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秦騎兵的淵源、發展及其特點(下)

[複製鏈接]

1776

主題

1806

帖子

2566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6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ammy00210909 發表於 2013-12-23 16: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三、秦騎兵的特點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騎兵鞍馬俑形象反映出秦騎兵的一些主要特點。首先,我們直觀地看到秦騎兵裝備齊全。趙武靈王改革服制的「胡服騎射」,由於目前缺乏形象資料,在認識上看法不同。王國維先生在《胡服考》中說,胡服就是唐代的褶服。從唐墓出土的壁畫、陶俑、三彩俑等形象來看,褶服為圓領、右衽,雙襟掩於胸的右側,腰束革帶,衣長及膝。有的學者根據《水經注》所引《竹書紀年》上的記載認為,胡服只限於趙國的各級官吏和騎兵。「騎射」實行的範圍也僅限於趙國西北邊境代地,這裡曾是趙國和匈奴相連接之地[25]。我們從秦始皇陵兵馬俑二號坑出土的騎兵俑服飾上也可能找出旁證。騎兵俑頭戴圓形小帽,身穿交領右衽,雙襟交掩於胸前的上衣,左壓右,左側的襟邊垂直於胸的右側,衣長齊膝,袖長達於手腕,窄袖口,腰束革帶,領、襟、袖口都鑲著彩色緣邊,與上述胡服形制十分接近。而不同的是胡服沒有配甲衣,而秦騎兵則把甲衣與胡服糅和在一起。其甲衣由125片固定與活動甲片組成。肩無披膊裝束,手無護甲遮掩,即保留了行動靈活,又具備了安全性能。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登短靴。這一切無不表明這種服裝完全是從騎兵的特點而考慮設計的。二號俑坑出土的這種騎兵俑服裝與唐代的褶服相比,除領子外,其他基本相同。這種服裝較陝西咸陽出土的2件騎馬俑服裝更利於騎射和防衛,當為戰國時趙武靈王胡服的進一步改進和演變,這種服裝就是胡服。在秦兵馬俑坑內目前出土的二千多陶俑中,除騎兵俑身著此服外,另外還有極少數中級軍吏俑中也有穿此服者[26]。這也旁證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胡服所及範圍的有限。

秦騎兵的甲衣也便於騎射。從秦始皇陵二號俑坑出土的騎兵俑情況來看,騎士的鎧甲與車兵、步兵鎧甲均不相同。騎士的鎧甲較短,雙肩無披膊,其前甲衣長55厘米,后甲衣長49厘米。前甲、后甲甲片上下各七行,左右各八排,其中在鎧甲前後下擺只編綴活動甲片三排,比一般甲衣少一排。鎧甲緊身短小,便於騎射,到了漢代,騎兵甲衣變得更適合騎兵在馬上動作的特點,此時鎧甲只有甲身,護住戰士的胸和背,在肩頭上用帶子系連式樣的扎甲。同時也裝備了鐵制鎧甲。

秦騎兵的馬具也有了進一步改善。從戰國秦漢考古發現來看,陝西咸陽出土的2件騎馬俑,騎俑是裸騎在馬背上。過去人們一般認為古代中原地區馬鞍出現在西漢時期,而二號俑坑出土的陶鞍馬,馬背上所飾的馬鞍,其前後兩端略略隆起,中部低凹,屬低橋鞍。它的發現將馬鞍出現時間提前了一百多年。特別到了東漢,馬鞍已由秦時的低橋鞍變為高橋鞍。馬鞍的使用在騎兵戰術史上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它可以使騎兵的雙手進一步獲得解放,有效地增強了騎兵的戰鬥力。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就是為了讓騎兵便利於在馬上使用弓箭。所以戰國時的騎兵普遍都裝備弓箭的武器。從洛陽金村出土的戰國銅鏡上我們還看到騎士一手還拿著短劍。秦始皇陵兵馬俑二號坑出土的騎兵俑手勢及其周圍伴隨出土的銅鏃、弓等來分析,可以判斷秦代騎兵裝備有弓箭。那麼秦騎兵為何不使用弩呢?自戰國以後,雖然弩由於射程遠和命中率高而成為軍隊普遍裝備的兵器,但因其張力太強,發射速度慢,沒有弓輕便,因而騎兵不便使用弩。但弓只適用於中遠距離的進攻,而不適於近距離在馬上的格鬥和防護自身安全,因此估計秦騎兵的武器還應有格鬥兵器。但由於秦俑二號坑目前發掘面積有限,至今尚未發現除弓箭外的其他兵器。汶上孫家村漢畫像石上的騎兵格鬥圖像有弓箭和戟,東漢雷台銅騎兵俑手執長矛和長戟。另外,據史料記載,漢騎兵還配有戟、長刀和劍。

