寧乘很小的DC3飛機飛到加爾各答。等了幾個月的船位,同年10月乘船經過紅海、蘇伊士運河和地中海,於11月2 4日到達紐約。19 4 6年初,他註冊成為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的博士生。19 4 9年秋天,楊振寧避開了他當時認為不安全的飛機,坐火車到普林斯頓去,開始他在高等研究院的研究生涯,本來他跟芝加哥大學的導師說好只待一年就回去,但是,一待就是17年,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在普林斯頓談戀愛了。

  那一年的12月聖誕節假期中,他和高等研究院的物理學家盧廷格到普林斯頓威瑟斯龐街上一家叫作茶園(Te a Ga rden)的中餐廳吃飯,結果他以前在西南聯大附中教過的學生杜致禮正巧也在那兒吃飯。杜致禮看見了楊振寧,上來和他打招呼,並且問楊振寧還記不記得她,楊振寧說當然記得。兩人見面對彼此印象很好,於是留下了聯絡的電話,也開始了楊振寧和杜致禮的交往。

  杜致禮是蔣介石手下著名軍事將領杜聿明的的長女。1947年,時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的杜聿明獲准赴美治病,當他帶著在輔仁大學中文系讀書的18歲長女杜致禮在上海機場登機時,突然接到蔣介石派人專門送來的緊急手諭,令其在滬治療。杜聿明無可奈何,只好走下飛機,而倔強的杜致禮決心不回頭,只身前往美國,進入由蔣介石夫人宋美齡保薦的 「衛理斯學院」,攻讀英國文學。

  1949年1月,杜聿明在淮海戰場兵敗被俘……由於資金中斷,杜致禮只得轉入一所免費學院攻讀英國文學。楊振寧那個時候已經27歲,在積極考慮交女朋友和結婚的事情。見到杜致禮后隔一天,楊振寧就打了電話,約她出去看電影。第一次約會以後,楊振寧對杜致禮印象很好,不過他雖然一方面很想多看到杜致禮,另一方面又不能顯得太著急,而且那個時候他另外還有幾個可能的女朋友,所以有一兩個星期都沒有消息。對楊振寧印象很好的杜致禮這個時候心裡有些七上八下,後來那位尤桐老先生要到紐約去的時候,杜致禮在給尤老先生的信上加了一個附註,說很歡迎楊先生。楊振寧得到這個訊息,自是欣然前往。後來楊振寧曾經和杜致禮開玩笑,說是杜致禮把他給勾住了,杜致禮說這事實上是完全違反了她的個性的。

  楊振寧和杜致禮開始約會以後,常常到杜致禮的學校去看她,杜致禮念的天主教女子學院管理嚴格,楊振寧去了都得在樓下的會客室等候。楊振寧起先是坐火車,後來買了汽車,就開汽車去找杜致禮。杜致禮念的女子學院所在的揚克斯鎮雖然離普林斯頓還有一段距離,但比起芝加哥要近得多。後來楊振寧曾經在演講中說,他一年以後之所以沒有回芝加哥大學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他想要和杜致禮約會,而在普林斯頓有「近水樓台」之便。楊振寧向父母寫信徵求他們對於未來兒媳的意見,家人因為杜致禮的幾個弟弟當年在昆明騎馬上學招搖過市沒有好印象,對杜致禮的出身顯露擔憂。不過,這對楊振寧和杜致禮的交往沒有實際的阻力。

  1950年8月26日,楊振寧和杜致禮結婚,婚禮在普林斯頓神學院的教堂舉行。雙方家長[微博]都不在場,典禮由在昆明時就和雙方熟識的清華[微博]大學[微博]校長梅貽琦,代表女方家長將杜致禮交給楊振寧。行禮之後,在樓下大廳舉行了一個酒會,有七八十個賓客參加。

  楊振寧和杜致禮相濡以沫半個多世紀,育有兩男一女,兩人如影隨形,恩愛有加。從1997年開始,兩人開始被病痛折磨。病情穩定時,兩人遊歷世界,享受人生。2003年,楊振寧在美國石溪為杜致禮75歲生日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宴會,這也是最後一次。當年10月,杜致禮去世。

