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是否只在需要中國時才示好?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舟行天下 發表於 2014-1-15 21: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已35年,誠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所說,中美兩國已從當初的相對隔絕狀態變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中美關係的戰略意義與全球影響愈來愈凸顯。

但這35年間的過往也同時表明,太平洋對岸的兩個大國之間,分歧與合作也一直如影隨形。及至近年當美國提出「戰略再平衡」等政策之時,中美之間與戰略和經貿合作相伴的,還有一系列的摩擦和爭論。

為此,《國際先驅導報》拋出十個問題給中美兩國重量級專家,希望可以從他們的觀點和展望中,得以更加清晰地把脈和聚焦中美關係的今天與未來。

中美建交35年了,為何美國至今對華仍存疑慮?

史文:我認為這一問題的部分原因是,在中國,美國被普遍認為一直在試圖限制或遏制中國崛起成為一個現代的、工業化的大國。而在美國看來,中國被認為是一個集權國家,壓制個人的權利,並在經濟領域是一個「舞弊者」。

這些看法很大程度上源自民眾在一些問題上產生的錯誤判斷和對事實的曲解。雙方政府應該認識到兩國人民其實在許多層面上有相互讚賞之處,在接觸時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兩國應該可以在許多領域加深合作。

羅援:去年12月,我們和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聯合發布了「中美安全關注——對方眼中的我」的調查報告。從報告內容來看,中美雙方現在互信度非常低,但雙方又認為中美關係發展態勢良好,把對方互作為敵人的比例也非常低。

美國公眾認為中國是「敵人」的比例約為15%,中國視美國為敵人的公眾有12%,精英層面的比例更低。這給我們什麼啟示?說明中美關係好也好不到哪兒去,壞也壞不到哪兒去。雙方信任度雖低,但兩國關係還能發展、維持。美國人覺得中美關係不是冷戰時期美國和前蘇聯的關係,中國並不是取代了前蘇聯成為美國主要安全威脅的替代物,這給雙方合作與發展留下了很大空間。

那麼,造成中美雙方不信任的原因有哪些?一是意識形態問題。美國認為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在美國長期被妖魔化了,美國人就認為社會主義跟洪水猛獸異端邪教一樣,跟伊斯蘭極端主義一樣,這是一個根本性的矛盾。

二是對國際上扮演的角色認知不同。美國人認為美國應該在世界上擔當世界領袖,老擔心中國影響美國擔當世界領袖。儘管中國大部分民眾都不認為中國要取代美國當世界領袖。對於什麼樣的世界格局是穩定的?中國大部分人認為均衡的、多元化的格局最穩定,但美國人則認為單極的、霸權的格局是穩定的。

三是美國仍然用冷戰思維來看待中美關係,還沒有完全擺脫冷戰陰影。中美雙方現在雖然有合作,但合作都是有戒心的。特別是在軍事領域。

四是在文化傳統方面,美國人信仰基督教,自認為美利堅民族是最優秀的。而中國文化提倡以和為貴,包容並蓄,兩國對意識形態、世界格局的整個看法有差異,是相互不信任的主要原因。

David Lai:意識形態問題是中美間「老生常談」的問題。兩國政治制度不一樣,在價值觀念、政治觀念方面的看法不一致,只能談共同利益,不能講共同的價值觀念,這就影響到建立互信。

隨著中國發展壯大,中美兩國在各種利益上發生衝突,使得過去遺留下來的意識形態問題複雜化。不管中國人接受與否,中國的崛起必然對舊有的國際秩序產生挑戰。中國領導人很明智,通過和平的、協商的方式對國際秩序進行改善。

但是,中國和平崛起的願望執行起來會有很多困難。中美雙方目前對很多事情,尤其是對中國的核心利益,雙方沒有共識。比如,中國的核心利益包括了領土完整,但還沒有完全解決的領土爭端算不算核心利益?雙方認知不同。中美可以在共同利益上合作,但按照美國的說法,共同利益有時就像同床異夢,不是以誠相見。

美國是否只有在需要中國的時候才對華示好?

孟祥青:中美關係可以說是當今世界大國關係中最複雜的關係之一。這種複雜性表現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三大領域上凸顯——經濟貿易領域,中美兩國貿易合作在不斷加深。沒有中國這個市場,沒有中國借錢,美國經濟想保持持續增長、解決美國人的就業是不可能的;但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領域,兩國存在著根本矛盾分歧,沒有調和的餘地。而安全領域方面,情況最為複雜。

中美兩國共同的安全利益這些年是在增加,比如氣候變化、反恐、維護地區和平穩定問題上。但另一方面,美國對中國戒心疑慮不斷加大也是事實,尤其是美國利用「第三方因素」對中國施壓成為美國對華政策的新手段。比如利用東海問題、南海問題,利用菲律賓、日本等對華施壓。

