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印經貿發展撞上政治壁壘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舟行天下 發表於 2013-11-8 14: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年來,中印貿易發展較快,2011年,雙邊貿易達到739.2億美元,印度對華貿易逆差也隨之增長至271.7億美元;而2012年,由於國際環境以及印度自身經濟放緩,雙邊貿易額降至664.7億美元,但印度對華逆差反而進一步增至288.7億美元。

印度整體對外貿易存在大量逆差,因而是世界上運用貿易救濟措施最頻繁的國家之一。尤其是作為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地,中國成為印度發起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的主要對象國。截至2012年底,印度共對中國產品發起181起貿易救濟措施,其中反傾銷調查157起,反補貼調查1起,特保措施調查9起,保障措施調查14起,涉及機電、紡織、化工、鋼鐵、食品及木製品等眾多領域。

中印兩國之間雖然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但雙方的合作大於競爭、共識多於爭議,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中心向亞洲轉移、新興市場穩步崛起的大背景下,中印兩國的合作擁有巨大潛力。

首先中印兩國的產業結構差異性較大,中國製造業實力強勁,而印度依靠服務業支撐,雙方互補性較強。印度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較大的資金缺口,尤其是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對人民生產生活產生較大影響。中國很多產業國內產能過剩,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印度是重要的潛在投資目的地。而且中國在製造業和工程承包領域擁有較為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管理經驗,有助於印度製造業的發展以及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

其次,中印兩國均為能源消耗大國,隨著人口和經濟的增長,對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由於競爭將損害雙方利益,因此只有合作開發才能實現共贏。今年5月李克強總理訪印時發表的聯合聲明提出,要進一步加強在節能環保、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合作。同時,印度電力短缺十分嚴重,而尼泊爾水力資源非常豐富,中國則擁有水電站建設的資金和技術,因此,中、印、尼三方合作,共同開展水電建設具有較大潛力。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0月28日發表題為文章《印度和中國的蹊蹺狀況》一文,作者是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副主席薩米爾•薩蘭。文章稱,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最近訪華時表示,印中兩個亞洲巨人相互握手時,整個世界都會予以關注。

文章指出,對任何一方而言,印中貿易關係的發展都並非受到政府的大力推動。儘管兩國政府不願超越存在爭議的歷史遺留問題,但雙邊關係仍獲得了發展。

中國製造在印度大受歡迎

印度和中國小企業主和貿易商看到了機會,開始進行經濟接觸。這導致印度市場湧入大批當地民眾可以負擔得起的中國產品,其中包括手機、鞭炮甚至以印度信奉的神靈為原型的神像。

《印度時報》8月15日報道稱,一位店主說:「在坎普爾,除了氣球、手環等小商品,甚至連印度的三色國旗也打上了『中國製造』的標籤。」

在梅斯頓路一條狹窄的巷子里,數十家小店都在出售「中國製造」的印度國旗。店主們聲稱最近兩天這些中國商品的銷路好極了,原因在於它們既便宜又耐用。

薩蘭認為,位於商業金字塔底端的企業家促成了中印之間的第一輪經濟接觸。但他們通常會面臨巨大風險,而且處於不贊同經商的政權的統治之下。

這些小交易商逐漸成立了公司。孟買和上海的大型工業區和其他商業中心也已看出這種關係具有的價值。印度公司一直在以具有競爭力的價格購得電力、電信和製造領域的高價值設備,如今甚至在中國以有利的利率籌集商業貸款。中國公司正對印度的基礎設施領域加以關注,並試圖提高自己在這一不斷發展的消費者市場中所佔有的份額。商業團體已在現有機會和需要的基礎上創建出這一經濟關係。

薩蘭稱,在世界其他地方,經濟都已被證明是實現政治和解的重要因素。然而,就印度和中國而言,經濟接觸卻撞上了政治壁壘。唯有政治上的推動力才能幫助實現在其他情況下看似必然的結果——印度和中國之間建立起世界上最為重要的雙邊貿易夥伴關係。

印度必須向其他國家學習。美國正實施以亞洲為重心的戰略,為制衡蒸蒸日上的中國而打造同盟。但華盛頓與北京之間的貿易額已接近5000億美元。一項地方民意測驗的結果顯示,日本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形象最不受歡迎,但兩國卻設法實現了3000多億美元的日中貿易額。儘管雙方在政治問題上存在分歧和爭議,但實用主義在其中發揮了作用。

鞏固和發展中印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印關係已超越雙邊範疇,具有地區、全球和戰略意義。因此,中印兩國應理性對待經貿合作中存在的競爭與摩擦,深入挖掘合作潛力,從大局著眼,發展多層次的中印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在雙邊層面上,應通過現有各層次的溝通與協調機制,增強中印雙方戰略互信,增加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與交流,為雙方全面合作創造前提和基礎。同時,利用互補優勢進一步加強經貿合作,在保持雙邊貨物貿易穩定發展的前提下,擴大服務貿易規模,並為相互投資創造良好環境,使兩國經貿在總體上實現互利共贏,而不僅僅著眼於貨物貿易本身。此外,還應加強兩國在減貧、農業發展、產業園區建設、金融、信息、醫藥等領域的經驗交流與合作,提高各自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在地區層面上,應加強中印兩國在南亞區域合作聯盟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中的溝通,相互協調立場,努力提高合作層次,推動合作進程。尤其是在美國「重返亞太」,希望重塑亞洲新秩序的背景下,中印兩國更應攜手合作,共同推進亞洲經濟一體化建設,爭取掌握更多區域經濟合作中的話語權。其中,應著力加強地區間互聯互通建設,將東亞與南亞更好地連接起來,推動貿易、投資以及人員往來的便利化,為一體化建設創造有利條件。

在全球層面上,由於當前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正處於轉型、調整和重組時期,因而新興國家間的合作與團結尤為重要。中印兩國應充分利用金磚國家機制這一重要平台,加強協調與合作,在氣候變化、多哈回合談判、能源和糧食安全、國際金融機構改革和全球治理等重大全球性問題上維護髮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並幫助發展中國家減少貧困,提高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4 12: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