  因為岳父是國民黨高級將領杜聿明,楊振寧得到諾貝爾獎的時候,拿的是國民黨發的護照。當時蔣政府駐聯合國大使與杜聿明是舊識,就請楊振寧吃飯,表示台灣的行政機關希望楊振寧赴台訪問。台灣「中研院」還在1958年把楊振寧選為院士。即使之後楊振寧與中共高層越走越近,國民黨暗地稱其為「楊匪」,台灣時任「總統」的蔣經國仍然要求保留其院士資格。

  和一流物理學家對話,研究自己擅長的領域

  19 4 5年夏,楊振寧赴美選擇芝加哥大學倒並不是因為它是父親曾經留學過的學校,而是因為他仰慕已久的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教授去了芝加哥大學,他非常希望做費米的學生。費米在當時被公認為2 0世紀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和實驗物理學家之一,楊振寧想跟他寫一篇實驗方面的博士論文。當時芝加哥大學的物理系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

  恩里科·費米是193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另外一位重要的理論物理教授是特勒(EdwardTeller),後來在19 50年代發現了製造氫彈的方法。楊振寧本來想跟費米做實驗物理學的研究,可是那個時候費米的實驗室是保密的,留學生身份的楊振寧不能進入。所以費米推薦他先跟特勒做理論工作。19 4 6年秋天,費米同時介紹楊振寧去做艾里遜(Allison)教授的研究生,他是核試驗物理學家,當時正在建造一台400千伏的Cockroft-Wa l t o n加速器。他的實驗室里有五六個研究生。楊振寧師從兩位物理學家,一邊跟著特勒做理論研究,一邊跟著艾里遜在實驗室做實驗。

  當時,楊振寧在西南聯大所學到的基本理論物理已達到了當時最前沿的標準,問題是,動手能力非常蹩腳。同學們佩服他的理論知識,常常要找他幫忙解決理論習題,可是大家一致

  笑他在實驗室里笨手笨腳。「Where t here isBa ng,there is Ya ng! 」楊振寧在給老同學的信中用「幻想破滅」來描述當時的心情。更糟糕的是,在理論研究方面,楊振寧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他找的四個研究題目中,前三個當時芝加哥大學沒有別人感興趣,他只能自己一個人在圖書館中研讀。每一項都花了幾個星期的努力,都以無成果而告終。只有第四項是特勒極感興趣的研究。楊振寧一鼓作氣,在這個題目上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得出了幾個漂亮的定理,寫成一篇短文。特勒很喜歡這篇文稿。恰巧在19 4 8年春天,全系師生都知道楊振寧在艾里遜實驗室的工作不成功。有一天,特勒


  來找楊振寧,對他說:「你不必堅持一定寫出一篇實驗論文。你已寫了理論論文,那麼就用一篇理論論文來作畢業論文吧。我可以做你的導師。」 楊振寧很失望,因為他一開始確實是一心一意想寫一篇實驗論文的。考慮兩天之後,他決定接受建議。

  由於聽取了這個建議,楊振寧沒有沿著實驗物理學家的道路前行。有的朋友說這恐怕是實驗物理學的幸運。不僅這一點他選擇對了,更重要的是,他堅持一個理念「最好在領域開始時進入一個新領域」,這是他的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他的博士論文是進入對稱與不變性領域的第一篇文章。這成為他一生的研究課題。

  19 4 8年夏得到博士學位以後,芝加哥大學留楊振寧做教員。他那時想學習重整化理論,而當時在芝加哥,費米、特勒和文策三位教授都不研究此理論,所以一年以後他就申請去普林斯頓的IAS(InstituteforAdvancedStudy)。費米說去IAS很好,但那裡的工作太理論化,像中古的修道院,要他只去IAS一年即回到芝加哥。
格外小心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樓主|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4-2-6 03:36 | 顯示全部樓層
  楊振寧一口答應。不過,後來因為找女朋友的壓力,楊振寧沒有回芝加哥,結果在IAS共呆了17年(1949—1966)。在普林斯頓大學17年間,楊振寧當初在芝加哥自己找的四個題目都開花結果了。其中一項,是在往返於普林斯頓大學對面的巴爾麥廣場與研究所之間的街車上,和朋友聊天獲得的靈感。這也是他總結的自己學習和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保持對話,保持辯論,保持合作。

  和摯友李政道合作,雙雙獲得諾貝爾獎

  2005年1月26日,楊振寧接受CCTV電視訪問中,主持人問他,為什麼他的很多工作都是跟人合作的。他說:「合作有很多的好處,因為你知道你在討論一個問題,有時候走不通了,你的想法都走不通了,那個時候假如另外有一個人跟你討論討論,問你幾個問題,或者想出來一個新的方向,於是你就又起勁了,這是很重要的一種研究的途徑。」