美國基於根本利益的長遠考慮,其實有求於中國的方面在增多,這不是以美國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不是它不想這麼做就不做的。但美國在很多問題上具有雙重標準。最明顯的莫過於反恐問題,「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直接傷害了美國利益的就界定為恐怖主義,不直接傷害的就界定為人權問題、民族宗教政策問題等。

但「美國只有在需要中國的時候才和中國談『友好』」,這一說法又過於簡單化了。這些年來美國與中國的合作不單要考慮現實利益,還要考慮長遠利益,有些今天不需要合作的方面也許明天就需要合作,這種複雜性導致美國對華合作的態度有時呈現出模稜兩可和猶豫不決的特點。或者用美國學界的話,美國對華戰略還處於搖擺階段,這也反映了中美關係的複雜性。

史文:無論從雙邊角度還是在更廣闊的多邊領域,中美兩國都應該從各自利益和國際體系的整體利益出發在多個領域加強合作,這包括:第一,依照地區和國際經濟體系準則與規範行事,並在可能的情況下對其進行修正。第二,防範各種傳統和非傳統的安全威脅,包括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流行性疾病、自然災害以及來自國家和非國家組織對軍事和民用交通業的威脅。第三,維護西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在這些領域,中美兩國都對合作有大致相當的需求。隨著中國逐步擴大其海外存在,對外影響力也顯著提升,其對外部經濟、政治和安全事務的依存度也在加大,再加上全球化勢頭不可阻擋,雙方對合作的需求會越來越顯得迫切。

如果中美兩國希望在今後的幾年內實現經濟、安全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共同目標,則雙方必須在上述領域建立更常規且更穩固的合作基礎。要實現這些目標,除了合作,別無他法。

美國重返亞洲,搞「戰略再平衡」,是不是圍堵中國?

史文:美國的重返亞洲政策旨在展現美國對亞洲國家的關注,並在一個長的時間段內逐步兌現對它們的承諾。我知道很多中國人將這一政策解讀為對中國的遏制,以限制中國的國力,但是我不認同這樣的看法,也認為這不是美國政府的意圖,雖然我的看法並不能代表美國政府。

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中國的看法有失偏頗,我認為美國希望與中國建立更多的合作和聯繫,在更多的領域有所互動,但這很可能不包括與中國在安全方面建立正式的同盟關係。我認為除了兩國的互信問題,中美關係的最大挑戰在於,兩國在如何處理西太平洋安全問題上有分歧,分歧點包括美國和中國在這一地區所扮演的角色問題,以及東海、南海和台灣等問題。要使兩國在軍事領域有很多的合作,我們必須著力應對這些問題。

羅援:美國重返亞太是不是圍堵中國?這是美國需要向中國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的問題,也是中美關係近年來沒有實質性進展的原因之一。美國重返亞太,並不僅是經濟重返亞太,更重要的是軍事重返亞太。美國把60%的海軍水面艦艇,60%的核潛艇,三分之二的航空母艦,以及新型作戰飛機都移向亞太。總有意圖吧?光憑一個朝鮮半島問題,值得美國如此興師動眾嗎?

凡是我們和周邊國家發生矛盾時,美國都站在我們的對立面,都在偏袒對立方、拉偏架。所以,我們有理由懷疑美國遏制中國。我們不是陰謀論者,但是懷疑論者。美國重返亞太,對它的意圖我們當然要打上大問號。

孟祥青:第一,美國重返亞太,加強在亞太的存在,強調「亞太戰略再平衡」,這主要是要平衡中國,中國因素是美國重返亞太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中國因素在美國重返亞太的考慮中不是單一的。美國在軍事上加強亞太的軍事部署是在加強對中國預防性的牽制和遏制;但重返亞太不光有軍事因素的考量,它還要爭奪對亞太的外交主導權,在經濟上加強經濟合作,擴大在這一地區的經濟市場。

第三,雖然中國因素是美國重返亞太的主要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因素。美國有更長遠的考慮,亞太是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引擎和發動機,甚至有人說「21世紀是亞太的世紀」。美國要保持長期的霸主地位,實現經濟持續增長,亞太是它的出路。

釣魚島問題上美國偏袒日本,卻一再聲言「不設立場」。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到底什麼立場?

