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那小兵:美國的愛國主義與我們的有何不同

[複製鏈接]

4795

主題

4842

帖子

709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9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吃貨一號 發表於 2014-1-28 19: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英語中「我」就是一個字母「I」,這包含著一個「頂天立地」的觀念:上帝按自己的樣子創造了人類,人類的存在依賴上帝的存在,因此,「我」是切切實實的存在。也正因如此,人包含了「上帝人格」,我是高貴的,我是獨立的,我是永恆的。但是,中國人的「我」是個「隨機應變」的「他」,除了那個唯一的「朕「之外,可以變成「俾人、小人、在下、不才、奴婢、奴家、奴才、下臣、本人、本官等等」,按照唯物主義觀點,「人」的意識只是物質存在派生出來的現象、是一種摹本,因此是不重要的,甚至是不存在的。由此判斷,中國人有史以來一直處於「人格分裂」的自我定位中;我非我,我非他,我非你,但我到底是誰?



    這個問題不是現在才有的,當年孔子已經為此十分焦急。他也有他的困難,中國人沒有「上帝觀念」,於是他就把王權當成了「上帝」,於是有了「克己復禮」和「君臣父子」這套說法,到了漢武帝這竟然成了倫理道德標準。如此一來,皇帝就是唯一與「天」有關聯的「天子」,其餘人都是「非我」了。這種情況在朱熹時代變成了「存天理,滅人慾」,他的「天理」是「皇家倫理」,而「我」變成了單純的「慾望」,是必須被壓制的,直至王陽明才開始認識到「慾望本身也是人的一部分」這個道理。這並不足以醫治中國人的人格分裂症。



    按照近代中國文化學者費孝通的說法,「西方人是一枝枝柴,扎在一捆就變成了社會」,雖然長短不一,但卻是人格平等,而「中國人有縱向和橫向兩種人格,縱向用君臣父子定位,橫向的用血緣親疏定位」,這種人格依賴「他人」達成對自己的定位,因此,中國人沒有「天賦人權」這種西方人公認的普世價值觀念。中國人在討論任何問題時都擺出一個或許多「客觀標準」來,細心觀察,這些所謂客觀標準都是「他人標準」,在等級社會中無非就是「長官意識標準」,每個人都打出一張虎皮來暗中維護自己內心中的那個「我」。



中國人自己內心的那個「我」和外在表現出來的那個「我」造成了一種天然的「矛盾性格」;你說喜歡西方,他們說你是「賺美元」;你說喜歡中國,他們說你是「賺人民幣」,在他們眼裡一個人不可以同時喜歡西方和中國,這是何等的愚昧無知。這種愚昧的的確確成了中國的典型思維方式。在這種愚昧表達背後,其實都隱藏著那個「罵美國卻當移民」,「罵民主卻當裸官」和「讚美中國卻出賣中國」的那個「我」。



那個隱藏的「我」在社會現實中無法得到合法公開表達,便寄生與一個物質性的社會架構上謀求實現,於是拚命想升官發財,這種慾望並不以物質需求為目標,而是要滿足那個隱藏的「我」的成為人上人,因此,中國貪官之貪舉世罕見,中國人欺負中國人舉世罕見。陽奉陰違,心口不一,官民各說各話,統統來自這個根源。這正是社會與文化無法穩定發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美國人在兩百多年前就通過初步民主制度著手解決這個問題,從一窮二白開始,如今基本上達到了「我即國家」這個境界,這超過中國式的「朕即天下」至少兩千年。美國的愛國主義是出自內心的,不必當裸官,不必當漢奸,不必當奴才,就當個真實的」我「就足夠了,投下自己的那張選票便是。我們不妨環顧一下這個世界,不難發現西方國家大多是穩定的民主國家,而非西方國家都不同程度上沒有解決「天賦人權」這個根本普世價值問題。伊斯蘭社會有上帝,但沒有平等權力;佛教社會沒有上帝,試圖在心裡迴避權力問題;唯物主義社會幹脆不承認「我」的存在意義,因此,這種國家都不會長久和平發展。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9: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