  上世紀5 0年代,有著兄弟般友情的楊振寧和李政道因發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守恆質疑》論文轟動全球,繼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合作,讓整個物理學界羨慕和忌妒。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教授甚至認為世界上最美的景象是楊振寧和李政道並肩在普林斯頓大學的草坪上散步。

  楊振寧和李政道剛進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時,不過二十五六歲。兩人生在中國,同在西南聯合大學求學。那時該校辦學條件十分簡陋,教室是幾排鐵皮鋪頂的棚舍,宿舍則是茅草庵。當時正值戰亂,教室窗戶經常被空襲的炸彈震碎。楊振寧和李政道獲得獎學金,來到美國芝加哥大學深造。李政道在費米門下讀博士,他的博士論文寫的是白矮星;楊振寧則在特勒的指導下專攻核物理學。楊李攜手合作始於芝加哥,兩人共同發表了32篇物理學論文。1951-1953年,兩人又在高等研究院會合。之後,李政道去了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楊振寧則繼續留在普林斯頓。兩校相距不過50英里,所以兩人約定每周見一次面,討論物理學難題。

  李政道在回顧和楊振寧交往時,曾經這樣說過:「在芝加哥的那些日子裡,我同楊討論了大量的物理和其他問題。他的興趣較傾向於數學,這對我是一個補充。我們思想開闊地去對待所有的問題,討論通常是激烈的,但對我的發展,特別是在我成長的年代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那些討論還使我大大提高了對於我不同的智力的鑒賞能力。」

  和楊、李熟稔的許多朋友也都說,「楊振寧是李政道不折不扣的兄長」。1949年,他們終於合作完成了第一篇論文。19 51年到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他們又在權威的物理學學術刊物《物理評論》上發表了兩篇有關統計力學的論文,這兩篇論文甚至引起了愛因斯坦的關注。據李政道先生回憶,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愛因斯坦是超越任何人的。年輕人看到他大多十分敬畏,即便有時碰巧在路上相遇,所有人也都因為靦腆而不敢同這位科學大[微博]師談話。

  但是,1952年的一天,愛因斯坦讓助手來問楊、李二人,他是否可以和他們兩個人談談。他們回答「當然可以」。李政道本想把一本《相對論的意義》帶去請愛因斯坦簽名,但不知為何,李政道最後沒有做。為此,他後悔不已。在交談中,愛因斯坦對楊、李那兩篇統計力學論文給予高度評價。最後,愛因斯坦起身,握著楊、李兩人的手說:「祝你們未來在物理學中獲得成功。」

  1954年,楊振寧和米爾斯共同發表對現代物理學有巨大推動作用的「楊-米爾斯方程」。這一研究成果使得楊、李二人再次走到一起。三年之後,李政道和楊振寧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有華人獲得這樣的殊榮。用楊振寧的話來說,它「改變了中國人不如人的心理」。

  不過,他們的友誼隨著分享榮譽份額大小開始出現裂痕,表現之一是論文的署名究竟應該是「楊和李」還是「李和楊」,分歧越來越多。矛盾不斷累積,1962年,楊振寧和李政道有一次長談,積累的情緒得到集中宣洩,兩個人都哭了。幾個月後,他們正式決裂,不再來往。「楊李組合」的終結成為科學界憾事。

  和大西洋彼岸緊緊擁抱,又懷戀著故鄉一片熱土

  在普林斯頓大學十七年間,楊振寧當初在芝加哥自己找的四個題目都開花結果了。其中一項,是在往返於普林斯頓大學對面的巴爾麥廣場與研究所之間的街車上,和朋友聊天獲得的靈感。這也是他總結的自己學習和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保持對話,保持辯論,保持合作。

  楊振寧生長在中國中部一個圍有城牆的城市—合肥。當時,這個城市的街道是沒有路面的,城門很窄,以致30年代第一部汽車開來時無法通過。大部分居民是文盲。由於閉塞,楊振寧直到6歲才第一次看見香蕉。

