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民眾為什麼要痴心不改地吐槽春晚?

[複製鏈接]

5203

主題

5258

帖子

749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堅果兒 發表於 2014-1-25 14: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彭曉芸

     

比「春晚」更值得吐槽的,是人們為什麼要對春晚這事痴心不改地吐槽。新晉春晚導演馮小剛已經準備好了成為吐槽對象,在微博訪談中,他說:「看春晚是一個習慣,罵春晚現在漸漸也成了一種習慣,成了一種時尚了。」

他說得沒錯,看春晚是國人過年的一個習慣,罵春晚也是一種習慣和社交活動的談資。但為什麼會出現全民罵春晚的現象?則成為一個展現社會心理的獨特文化現象。

在現代工業社會中,電視是一種對每一個人都開放的文化資源。在構建大眾的文化生活方式方面,其他媒介恐怕難以與電視等量齊觀,即便是互聯網也仍然沒有顛覆電視對精神生活的深度塑造。在今天最時髦的互聯網產品微博上,討論電視娛樂節目的內容仍是一個佔比不小的流行話題。從「非誠勿擾」、「中國好聲音」到「爸爸去哪兒」,電視不僅主宰著許多家庭的生活,也成為人際交往之間最不尷尬最容易切入的一個通俗話題。

春晚也有這樣的功能,不過,春晚不像娛樂節目那樣,是由於形式新穎、內容好玩而廣受好評,春晚-----是負責挨罵的。春節代表著一種中國文化和中國儀式。在年味越過越淡、民俗禮儀日漸衰微的節日文化中,「包餃子看春晚」無疑成為一種新樣式。當然,南北文化差異很大,南方人譬如廣東就不怎麼受春晚文化影響。

春晚重塑著民間的節日文化,然而,春晚卻不是民俗。春晚由國家電視台主辦,成為權力的某種象徵和集體意識的文化符號,因而罵春晚、對春晚表示各種不滿與批評政府、批判體制在某種程度上是高度同構的,具有隱秘的替代作用,尤其在一種非政治的良好氛圍中,展現批判性是沒有風險且吸引眼球的。

除了這種標籤化了的隱喻指向,春晚和其他任何晚會沒有什麼差別,春晚沒有更好,也未必就更爛。也就是說,剔除了政治的象徵意味之後的春晚,實在沒什麼可說的了。比春晚更糟糕的晚會或電視節目,少有受到如此熱切的關注。值得一提的是,假如評價中排除政治因素這個干擾項,春晚的文化功能和那些飽受詬病卻票房大好的國產電影可謂是同病相憐。就這一層面而言,才更加見出「吐槽春晚」背後的社會心理,與其說是泛政治病,不如說是精神生活匱乏病。

長期以來,國人的文化生活或曰精神生活,是高度依賴於體制供給的,從機關大院對個人生活的無所不包,到今天的全民惡評《小時代》,人們既痛恨文化的庸俗和平庸,但一時又找不到新的寄託和替代品,仍然饑渴地參與著大眾文化的話題生產。此外,另一個文化景觀是,高雅文化、貴族精神在這種看起來很仇視庸俗文化的輿論背景中,境況也未必好。人們習慣於把追求古典藝術、高雅文化的人視為「裝X」,各種譏笑嘲諷極盡能事,讓那些審美趣味更精英些的人們不得不「夾起尾巴做人」,不敢暴露自己那點不與眾樂的小癖好。

這一雙重矛盾造就了獨特的文化生態:審丑中鄙夷審美,罵著丑的,遠離著美的,只有庸眾才是最安全的。說得更為直白一點,這的確是一個粗鄙化的時代,也是一個缺乏層次感的一鍋粥時代:精英和大眾的分野只在財富層面,而在精神層面上,精英不敢精英,大眾厭惡大眾,缺乏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各得其所、自得其樂的豐富性。

如果某一天,春晚不再成為一個那麼重要的議題,春晚面臨的革新壓力不再那麼「任重道遠」,而是回歸一檔普通的綜藝節目,當有一天春晚喊來馮小剛李小剛都不成為新聞的時候,我們的精神生活或許就開始進入更為自足的「頻道」了。
沙發
佛也跳牆 發表於 2014-1-27 11:49 | 只看該作者
眾口難調唄 你非讓四川人和上海人在一個桌上吃飯 還都得說同一道菜好吃 是有難度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0: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