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因食用轉基因導致國力衰落?

[複製鏈接]

193

主題

252

帖子

555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5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蕭十一郎 發表於 2013-10-27 19: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轉基因食品新聞發酵至今已經不是新聞,但近期又在熱鬧起來,源於61位知識界精英聯名上書,要求推廣轉基因食品.但民間反對聲依然一樣多,並沒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改變.可以說,轉基因食品已經是科技與人文的現代衝突了.
        一提科技,也許很多人立刻認為是對的,其實未必,比如大家日常的食用油,有人工混合的調和油,但銷量一直比不上花生油,玉米油甚至菜油.可見大家飲食觀念上,信奉的仍是純天然的食品,雖然純天然是相對而言.食品科技跟工業科技,軍事科技等不一樣,那些科技不行可以改進,但食品科技涉及人類健康,不行再改進就晚了.
       再說人文,也許有人說舊觀念要改,要與時俱進,但任何進步,都應在傳統基礎上進行,這是無法割裂的,因為生活環境自小就是這樣.當前轉基因食品,很多人把它跟陰謀扯上關係,沒憑沒據不好說,這些是需要幾十年來印證的.但有一種意見不無道理,不應讓13億人做世界的白老鼠,當試驗品.崇尚天然,追求自然食品,筆者認為就算100年後,也是無可厚非的,事實上,病從口入,五穀雜糧都有副作用,喝水過多也會中毒,因此,有人用任何食品都沒有絕對安全來為轉基因食品開脫是玩弄概念.
       專家意見的根據是怎樣先不理會,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國內外的有關新聞,以此來作出判斷,這比相信專家要踏實.其實近年來,專家的素質已經每況愈下,業內投機取巧,沽名釣譽的行為屢見不鮮,也是專家不讓人信服的原因.
        之前有「黑龍江大豆協會日前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國內腫瘤高發區與轉基因大豆油消費區域呈高度相關性。」這條新聞提及腫瘤。而該報告一出,據說引起各種正反的爭論。筆者當時從國外證實黑龍江大豆協會的研究報告,確實如此。澳洲電台就曾提到,法國媒體報道,經過多年研究,發現食用轉基因食品的白老鼠,多發腫瘤病。當時筆者一聽,結合目前中國從美國引進大批轉基因食品,就覺得甚為不妥,併發一帖.筆者甚少就中國國內動態發帖,但這個關乎民族健康的問題不得不說一下。也就是從那時起,筆者除了關注美日動態,也關注起國內時事了.因為,事實上有一股惟恐不亂的勢力,在侵蝕中國社會.
        黑龍江大豆協會的報告未必權威,也許是站在同行角度,對進口大豆有影響其當地經濟效益的擔心。但來自法國的信息,科學權威性更強,也可以佐證黑龍江大豆協會的報告不是憑空捏造。
       其實中國本身也產大豆,但由於市場超大,自己產黃豆供不應求,缺口很大,只有進口部分黃豆,方能滿足市場要求。進口黃豆和國產黃豆,一般用途不一樣,進口黃豆一般用來榨油――豆油,因為其油脂含量較國產為高;而國產黃豆蛋白質更高,一般用來做豆製品,包括豆漿等。
        那為什麼中國不大量種植供應國內市場,而非要進口呢?據介紹不是因為進口衝擊,而是農民不願意種植。
        而為什麼非要從美國進口黃豆呢?這要從中美貿易說起。2012年中美雙邊貿易額接近5000億美元,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但由於美國採取貿易保護主義和對華限制,故中國對美國出口額,大於美國對中國出口額,故美國一直心裡不平衡和喋喋不休地指責中國,但這種逆差完全是美國對華採取限制政策造成的。不過,中國人素有息事寧人的品德,為了減少逆差,中國必須加大從美國的進口貨品。
        目前美國出口中國前三位的產品是波音飛機,半導體,排第三的就是大豆了。筆者猜測,美國除了限制的高科技產品,能每年用億做單位的大宗或大量產品拿到中國出口的沒多少。因為美國除了高科技產品,其他產品中國基本不缺或可以從其他國家進口――畢竟也要和其他國家保持貿易平衡。算來算去,也只有波音飛機,大豆產品可以沖貿易額,沖貿易量了,但其實只有半導體是真正需要的。波音飛機完全可以用空客取代,大豆完全可以用世界上很多農業國家的產品取代。而選擇從美國進口,完全是給美國面子。
         但美國對世界,特別是對中國出口技術尚未成熟,未經過多年實驗的轉基因食品,居心叵測。