  楊振寧追隨他父親走上了學術道路。他說:「我很幸運,上百萬和我同齡的人不是餓死就是面對軍閥混戰。」他住在北平一個學術性社區內,沉浸在一個重視研究、重視知識的社區中。他的父親很快就發現兒子有數學天份,可是並沒有直接教他數學。楊振寧說:「父親的哲學是『不要著急』。」在談天時他偶爾會向兒子提出數學難題。可是父親也認識到教育需要均衡。在楊振寧念完中學初一時,父親請了一位同事來教他古文。經過兩個夏天的緊張學習,年輕的楊振寧能背誦孔子的門徒孟子的全部著作。

  1937年日本入侵,楊振寧的父親被迫離開北平,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楊振寧不久也進了這所大學,受教於當時中國最傑出的科學家。他們之中有些以後去了美國,其中包括陳省身。

  在昆明時,楊振寧開始提高英文能力。他決定不用字典來念英文小說。他選的第一本小說是斯蒂文森的《金銀島》。這部小說里有和大海有關的俚語,因而很難念。他花了一個星期,念完了這本書,接著念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在熟讀這兩本書以後,楊振寧說:「以後就容易了。」

  楊振寧還有去西方世界的另一原因:他對美國初期的科學家兼政治家富蘭克林很崇敬,富蘭克林的自傳激勵了楊振寧。去美國后他取名為富蘭克,並將第一個孩子的英文名字取為富蘭克林。

  楊振寧謹記父親楊武之的遺訓:「有生應記國恩隆。」1971年夏,他是美國科學家中率先訪華的。他說:「作為一名中國血統的美國科學家,我有責任幫助這兩個與我休戚相關的國家建

  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誼的橋樑。我也感覺到,在中國科技發展的道途中,我應該貢獻一些力量。」

  楊振寧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他頻繁穿梭往來於中美之間,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學術聯繫工作。楊振寧已有華髮,可是看起來比他的實際年齡年輕得多。

  在關於他的生活和時代的一次廣泛的談話中,楊振寧談到他的物理學生涯,談到他因沒能從事某些領域的研究而感到的遺憾。楊振寧也談到他在中國童年和他長時間為溝通美國和自己的祖國在科學和文化方面的差異所作的努力。楊振寧曾多次談到他擔心中美關係的裂痕會擴大。1971年中美關係開始解凍,楊振寧自1945年到美國來當研究生以後第一次回到中國大陸。他會見了周恩來和中國的其他領導人,幫助開展了兩國之間的科學合作。

  從國外旅行回來后,美國聯邦調查局的人員常常去找他。他們第一次去找楊振寧時楊讓他的秘書記錄他們的談話,以免誤解。這沒有阻礙楊振寧繼續保持和中國的密切聯繫。

  楊振寧最關心的是科學而不是政治。他談到自己的一些經歷:一個從中國偏僻地區一個落後的城市來的年輕學生,怎麼會有幸參與2 0世紀一個最主要的思想革命。這場革命是試圖用一

  個統一的方法來了解自然的無窮多樣性,從混沌的星球爆炸到電子環繞原子核的顫動。

  楊振寧在19 64年成為美國公民。他說:「我們在美國過得很不錯。在這裡我們有許多朋友。我們在兩個社會中都很自在。」

  楊振寧談到他在6 0歲時的一個「偉大和意義深遠的發現」:「生命是有限的」。他念了中國詩人李商隱的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2 0世紀初,另一位作家,也是楊振寧父親的朋友朱自清,把這兩行詩句改為「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在歷經一生對自然的神秘的思考以後,楊振寧認為這一改造更精確地描述了他晚年的想法。


  楊振寧還有去西方世界的另一原因:他對美國初期的科學家兼政治家富蘭克林很崇敬,富蘭克林的自傳激勵了楊振寧。去美國后他取名為富蘭克,並將第一個孩子的英文名字取為富蘭克林。

  對於留美學習研究經歷楊振寧晚年總結出「學習和研究十法」

  一方面直覺非常重要,可是另一方面又要及時吸取新的觀念修正自己的直覺。

  和同學討論是極好的真正學習的機會。

  博士生為找題目感到沮喪是極普遍的現象。

  最好在領域開始時進入一個新領域。

  興趣→準備工作→突破口。

  物理中的難題,往往不能求一舉完全解決。

  和別人討論往往是十分有用的研究方法。

  永遠不要把所謂「不驗自明」的定律視為是必然的。

  把問題擴大往往會引導出好的新發展方向。

  一個研究生最好不要進入粥少僧多的領域。
格外小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07: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