史文:這一邏輯的背後既有歷史因素,又有美國的戰略利益考量。美國政府既沒有完全放任釣魚島問題,也沒有在主權問題上表明立場,而是認為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必須由當事雙方(中國和日本)共同通過和平手段解決。

與此同時,美日之間的安保條約規定在日本的領土和其行政管轄區域遭到威脅時美國有防衛的職責。由於美國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將釣魚島的行政管轄權交給了日本,釣魚島顯然屬於安保條約規定的日本實施行政管轄的區域。

所以按照安保條約要求,美國插手釣魚島爭端,只針對任何對日本在釣魚島行政權的威脅。由於有這樣的防衛責任,主權問題對美國來說沒有討論的必要。從更廣的角度上來講,美國擔心中日在釣魚島的爭端會威脅地區穩定,從而削弱美國對日本防衛承諾的可信度。

所以,美國積極支持和平處理釣魚島問題,希望爭端能最終得到解決。只要爭端在沒有恐嚇的情況下和平解決,美國政府預計會對最終結果不持立場。至於美國是否應該遵循這一方法來解決問題,以及一旦中日有一方使用武力將會可能帶來什麼樣的危險,則又是另外一個問題。我個人認為,美國政府應該清楚無誤地向中日雙方表明:美國僅在釣魚島受到重大安全威脅並且中國對日本動武、或者日本的挑釁行為引發中國動武的情況下才插手釣魚島爭端。美國的政治和軍事影響力應該轉移到防止這兩種情況發生,僅此而已。

羅援:有些人認為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採取不持立場的政策,是美國立場的進步,但我認為是美國立場的倒退。為什麼呢?釣魚島問題的始作俑者就是美國。如果沒有1951年的《舊金山合約》,如果沒有1953年美國把中國釣魚島納入琉球群島,如果沒有1971年美國把琉球群島連同釣魚島一起交給日本,如果沒有美國堅持將釣魚島納入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款的適用範圍,那麼釣魚島問題就不會發展到現在。事實證明,美國不是採取「不設立場」的態度,而是有鮮明的立場:偏袒日本。

有人說美國和日本現在在演雙簧戲,我不太同意,他們演的不是雙簧,而是皮影戲。所謂皮影戲是指由美國來主導牽線,日本在台前表演。釣魚島問題上,美國要重返亞太,日本挑起釣魚島爭端給美國重返亞太製造借口。從這個角度看,它們可以說是沆瀣一氣。

不過,美日不是在所有問題上都同床同夢。日本首相安倍在西方聖誕節期間參拜靖國神社,在這個問題上,美日就有明顯分歧。美國會感到它拉的這根線,吊的這個傀儡現在不大聽話,可控性和可預測性都出現了危機。

但美國還沒有完全認識到日本要擺脫二戰體制對美國自身的傷害問題。日本要修憲,其實是要擺脫美國對其控制,成為一個正常國家。一旦成為正常國家,那麼美國駐軍就得走人,日本就可以從軍事上、經濟上都擺脫美國。所以,美國最後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我和美國的一些朋友打交道,他們認為日本是一個民主國家。即使現在修改憲法,也會走一個民主程序。但現在來看,日本並沒有按民主程序來走,很可能形成「一言堂」、「一黨堂」。對此,美國人也有一定擔心。

儘管當前中美直接衝突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否會因為第三方(如釣魚島或其他問題)而兵戎相見?

孟祥青:我覺得釣魚島問題發生意外的可能性存在,因為安倍政府在這一問題上不斷採取一系列冒險行徑,值得警惕和防範。而安倍的種種行為,也有拉美國下水的意圖,但是我認為,作為有戰略思維的大國,美國應該不會輕易被日本拉下水。

羅援:中日之間在這麼狹小的空間,頻繁地、多批次地、近距離地出現艦船的對峙,發生擦槍走火的可能性比較大。美國從道義上介入是可以預期的:它對外宣示過,釣魚島是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款的適用範圍,美國不會坐視不管。

但美國要完全介入,會三思而後行。首先它得考慮,事端的挑起方、現狀的打破方到底是誰?中日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規模的軍事摩擦?如果是小範圍的兩艘軍艦相摩擦,速戰速決,它難以介入;如果摩擦有升級的可能,美國會考慮自己牽扯進來是利大還是弊大。所以,如果中日因釣魚島問題爆發衝突,美國肯定會介入,但是介入的程度、方式方法,美國一定會根據具體情況,三思而後行。

David Lai:美國講的很清楚。對釣魚島主權不持立場,但同時堅持,主權爭端應當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如果中國對日本動武,美國因為有安保條約承諾,會幫助日本防衛。從中國的角度來講,美國是拉了偏架,站在日本一方。但實際上,日本對美國的立場並不十分高興,日本認為在釣魚島問題上沒有糾紛存在。日本曾要求美國修改「不設立場」的表態,美國並沒有修改。中日在東海的擦槍走火有損於美國在東亞的利益。

假如事態升級,日本成為釣魚島爭端走火的挑起者、戰爭的發動者,美國會不會介入?我認為,這個確實會使美國很為難。而且在戰爭開始后,很難去界定是哪一方主動發起戰爭。所以到現在,美國的表態都是本著阻止戰爭發生的意圖的。

2014年,美日將會修訂防衛新指針,這是雙方十年來第二次修訂,或將美日共同防衛上升到戰略高度。這會對中美關係產生哪些負面影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9: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