         筆者還找到一則相關新聞.俄羅斯實驗由兩個機構聯合進行:俄羅斯全國基因安全協會和生態與環境問題研究所,領銜研究者是阿列克謝·謝洛夫博士。他們有令人震驚的發現。倉鼠按每組一對分開飼養。第一組為對照組,喂以通常的鼠類動物飼料,第二組添加非轉基因大豆,第三組添加轉基因大豆,第四組用更高比例的轉基因大豆。起初一切正常。然而,第二代再次配對后出現了嚴重的情況。餵了轉基因大豆的實驗鼠生長速度很慢,性成熟推遲.當實驗進行到第三代時,轉基因大豆組倉鼠沒有後代出生,表明它們沒有繁殖能力了。第三代實驗倉鼠甚至有毛髮從口中生出的現象。這個令人驚愕的怪異現象在停止飼餵轉基因食料后逐漸消失.
         另外,美國轉基因大豆還沒有經過實驗證明其對人體沒有害,也就是說中國和印度的百姓正成為美國轉基因大豆試驗的小白鼠,三十年過後方才知道轉基因大豆對人體有沒有影響!
       再者,轉基因大豆,雖然美國執行的標準要低於歐洲國家的標準,但目前美國人還是抗拒的。因為尚未能證明對人體沒有害。
       再再者,轉基因食品並非高科技,中國的轉基因水稻已經污染了正常水稻品種,正慢慢地擴散。6月份時候,法國進口的中國米粉檢測出含轉基因成分,被法國警告。
       需要指出的是, 正常物種的繁衍生息,都會造成基因的改變,這跟轉基因是不同的。
        雜交水稻跟混血人的原理一樣,是在遵守了自然規律的。而人為改變基因是違反了自然規律的。就好像一個人長期接受高強度的幅射以至一個小小的基因錯位而致癌一樣。轉基因大豆就像是患了癌的大豆,這樣的大豆能健康么?很值得考究.
        有人說,美國人吃了幾十年轉基因大豆?那是假新聞,直到近年,還找湖南小學生來實驗什麼"黃金稻米"呢.而美國轉基因食品為何一直無法出口?歐洲為何一直嚴控轉基因食品進口?這些值得深思.
        轉基因食品是未來科技發展的一個重點,未來世界甚至可能合成食品,而不必像自然界那樣經過長期漫長複雜的生長成長。世界各國都在朝這個方向研發,但吃轉基因食品,現在還不是時候。最起碼要等美國人檢驗過了才可以吃。
        看看基因是啥玩意.核苷酸由DNA分子組成,DNA的組成密碼是由基因決定的。也就是說DNA分子的配對排列方式是依照基因密碼來複制的。(基因也叫遺傳因子)
         如果基因中有一個位置排列出現了錯誤,那麼含有這個基因的生物可就悲催了。這個通俗點叫做基因出錯吧,嚴重點的叫做基因突變。一個出錯的基因,可以讓一個人癌變,可以讓一個新生兒畸形,可以讓一隻兔子長角,可以讓一隻老鼠比豬還大,可以讓大豆殺死害蟲。。。
        如航天技術讓人產生無盡的遐想,無聊的人們還想象在太空失重狀態下交配並孕育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
        雖說太空失策狀態下無法完成交配,但通過技術手段將卵子和精子結合卻並非難事。這麼簡單的試驗為什麼幾十年來都沒有做呢?因為人們心中有著倫理以及情感等複雜因素。因為這種狀態下孕育出來的孩子,畸形那是肯定,而畸形成什麼樣?會不會像惡魔一樣呢?人們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
        因此,凡是涉及到基因的,科技界應該要特別謹慎.筆者覺得61位科技精英聯名上書不正常.誰是串聯組織者?背後跟哪個商業集團有聯繫?為何不把精力放在環保,霧霾治理這些當務之急上?要操心百姓口糧,而且是急匆匆推廣需要數十年驗證好壞的科技產品上?這不正常.按照筆者的理解,這61位專家一定聚餐了,請客者是開發轉基因的利益集團.
         有專家說,食品不安全是絕對的,安全是相對的。世界上就沒有絕對安全的食品,話雖這麼說,但不能明知道食品有害還要以命相搏,以身犯險。這是關係到未來中國人身體素質的大事。中國目前二大問題,是筆者身在海外聽聞最多的,每每問起,大家都指食品安全和環境污染是中國現在二大頑疾。而這二個問題都是關係民族復興和子孫後代的大問題。轉基因食品到底有沒有害,現在其實還沒有定論。所以還是謹慎為好。
          從另一點來看,美國人出口的轉基因食品,可能帶有專利保護。使用者一定要用他們提供的種子。這根本是一種壟斷的行為。誰說生物的基因可以用專利來保護?你買了那種子,種出來結的種子不能再用?依賴進口的種子,把自己國家的農業,交給外國人控制,是不明智的。
          這些要提在國家戰略高度來考慮.這些61位專家想過沒?吃完飯就拍腦門子不行!
          有人說,美國人60%的食品都是轉基因食品,這個數據無從考究.但看看美國近年國力的衰竭,政府停業整頓,管治智商不符合超級大國的要求,這也許現象與吃了60%的轉基因食品也許不無關係.畢竟智商這玩意,不好用數據說明.但中華民族要步他們的後塵嗎?
        沒有人敢拿民族的興亡做賭注,因此,筆者支持科研,繼續研究轉基因,研究時間在30年以上方可,商業推廣就免了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3: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