其次,我們從二號俑坑出土的騎兵俑可以看出,當時秦對騎兵選擇有一定標準。戰國時期各國騎士的選用都必須嚴格按標準進行,《六韜。武騎士》中言:「選騎士之法,取四十以下,長七尺五寸已上,壯健捷疾,超絕倫等;能馳騎彀射前後左右,周旋進退,越溝塹,登丘陵,冒險阻,絕大澤,弛強敵,亂大眾者,名曰武騎之士,不可不厚也」。也就是說騎士必須具有超乎常人的體魄和才智,才能克服遇到的各種困難,發揮騎兵的優勢而戰勝敵人。秦國選擇騎士的標準亦不外乎於此,陝西咸陽出土的2件騎馬俑,體型偉岸,神態自若。秦始皇陵二號俑坑出土的騎兵俑,平均身高1.80米以上,體型勻稱,神態機敏,正符合文獻上所載的對騎士選用的標準。而且秦國騎士在當時非常著名,如《漢書。灌嬰傳》載:「漢王乃擇軍中為騎將者,皆推故秦騎士重泉人李必、駱甲,習騎兵。」《文獻通考。兵考二》上曰,秦之故地「上郡、北地、隴西之地多騎士」。可見秦騎兵的素質非常高。

從一般的騎兵源來看,秦漢兩代的顯著區別是秦不分邊郡內郡均征為騎,而漢主要以邊郡之民為騎。對此,陳直先生在《漢書新證》有一段分析。他說:「樊酈滕灌傅勒周傅第二十一(《漢書》卷四十一)皆推故秦騎士重泉人李必、駱甲。十頁下(灌嬰)直按:漢代邊郡人為騎士,重泉屬在馮翊,並非邊地而作騎士,此秦代制度,與漢代不同之處。」由此可見,漢政府之所以重在征邊郡之民為騎,是因為邊郡之民在地理上與匈奴等少數民族相接,較內郡之民熟悉匈奴情況,而且也適應西部、北部地區的環境與氣候,也較內郡之民善於騎射,有利於對匈奴的作戰,所以「大抵金城、天水、安定、北地、河東、上黨、上郡多騎士」。漢代的邊郡騎士,在史籍上可以看到的記載很多,如晁錯曾上書漢政府給邊郡歸降之民裝備「堅甲弩衣,勁弓利失,邊郡之良騎」[27]。

再次,我們從二號俑坑鞍馬上也可看出秦對乘騎的軍馬要求也很嚴。秦俑坑出土的鞍馬,高度正好1.33米以上,與秦簡記載完全相符。秦對軍馬考核也極為嚴格,凡上交車騎部隊的軍馬,均須身高「五尺八寸以上」[28],賓士羈繫要得心應手,馱乘跋涉要有耐力,否則主管官吏被視為訓練調教不力,要受處罰,而且在軍馬考核中,成績落後,主管官吏也要受罰,甚至革職。秦俑坑出土的騎兵鞍馬俑,對於研究秦國騎兵特點無疑是珍貴資料。

總之,秦入關中前,地處西北與戎狄雜居,善於養馬、御馬,與戎狄的戰爭一直未斷。秦入關中后,同戎狄的戰爭更加激烈,這就為秦首先在中原地區產生騎兵產生了必要條件。戰國時期,由於統一戰爭需要,秦大力發展騎兵部隊也是必然的。從而形成了豐富的騎兵建設和作戰經驗,為漢強大騎兵部隊的產生提供了準備條件。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5: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